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科學院第一位科學家院長,來自福建!

2024-09-30科學

1944 年,一位受聘於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第十三局馬里蘭州研究室的中國籍科學家,正全身心投入到戰時軍事科學研究之中。他以卓越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為相關研究貢獻著力量。

美國政府期望他能夠投身於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同時給出了極為嚴苛的條件。然而,他果斷地予以拒絕,堅定地表示:「我是中國人,日後若有機會,我必定要回到中國,去祭拜我的祖宗。」

這位在報國之事上態度極為堅定的中國科學家,他的名字是盧嘉錫。

盧嘉錫。此圖片的出處為福建科協,他在諸多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學者。

有一少年,頗具天賦,年僅 13 歲之時,便順利考入廈門大學預科,展現出非凡的才華與潛力。

1915 年 10 月 26 日,盧嘉錫於廈門呱呱墜地。盧家乃台灣之書香門第,祖籍福建永定縣。1895 年,其祖父盧立軒因清政府割讓台灣且茍且求和而憤慨,遂攜全家渡海,定居廈門。

盧嘉錫自幼跟隨父親讀書,由此奠定了堅實的求學基礎。其父親盧東啟常常講述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事跡,以及盧家先祖舍棄台灣遷居廈門的過往,這些對盧嘉錫的性格和人生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1926 年,盧嘉錫憑借優異成績直接插班進入小學六年級。僅過一年,他便展現出非凡才能,「連跳三級」,得以就讀大同中學初中三年級。

在大同中學校長楊景文的鼎力支持下,他憑借超前自學以及臨陣磨槍的努力,成功考取了廈門大學預科。彼時,他僅僅 13 歲。

1930 年,盧嘉錫邁進廈門大學的本科殿堂。在理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張子拱的提議下,他將化學作為主修科目,同時輔修數學。

大學時期的盧嘉錫,那是他人生中一段極為重要的時光。在大學的校園裏,他開啟了知識的探索之旅,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傳,盧嘉錫曾有個外號為「困桶」。課堂上,他能在極短時間內酣然入睡,可當老師提問他時,卻又能對答如流。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再管他上課睡覺的事了。

本科四年期間,由於成績極為優異,盧嘉錫始終是陳嘉庚獎學金的獲得者。1934 年,他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同時修完了數學系的課程,之後留校擔任化學系助教達三年之久。

這是一張盧嘉錫的畢業照。它承載著盧嘉錫在畢業時刻的記憶,見證了他求學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來源:福建科協。

彼時,中國的科學技術實力較為孱弱,前往西方留學,研習先進科學技術成為一股熱潮。1937 年 5 月,盧嘉錫成功考取第五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臨行之際,負責中英庚款公費留學事務的董事長朱家驊詢問他:「你對學成歸來後有著怎樣的規劃呢?」

盧嘉錫鄭重地回答道:「我要回到祖國,投身於教育與科學研究領域,以此來報效我們的國家!」

堅決回絕了美國所提供的豐厚高薪,毫不動搖地選擇了毅然歸國,展現出堅定的愛國情懷與高尚的奉獻精神。

在英國的倫敦大學,盧嘉錫跟隨著名化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薩格登學習,致力於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工作,成功首次分離出高度濃縮放射性的鹵素化合物。僅用兩年時間,他便獲得了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哲學博士學位。

盧嘉錫身處英國倫敦大學的化學系,在其人工放射性研究實驗室展開工作。來源: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

1939 年的秋季,盧嘉錫踏入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那位傑出的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鮑林教授的悉心指導下,他開始投身於結構化學的研究工作,並擔任客座研究員。自此,結構化學便成為了盧嘉錫的研究方向。

一年後,盧嘉錫的留學期滿,然而鮑林教授極力挽留,使他繼續在美國工作。1943 年,盧嘉錫與多諾休攜手,借助電子繞射法明確了硫氮(S4N4)、砷硫(As4S4)等化合物的結構,平息了國際上的長期爭論。

在結構分析的方法領域中,他所提出的針對等傾角魏森堡繞射點的極化因子與勞侖茲因子的圖解處理方式,已被收錄進【國際晶體學數學用表】(第二版),並被稱作「盧氏圖表」。

1944 年,鑒於在結構化學領域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就,盧嘉錫應邀前往隸屬於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第十三局的馬里蘭州研究室工作。

美國政府期望他能夠投身於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前提是要與祖國斷絕所有的聯系。然而,盧嘉錫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一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後,中國人民歷經的抗日戰爭終獲勝利。盧嘉錫那顆歸國的熾熱之心,再也無法被壓制。

他毅然拒絕了那極為優越的科研條件與高額的工作薪金,辭去了國外的所有聘任,而後堅定地踏上了回國的漫漫航程,心中滿是對祖國的深情與擔當。

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在爭相邀請他,都對他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與渴望,希望他能夠加入自己的學校。

