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你賣掉的舊手機,可能正在「出賣」你

2024-09-23手機

來源:央視網

「我攢了一箱子舊手機。」北京市民小蔣翻出他的「存貨」。

「別看這一箱子東西挺多,賣不了一百塊錢。」小蔣說,「沒人要。賣得太便宜,我覺得還不如留著。結果越攢越多。」

受訪者供圖

這些時代久遠的功能機、當年風靡一時的MP5甚至是釋出數年的智能機,如今已經是「電子破爛」,大多數都無法擺脫在買主家「吃灰」的宿命。

手機的更新叠代速率越來越快,人們更換身邊的電子產品已經稀松平常。但那些退役的器材去向何方,成了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

僅拿手機來說,2022年,全球有53億部手機被淘汰,其中5億部來自中國。 若這5億部手機有85%被回收,價值則超過千億。

但是,有數據顯示, 進入正規回收渠道的電子產品僅有2%。

大量的「電子破爛」被誰收走了呢?

亂哄哄的回收市場

根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規定,廢棄電子產品回收實行資格特許制度。但現實中,沒有回收資格的店面、小作坊四處可見。

在街頭巷尾,有不少掛著「手機回收」招牌的店鋪。這些店鋪回收一般沒有明碼標價,全靠「老板一張嘴」。

回收店鋪琳瑯滿目,報價也不統一 圖為記者在北京一電子城拍攝

近日,記者攜帶一部舊手機前往了幾家回收手機的店鋪,得到的價格天差地別,從50塊錢到500塊錢不等,價格相差10倍。

出價隨意,壓價明顯,能賣多少「全看老板心情」。

而被問及這些回收後的手機怎麽處理時,老板們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掛牌轉賣、拆開賣零件、賣給其他人、賣金屬元器件……

如果說二手手機價格參差還不算特別重要,手機裏「似刪未刪」的個人資訊就「關系重大」了。

一般數據恢復都是機主自己的需求,但由於缺乏驗證,也容易被鉆空子

「賣掉手機之後,我就頻繁地收到騷擾電話,辦保險、辦貸款、甚至是健身房都會給我打電話。」曾經在一家線上平台賣掉手機的企業員工趙晨向記者吐槽,「最恐怖的是,他們還知道我的住址,知道我有輛車,甚至知道我的公司和職位。」

趙晨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電話,都是在賣掉手機之後出現的。

「我賣出之前都已經刪掉了手機裏的個人資訊。」趙晨篤定道。

記者也帶著一部刪掉了所有套用、通話記錄、短訊、相簿的手機來到北京中關村科貿電子城。這裏有許多商家提供「數據恢復」服務。

20分鐘,被記者刪掉的套用緩存、相簿、通話記錄、短訊等所有資訊「起死回生」,奇跡般地出現在電腦螢幕上……

記者將手機內容刪除後嘗試體驗數據恢復,數據全部恢復並匯入了賣家電腦

「像你這種誤刪的情況,恢復起來算是很容易的。」攀談中老板說,「我們有專門的軟件,就算恢復出廠設定了,也有概率找回來。 就算手機被碾得稀碎,只要主機板還在,也能找回來。」

而從始至終,老板並未查驗記者的個人資訊,只是問了句「是不是你的手機」。

雖然老板表示,大部份人都是因為手機進水、摔壞等因素,需要手機內的重要資訊才前來恢復,但這種服務,也給不法分子竊取個人資訊留出了空間。

私密被輕易竊取,賣手機成了「賣自己」。

從價格到中間過程,問題百出,即使到了最後環節,依然逃不過一個「亂」字。

廢舊手機可以用來提煉金屬,而大量流入「小作坊」的手機,不僅得不到正規處理,還帶來巨大的汙染風險。

「(一些小作坊)用火燒電路板後,再把這些金屬溶於王水當中,再逐步析出銅、銀、金、鈀等貴金屬。這樣的處理方法,對大氣和水源的汙染,可想而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此前在媒體表示。

正規的回收什麽樣?

