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榮耀、小米們開啟,衛星通訊會是手機創新的又一條「彎路」嗎?

2024-02-23手機

在消費電子市場創新缺失的當下,2023年全球智能電話市場再度面臨消費疲軟。但不同於往年,一項曾經被視為邊緣玩物的新技術正悄然崛起 - 衛星通訊。

近年來,隨著地面流動網絡的不斷完善,消費者對訊號質素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高山峻嶺、海上荒原,依然存在網絡盲區。此外在遭遇自然災害時,局部地區也可能發生通訊中斷。正因網絡通訊的可靠性仍需改善之處,衛星通訊這一獨特的增量市場備受關註。

作為稀缺的無線電波頻率和軌域資源,衛星通訊在應急通訊、全球覆蓋、後5G時代網絡融合等方面發揮著戰略作用。其行業吸重力可見一斑 - 中國整體衛星通訊市場規模已達 800 億人民幣,且預計衛星互聯網產業規模有望在十年內迎來萬億級爆發。

針對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的判斷,衛星通訊將作為6G通訊網絡的關鍵環節之一。我們不難發現,在消費級智能電話中嵌入衛星通訊,將大幅擴充套件訊號覆蓋範圍、提高緊急通訊可靠性,也將開啟器材與網絡的深度融合。推動行業進一步向「天地一體」架構演進。

那麽問題來了。消費級智能電話具備直連衛星功能,真的可行嗎?業界又怎樣評價這一前景?我們不妨來探索背後的故事。

諸多難點:天線、功放、訊號、成本......

要讓一個手掌大小的智能電話,直接與距離近4萬公裏外的通訊衛星對話,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發射功率和訊號增益的限制。

相比巨大的衛星地面站天線,消費級器材在發射功率相距過於懸殊。為解決上行鏈路發射訊號過弱的情況,天線增益不足,改造衛星平台成為更簡單可行的途徑,例如加大鉸鏈式天線面積,增強接收靈敏度。

因此早在華為推出首款含衛星雙模流動終端 Mate 50 後,前端芯片巨頭高通便公布與多家廠商合作,透過最佳化高軌衛星建造更易相容消費級器材。類似舉措也見諸聯發科,二者所選擇的上遊衛星平台各異。但在天線、芯片等終端部件改造方面,業界已達成共識 - 滿足衛星通話這一獨特的使用場景需求,器材改造是必經之路。

此外,應對衛星通話時動態切換至獨立通訊模組帶來的效能、功耗壓力,同樣要求終端廠商深耕技術創新。依據華為工程師披露,針對Mate 60 Pro的散熱、電源管理進行了最佳化調整,才算基本滿足這一新功能的套用需求。在成對通話的穩定性上,衛星通訊模組與傳統行動通訊模組之間也設定了復雜的協調邏輯,確保切換平滑。

類似的故事在榮耀實驗室裏也上演著。為進一步壓縮衛星通訊芯片和外圍電路占用面積,降低對其它功能模組的影響,榮耀透過芯片與電路共同設計,最終縮小主機板占用空間達 30%。

在營運商和手機制造商的雙方努力下,消費級智能電話支持衛星通話也漸行漸近。目前華為 Mate 60 Pro 已上市;小米 14 Ultra 被爆料即將推出衛星通話功能;榮耀也在Magic 6 Pro 實作類似支持。

種種跡象表明消費級手機衛星通話正加速落地,有望成為區分高端旗艦的一個全新賣點。但這樣的改造努力顯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成本壓力也會直接傳導至消費者。考慮到目前並非人人對通訊網絡盲點有強烈體驗訴求,打通這條通訊生態賽道的路仍然漫長。

搶灘布局:國產手機品牌「星夜競賽」

然而在創新趨勢的推動下,業界的觀望也僅是短暫。在華為率先打通手機衛星通話技術路徑後,多家國產手機品牌紛紛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投入與布局。產業上下遊攜手,推動消費級流動終端支持衛星通話成為高端旗艦的標配配置。

