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的旅遊魅力

2024-09-05科學

原標題:貴州深山的天文頂級資源吸引各地遊客,今年以來,平塘縣已接待研學旅行團隊700多個——(引題)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的旅遊魅力(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豐

今年暑期,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天文小鎮「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等待一睹國之重器「中國天眼」風采的遊客一波接一波。他們多是從全國各地來此研學的青少年學生。

「中國天眼」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最靈敏的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也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天文頂級資源」。近年來,「中國天眼」帶動了當地旅遊產業發展,深山小鎮吃上了旅遊飯,旅遊產業成為小縣城經濟的新增長極。

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中國天眼」

在平塘縣天文小鎮「中國天眼」科普基地,一台台光學望遠鏡旁站滿了遊客,他們正在排隊等待觀測月亮和星星。

四川省綿陽市的初中畢業生王夢元和一起前來研學的同學,目睹了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的風姿。在講解員的指導下,他們還親自動手拼裝了「中國天眼」模型。

在一片片反射面板的安裝中,王夢元和同學了解了「中國天眼」的構造及建設過程。他直言,到這裏研學一直是他的小心願,「以前只在書上和網上看過‘天眼’相關的圖文介紹,很振奮,也由衷地為國家的科技進步感到驕傲和自豪。去年曾多次和父母提及想來看看,今年終於如願了。」

在平塘縣克度鎮航龍村的一家民宿,記者遇到了來自江西的一隊遊客。他們是3個家用群組團前來參觀「中國天眼」科普基地,這時剛吃了早餐,準備帶孩子到天幕商業街、球幕飛行影院體驗遊玩。

「研學團隊裏還有來自上海和粵港澳等地的遊客,都對‘中國天眼’有非常大的興趣,並被這裏的科技文化深深吸引,希望能在天文體驗館進一步了解航天知識。」貴州山間旅行社負責人江波告訴記者。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內設有觀景台、國際天文體驗館、天文時空塔等專案,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已經成為國內眾多學生和家長青睞的科普遊和研學遊目的地。

深山小鎮吃上旅遊飯

「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1年3月「中國天眼」動工興建,2016年9月試執行、試偵錯,2020年1月透過驗收並正式開放執行,同時設立專門的遊客通道。

隨著「中國天眼」科普基地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來克度鎮研學的青少年學生越來越多,這也讓當地村民看到了商機。一些村民將家裏的3層小樓改造成民宿,並突出苗族風情和親子特色。

走在克度街上,天文和星空元素無處不在,街道兩旁掛了許多帶有「中國天眼」元素的橫幅。幾乎所有民宿和酒店都會在高標準房間配套放一台天文望遠鏡,供遊客在夜晚觀看星空。

「今年暑期,想要入住我們酒店得提前一兩個月訂房。」平塘縣克度星辰天源酒店負責人對記者說,平時每逢假日店裏的預訂電話也是響個不停。

記者了解到,克度小鎮及周邊民宿已經從2018年的6家增加到現在的30多家,餐館發展到80多家,輻射帶動1200余人就業。

這個「藏」在深山的小鎮,以往外來遊客不多。因為「中國天眼」,這裏不再籍籍無名,甚至變得奪目耀眼。

廣東東莞的王茗曾在13年前出差時來過這裏。她回憶道:「當時縣裏連汽車都沒幾輛,從貴陽市到平塘縣,大巴車就坐了6個多小時,路途遙遠,路也很難走,不少村民住在木頭房子裏。現在,這裏的村民都住進了嶄新的樓房,還有了步行街,太不可思議了。」她不無感慨地說。

天文科普研學聚集地

「天文+旅遊」的融合新方式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旅遊業逐漸成為當地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隨著各種旅遊產品和路線的成熟,平塘縣正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和天文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並逐漸成為全國天文科普研學的聚集地。今年以來,該縣已接待研學旅行團隊720批次6.22萬人次,同比增長33.27%。

記者了解到,平塘縣正針對小、初、高不同學段精準推出相應研學路線,在縣內推出「天文探秘+地質科考+休閑康養+民俗文化+非遺體驗」等1日至3日的研學精品路線,依托南仁東事跡館推出兩條紅色研學精品路線等。

這裏的交通也日益便捷。2019年建成通車的平塘特大橋,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橋塔,被譽為最美的「天空之橋」。當地還重點打造了「天」字系列特色主題,將天文、公路、橋梁、星空、航天等元素融入服務區,建設集休憩、旅遊、觀光、研學、住宿為一體的網紅服務區。

近年來,平塘縣圍繞天文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天文文化體驗區、地質生態旅遊創新示範區、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國際天文旅遊小鎮5大目標,大力打造國際天文科普旅遊帶和研學旅行產品,並先後獲得「國家科普示範基地(FAST)」「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技旅遊基地」「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稱號,形成一張亮麗的旅遊新名片。

貴州多家研學基地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來「中國天眼」研學既體驗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感受到「大國重器」的震撼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