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手機影像下一步怎麽走?

2024-08-10手機

7月25日,第五屆vivo × FIRST超短片頒獎禮上,導演魏德安創作的【尾聲】斬獲年度超短片的稱號,而這部不到5分鐘的片子,是用vivo X100 Ultra拍攝完成的。

盡管用vivo手機拍攝短片參加vivo參與主辦的超短片比賽並獲得年度獎項,看上去像是一個「閉環」。但不可否認的是,從蘋果一年一度的「新春大片」開始,如今手機拍攝已經成為影像創作中部不可或缺的一環,被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選擇。

「手機的便攜性與包容性,給草根、原生的藝術家提供了機會,讓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影響語言。」超短片預選評審、導演姫京璐說。

普羅大眾隨時隨地用手機拍照記錄早已成為習慣,而影像功能也在一場又一場釋出會中,被定義為旗艦及手機的最大亮點。而AI的加入,似乎把這場「卷」推到了新的高度。

「堆料」升級

今年二季度,vivo重回中國大陸手機銷量第一的位置,而他們上半年最受關註的機型,正是將影像作為最大賣點的X100 Ultra。

具體來說,X100 Ultra搭載了與索尼、三星共同研發的LYT 900與HP9傳感器,引入vivo藍圖影像中的VCS仿生光譜技術,透過最佳化color filter和ulens硬件結構,改善傳感器QE光譜,讓傳感器原始資訊不斷接近人眼感知資訊,提升了手機的色彩和感光能力。

此外,X100 Ultra搭載了一顆85毫米人像鏡頭,號稱行業中唯一一顆完全服務人像的長焦鏡頭。

到了7月,vivo則宣布,圍繞藍圖傳感器技術的突破性套用,vivo將透過自研VCS3.0技術賦能新一代傳感器,大幅最佳化芯片的像素設計,還表示要基於行業先進的22nm制程工藝,重新定義下一代旗艦機主攝傳感器。

這不難看出,盡管行業總認為手機硬件「堆料」時代已經結束,但直到今年,以拍照為主打亮點的手機,仍舊在這個賽道中狂卷。

比如年初的小米14 Ultra配備了1英寸大底主攝LYT-900,支持F1.63到F4.0無極可變光圈。OPPO Find X7 Ultra在配備LYT-900的同時,新增了一顆135mm焦段的長焦鏡頭。榮耀Magic6至臻版搬出了1.8億像素的大底長焦和5000萬像素超廣角/微距鏡頭,還正選了H9800傳感器,利用全新LOFIC技術實作單幀高動態範圍的照片拍攝。

AI賦能

5月21日一大早,榮耀總裁趙明發了條微博,搭配出兩張他自己的人像照片,這兩張照片看上去相差無幾,但它們分別由巴黎雅顧攝影工作室和榮耀200手機拍攝。

「我們內部先做了一個小盲測,不少小夥伴都說很難區分。」趙明在下一條微博中稱,手機AI專業人像已經非常逼近單反效果。

其實早在2017年,雷軍就曾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表示,智能電話是AI一個巨大的場景,主要是拍照和智能問答等領域。但直到2024年,手機界的「AI元年」才算是真正到來,而雷軍所說的拍照和智能問答,恰恰是互聯網和手機廠商發力的重點。

就像當年的「互聯網+」那樣,AI也成為手機廠商應對市場飽和的救命稻草,大家紛紛想要在大模型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而在手機影像領域,有關AI的競爭其實更加顯性。從各家手機廠商的新品來看,AI對於手機拍攝的賦能主要集中在圖片美化、拍攝防抖、場景辨識等方面。

三星在7月釋出會上介紹新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Z Flip6時,就重點提及了Galaxy AI對其影像體驗的升級,稱配合AI驅動的超視覺引擎,可以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中輕松捕捉到清晰明亮、細膩動人的影像作品,還可以使用照片助手中的生成式編輯、即時慢動作、智繪人像等創新功能最佳化照片和影片。

有趣的是,AI大模型的賦能之下,三星在早先釋出的另一款新品Galaxy S24 Ultra上做了個「減法」,把原本沿用多代的10倍光學長焦鏡頭換成了5倍光學鏡頭,考慮到AI已經廣泛用於畫質修復提升,這個取舍似乎也無可厚非。

「Galaxy AI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可能。」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總裁崔勝植說。

在三星釋出新品9天後,於猛站在西寧青海大劇院的舞台中央,高調披露vivo明年即將亮相的新一代「藍圖影像芯片」。

他還表示,透過硬化新一代AI人像演算法,助力使用者在逆光和夜景等高難場景中也能隨手拍出影調清晰明亮、皮膚細節豐富的「作品級人像大片」。

取代相機?

如果翻看十多年前手機拍攝的照片,絕大多數「作品」都可謂「慘不忍睹」,但在畫幅從小到大,畫面從不清晰到清晰,從只能拍近景到長焦成為「標配」過程中,人們對手機影像的需求也從「能拍照」演變成「能專業地拍照」。

這離不開手機廠商們的「卷」。

「除了堅持還得去應變。因為過去10年變化太大了,我們真正的從資訊時代逐漸步入了智能化時代。」vivo影像副總裁於猛認為,使用者的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意味著產品的叠代要跟上使用者需求的變化。

在前智能電話方興未艾的時代,拍照功能是智能電話的一個亮點,但非重點,不論是像素、鏡頭、感光元件、訊號處理,手機都無法與專業相機抗衡,甚至也無法和CCD卡片機競爭。

但當硬件堆料、AI賦能一一實作,手機拍照越來越趨近於專業相機的水準,量變積累成質變,拍照、影片的創作生態也在變遷。

盡管由於技術原理、鏡頭變焦、畫質色彩以及拍攝參數調節等多重因素,手機目前扔不可能取代專業相機,但vivo和FIRST共同主辦的那場超短片評審透露出的兩組數碼值得關註。

一方面,20至25歲之間的創作者占比42%,創作者的年齡層次也愈發豐富,並向年輕一代靠攏。另一方面,一眾便攜器材中使用占比43.3%,首次成為最受歡迎的創作工具。

這意味著很多創作者,正在「用腳投票」。

「最好的相機,就是當你需要時能隨手舉起來的那一台。」蔡司攝影專家伯特倫·亨林格(Bertram Hönlinger)如是說。

套用那句「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勇敢的人先拍出大片,而勇敢的廠商還在努力地「卷」。

南方日報記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