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為什麽手機現在不卷快充了,1分鐘就能把電充滿不好嗎?

2024-02-08手機

手機廠商現在為什麽不卷充電了?如果能1分鐘充滿電,甚至幾秒鐘就充滿,那體驗才叫完美。

自realme真我GT5量產240W有線快充後,各大手機廠商在手機快充方面的軍備競賽,確實有戛然而止的意思。就連後續釋出的真我GT5 Pro,也沒有繼續推出240W快充版本,甚至都沒選150W快充,而是選擇了更低的100W,與此同時,電池容量升到了5400mAh。

1分鐘就給手機充滿電,甚至1秒鐘充滿,理論上都是有可能的。但那得需要電池技術的突破,理想中的石墨烯電池,就可以秒充滿。

數碼愛好者應該都聽說過小米創始人雷軍的科普:充電功率越大,電池能量密度就會越小。這意味著,充電功率加大後,如果想要保持同樣的電池容量,就會需要更大的電池體積。這對寸土寸金的智能電話來說,難以接受。

所以,並不是說大電池就不能支持更高的快充。問題的關鍵在於,手機內部的空間有限,要求電池能量必須高密度。

因此,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快充與電池容量就像蹺蹺板的兩端一樣,是一對矛盾關系:一頭高了,另一頭就會下降。手機廠商要做的,就是找到快充功率與電池能量密度之間的使用者體驗平衡點。

現在旗艦機上的這個平衡點,基本上是:5000mAh電池,配上100W左右的有線快充,再加上50W-80W的無線快充。

【手機快充的三種技術方案】

手機快充的基本原理其實很簡單,電壓與電流相乘,就是充電功率。

所以,要想提升快充功率,要麽提高電壓、要麽加大電流,要麽同時提升電壓和電流。

這也是目前手機快充主要的三種技術方案:

一、高壓快充

高壓快充以大多數安卓廠家采用的高通QC、和蘋果器材采用的USB PD快充為代表。高壓的缺點是,效率較低,容易產生較大的發熱量。如果不采用官方原裝的或經過認證的充電頭,就容易發生事故。

二、大電流快充

以華為的快充方案為代表。大電流的發熱量相比高壓方案要減少很多,壓力來到了充電線上,對線材、介面技術的要求較高。

三、高壓+大電流

看了上邊兩點介紹,大家知道,如果電壓和電流同時提高,一定會產生問題。高壓+大電流方案流行的背景是,充電介面從Micro USB轉向了USB Type-C,充電線材改進,電源管理芯片推出加上自研充電演算法,雙電芯設計等等。

電源管理芯片可以對手機電池內部情形精準判斷,針對電池容量、介面卡、電池使用狀態、當前充電階段等,智能匹配最合理的充電電流。一塊電池經高壓、大電流長時間充,會發熱較大。如果把它分成兩份,每份的充電時間就會減少一半,發熱也就沒有那麽大了。

【手機快充的影響因素】

給手機充電很簡單,就是透過充電器把電源與手機電池接通,但這個實作過程並不容易,每個環節都需要到位。

首先,僅僅接通這一部份,就需要一套各個環節都聽得懂的語言,這個語言就是充電協定。

手機快充是各個手機品牌進行差異化競爭的一部份,因此,各家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快充協定。

圖源:九機

目前,各家協定僅支持低功率的打通,一般也會相容PD、PPS協定。高功率快充,還得用原裝充電器才能實作。

第二,充電頭。

這個大家都知道,充電頭是分功率版本的。有的上面會直接標明支持多少W。有的沒標明,但透過看小字說明,將支持的電壓和電流相乘,就能知道它最高支持多少W快充。

第三,充電線。

充電線看起來似乎都一樣,但區別可能很大,比如充電介面觸點、加裝IC芯片不一樣,其所能支持的電流就不同。舉個例子,OPPO的150W超級閃充,可以將介面卡輸送的20V/7.5A轉換為10V/15A充進電池。這就要求使用的充電線必須能支持10V/15A這樣的強度。如果你用的是只支持低電流的線,充電功率就會大幅降低。

第四,充電管理芯片。

前面介紹過了,它可以精準控制、智能匹配合理的充電電流。比如,一般的手機快充過程,都會分為高低不平的幾個階段。

比如,一部手機支持150W快充,並不是說它在充電過程中一直都是150W。實際上,它會先是幾十W預熱,然後持續以120W快充,中間峰值可以到150W,等到了80%電量後,功率又回落到100W以下,到了95%之後,可能就是5W的功率了。電量顯示100%以後,再以更小的涓流極其緩慢地充電,直到完全充滿。

第五,充電溫度。

這個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了。低溫環境下,電池不耐用,充電也很慢,這是因為低溫影響了電池內部離子的活性。

現在,手機快充不是不卷了,而是達到了邊際效應遞減點。大家暫時找到了大功率與電池能量密度的平衡點,續航重心轉到了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上。畢竟,就消費者體驗來說,長續航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