1945 年 12 月,盧嘉錫回歸祖國,在上海獲聘於浙江大學。後他回到福建,母校廈門大學堅決不放他離去,且任命其為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兩所高校皆不願讓步,其中浙江大學堅決每月給盧嘉錫發放薪金。盧嘉錫無奈之下只得同時在兩校任職,長期駐守廈門,每年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授課半年,如此這般,兩校的「紛爭」才得以平息。

1947 年的春天,盧嘉錫在浙江大學完成授課後,該系 140 余師生聯名致信挽留,連代理校長都簽了名。然而,他最終決定長久地留在母校廈門大學。

在廈門大學化學系的晶體繞射實驗室中,盧嘉錫(右二)的身影格外引人註目。這裏承載著他的科研足跡與智慧結晶,是他開展研究工作的重要場所。(來源: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物價狂漲。盧嘉錫全力為廈大教工及家屬購米送菜,還資助困難學生。無火柴、肥皂時,他組織師生自制,成功後欣喜地喊道:「這可是咱的國產貨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國民黨方面時而派人送來船票,時而派人送來機票,竭力勸說盧嘉錫前往台灣。然而,他總是以「家中人口眾多,艙位安排不夠」為借口予以推脫。

新中國誕生後,盧嘉錫迎來了屬於他科學研究的美好時節。1950 年,他在國內高校率先建立了以結構化學為主要方向的化學研究所,出任所長並招收研究生,是解放後中國開展研究生教育的首批先驅之一。

在盧嘉錫的不懈拼搏下,廈門大學不再僅僅依靠王亞南校長所創辦的經濟系而聲名遠揚。隨著化學系的迅速崛起,它成功躋身全國重點大學的行列。

在廈門大學的校園裏,盧嘉錫(居於右二的位置)正專註於各項工作與研究。(來源:福建紀檢監察)

中國科學院首任自然科學領域的院長。中國科學院最初的自然科學方面的院長。中國科學院第一位主管自然科學的院長。

1958 年,盧嘉錫抵達福州,投身於福州大學的籌建事宜。建校伊始,從系科規劃、課程設定、圖書選購、科研器材采買,到師資延聘、組織管理等各個方面,他都傾註了諸多心血。

在同一年,福州大學開啟了招生的歷程。由盧嘉錫親自組建的化工系,躋身於福州大學首批招生的 4 個工科系之中。直至如今,化工與化學依然是福州大學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專業。

盧嘉錫(中)對福州大學的青年教師給予了悉心的指導。他以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為這些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來源:福建科協)

1960 年 4 月 6 日,甫任福州大學副校長的盧嘉錫,兼任了中國科學院福建分院副院長之職,隨後創辦了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即「福建物構所」)。盧嘉錫憑借其影響力精心謀劃,為物構所的事業奠定了根基。

1962 年,首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蒞臨當時的福建物構所,他為盧嘉錫親筆題寫並贈予了【登鼓山】這一詩作:

群峰聳立於後而關閉,閩江則如一條玉帶被攬於懷中,盡顯其獨特之景。

人臨撾鼓之石,我心欲撫浩瀚蒼穹。

千峰浪濤翻,百舸雲霧繞。

車子沿著山路緩緩轉動,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個變幻莫測的萬花筒,每一處轉角都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

盧嘉錫於福建物構所對青年科研人員進行指導。他以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學識,引領著青年科研人員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

1981 年 5 月,於中國科學院第四次學部委員會大會主席團的首次會議上,盧嘉錫獲推選擔任院長一職,他是新中國歷史上首位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自然科學家。

在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六年間,盧嘉錫大力推動改革舉措,推行所長負責制,對科研工作進行分類管理,廣泛開展橫向合作,建立開放研究實驗室等,為中國科學院後續承擔一系列重要研究專案築牢了堅實根基。

在中科院主席團會上,盧嘉錫正與周培源(位於右側)、華羅庚(在其後)愉快交談著。其場景源自福建科協。

吾每日自我反思三次:是否為「四化」的宏大局面謀劃而不夠忠誠?與國內外的同行們交流學術時是否缺乏創新?對獎掖後進的舉措是否未能切實落實?此乃盧嘉錫的新「三省」座右銘。

盧嘉錫留下了「三省」的手書。其出處為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這一手書蘊含著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2001 年 6 月 4 日,中國一位聲名卓著的科學家、深受敬重的教育家以及積極活躍的社會活動家,結構化學學科的奠基者盧嘉錫,因疾病原因在福州與世長辭。

生前,盧嘉錫時常向他人提及:「我的雙親源於台灣,我降生於福建廈門,那海峽兩岸皆為我的故鄉,它們在我心中都有著重要的位置。」

在他離世後,其骨灰被撒向了靠近廈門大學的台灣海峽的西端區域,讓這片海域承載著他的記憶。

來源為觀八閩,由黃東儀撰稿並與實習生盧楊靜共同完成。參考資料包括【盧嘉錫 科教興國夢】(CCTV 10 大家)以及【盧嘉錫:中國結構化學學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福僑世界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