記者對手機在目前多個主流回收平台進行報價查詢。在報價確定前,會有嚴格的詢問手機情況的流程。

「我們建立了一套質檢分級標準,包括38項質檢標準、36個質檢等級,以及一套科學的估價體系。」萬物新生(愛回收)集團執行總裁王永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螢幕劃痕為例,就有顯示度、長度、深度、觸感等多項評估指標。」

記者也體驗了一番:在小程式上按照提示輸入手機資訊,包括螢幕是否有劃痕、系統是否正常使用、機身是否進水、是否有過維修等,隨即得到了報價。而這之後,你就可以選擇去附近的門店送出手機,或者請鑒定師傅上門收機。

在正規二手電子產品回收平台上,影響價格的因素是固定的、可查的

處理個人私密的問題上,正規企業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透過多次數據擦寫和覆蓋,我們可以做到杜絕使用者數據被惡意恢復。這套數據清除系統透過國際認證,並且支持20多種國際主流標準,對數據進行深度清除。」

而接收到的產品,正規企業會將大部份用作二次銷售。

「品相好、型號新的,一般會優先向消費者銷售,並提供質保、售後等服務。」王永良說,「對於那些已經無法重復使用的產品,會選擇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廢舊器材環保處置合作。」

在記者前往門店回收的最後,門店人員要求記者出示身份證。在詢問後得知,之所以要采取實名回收制度,是透過這種方式防止來路不明的機器。

與遍地開花的小店、隨口要價的商戶相比,正規回收企業在回收標準和流程上更規範,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我家附近,小店十幾家,正規的回收店只有一家。」住在北京的李女士說,「而且很多品牌我沒有聽過。 最關鍵的是,有些老板開價很高,或者在電商平台上賣,都比這些正規店價格要高。」

與「黑店」相比,「正規軍」覆蓋面不廣,受限於經營成本等因素,導致正規企業回收價格沒有有利競爭,很多更在意「賣多少錢」的使用者,就會放棄正規渠道的回收。

有業內人士表示,比起房前屋後就能開工的小作坊,正規再生資源企業僅固定人工成本這一項就要多出50%—60%。

如何讓正規企業更好地立足、發展,是政策制定者和市場參與者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手機可以換得勤,但回收還得穩著來

與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不同的是,我們身邊已經很少見到「非法拆解」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的情形。

生態環境部釋出的【中國電子廢物環境綜合管理(2012-2021)】顯示,從2012年開始,國家透過發放基金等方式,引導電器回收行業發展,時至今日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電視機回收率高達94%以上,電冰箱回收率達到77%以上。

但現行的制度中,對於目錄中新增的手機、印表機等品類, 卻遲遲沒有出台配套的制度和實施細則。

「電子產品成千上萬。更新換代快,型號品類眾多。現有的基金發放制度也好、目錄制度也好,都相對滯後,還需要擴充。」一位行業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大家都在等細則、等補貼政策出台。」

一方面政策未能落地,而另一方面,行業監管乏力,讓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非法拆解」活動屢禁不止。

「打擊力度仍然不夠。這和一些小作坊藏身隱匿、流動性大有關。」業內人士表示,「但這也說明我們仍然需要大力禁止這類危害性極大的活動。我個人覺得行業協會可以更多地參與進來。」

「據我們觀察,很多消費者對二手電子產品仍然缺乏信任。」王永良說,「一些二手商家服務不規範,數據安全保障缺失,售後服務更是無從談起。」

有專家建議,設立社區回收點、建立規範有序的電子廢物回收體系,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用「誰制造誰回收,誰生產誰處理,誰汙染誰付費」等方式,幫助回收體系更良好地運作。

「作為企業,我們樂於看到這些年來,消費者回收的意願越來越高。年輕的消費者願意把閑置手機拿出來放到市場上流通,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購買二手電子產品。」王永良說,「而且除了傳統的回收和二手購買,‘以舊換新’正在成為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