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2024年7月:古代基因組揭示了中原地區的3000年遺傳穩定性

2024-07-25科學

2024年7月,以馬昊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 Bulleti【科學通報】上發表了【Ancient genomes shed light on the long-term genetic stability in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古代基因組揭示了中原地區的長期遺傳穩定性】,透過對從西周到清代這3000年之間,河南地區70個古代人類的DNA數據研究,發現河南澠池鹿寺西遺址古代人群長期保持了基因的連續性。

一、樣本資訊

采樣來自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鹿寺西遺址,包括70個個體,其中30個+8個DNA數據質素較高,文章使用的古人時間分布圖如下。

河南澠池鹿寺西遺址,全部樣本的資訊如下:

二、父母系資訊

38個質素較高的個體中,父母系資訊如下:

分歷史階段看:

來自西周12個,3個男性,父系主要是O2a-F8(2個)和C2南(1個),距今2970±30年前,其中C2南的個體為C2-F10036,是一個疑似殷商王族後裔,但從其墓葬看,似乎社會地位只是平民,顯示西周滅商後,商人王族同宗淪為普通平民。

來自春秋的個體18個,5個男性,父系主要是C2南(3個),其次是Q(1個)和O2a-F18(1),根據以往的考古學數據,澠池地區在春秋時期,有一部份姜戎被晉國國君遷居到此,並與當地晉國國民混居,考古學者認為「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多為南北向,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和屈肢葬兩種」,其中仰身直肢葬代表了晉國土著,屈肢葬則多為被遷移至此姜戎,這些線索可能顯示姜戎中C2南比例較高,Q更可能是晉國統治下的小方國(如此前發現的倗國),O2a-F18個體更可能是西周晉國人群的延續。

秦代個體1個女性,唐代個體3個,其中男性1名,為O2-F46。

清代個體4個個體,年代390±30年,全部為男性,其中編號為QM92W的古人個體,父系為O2a-F46-MF23213,與唐代的TM95號古人的基因O2a-F46-MF23213完全相同,疑似是這一唐代古人的父系家族,在當地父子相傳至少一直遺傳到了清代。另外三個清代個體為O2-F8(2個)和O1b-M95(1個)。

三、常染色體資訊

文章透過常染色體的分析,發現自西周時代起(2970±30年前),一直到清代,當地人群(38個個體)保持了完全的穩定性,除一個個體外,並沒有來自黃河流域以外的基因融入,在長達3000年的時間內(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算起是4500年),表現出了驚人的基因穩定性。

從的論文對比采用的數據看,河南地區新石器晚期(距今4500年前),也與西周時期人群保持了一致,但這並不是說河南地區人群一直沒有發生過變化,從人群對比看,新石器中期向新石器晚期過度的某一時點,河南地區還是發生過一次較為明顯的人群遷移變動的,但此後人群依靠巨大的基數,在長達4500年的時間裏,再未發生大的變動。

在經歷了多次民族大融合後,唐代個體和清代的河南澠池古人,出乎意料的是,並沒有變現出與周代、秦代的任何輕微差異,也沒有發現的北亞地區和中亞地區常染色體成分,這一現象在甘肅佛爺廟灣的漢-魏-唐平民墓中也存在,似乎歷史時期這些民族大融合集中於統治階級上層,並沒有觸及到邊緣底層平民墓人群。

唯一一個意外的個體是編號為QM60的清代個體,這個個體的父系為O1b-M95,常染色體表現出極高的華南成分,應該是一個疑似來自廣西-廣東-福建地區的古人。

下圖對比了自新石器晚期以來,河南地區各時期古人,發現除了1個清代南方個體外,其余所有個體,包括8個新石器晚期古人(距今4500年前)、10個西周古人、16個春秋古人、6個漢代古人、3個唐代古人、5個現代河南人,基因上表現出了驚人的穩定性,4500年以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