中國電信就明確提出,計劃於2024年底前推動市面上不少於5款主流品牌手機,可支持直接連結天通衛星系統進行通訊。此外,中國移動也在低軌通訊衛星試驗中加入了對5G融合網絡驗證的內容,可見營運商均在積極推進套用可能性。這為手機制造商帶來了政策紅利和市場機遇。 華為和榮耀這對雙子星,已分獲營運商認可並協同開發雙模手機,並已率先投放市場。

而在消費電子領域激烈競爭的推動下,其他國產品牌也開始突破觀望態度,進入這一領域的技術儲備和預研中。產業鏈上訊息不絕於耳,vivo早在去年已展示相關概念機,小米和OPPO相繼被曝在旗艦新機中加入類似功能。魅族雖宣布不再投入到智能電話新專案,但在吉利技術助力下,也將在過渡期推出旗艦新品支持衛星通話。

由此不難判斷,在稀缺的衛星通訊新機會面前,國產手機品牌已經展開星夜競賽般的激烈搶灘。畢竟相較於模仿創新,真正獨特、可信賴的增量功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脫穎而出。作為概念落地後的最初參與者,華為無疑已開啟 national brand 的先機。

且不論具體品牌之爭,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預測,到2027年中國流動終端直接連結衛星通訊器材的市場規模,或將超過10個億美元。對於消費電子市場的刺激將是顯而易見的。更深層次來看,手機衛星通話作為「天地一體」架構建設的又一助推器,也許乍看落後,但其未來價值不容小覷。

並非噱頭: 普惠需時間,但絕非偽創新

但另一方面,隨著這股衛星通話旋風在旗艦機市場掀起波瀾,也出現了新的質疑之聲。

畢竟對很大一部份消費大眾而言,當前地面流動網絡已經足夠滿足日常使用。支持衛星通話的需求普適性不足,並非類似最佳化影像或指紋解鎖等產品力提升般直觀。加之相關功能支持難免硬件投入和成本上漲,急於落地的手機品牌被質疑是在「偽創新」和噱頭行銷。

這些質疑固然也有其現實依據。毋庸置疑,要想將衛星通話功能真正化為「標配」,任重道遠。這其中既有技術融合上的障礙,也有成本與性價比方面的考量。

目前在終端上支持衛星通訊所需的芯片及配套部件,以及在電路設計、結構、天線等方面的客製化改造,無疑已增加了手機制造難度和單機成本。在產量未有規模時,這部份投入的分攤勢必增加消費者的購機預算。

而營運商也需要承擔更大的網絡容量、驗證穩定性以及商業模式探索的成本。若無法在增值上與消費者達成合理共識,市場的消化能力仍顯不足。上述種種現實困難,使得今天將衛星通話這一創新功能推向普惠,的確為時尚早。

不過業內專家則提出不同意見。曹工是榮耀手機衛星通訊專案的參與工程師。他坦言,在技術可靠性獲得驗證後,衛星通話作為流動終端網絡通訊的「最後一公裏」,必將成為高端旗艦的基礎銷售內容之一。這與人們普遍使用指紋解鎖或高畫質影像的過程如出一轍。

且不談最終選擇何種衛星軌域方案,但不容置疑的是,衛星通訊網絡與地面4G/5G組網融合,正是後續6G時代核心技術體系「天地一體」網絡的重要一環。業界認為,行動通訊可靠性若想再進一步,終端直連衛星必將大規模套用。手機品牌的積極布局,正是從產業鏈演進的角度積極為這一需求做準備。

當然,新的技術從萌芽到成熟套用,也必然經歷市場消化期。類似 3G/4G 初期那般,業界需要時間探索驗證最優方案,消費者也需要時間適應並接受新的功能內容。 衛星通訊從高端旗艦向大眾普及,仍需技術成本同向促進與平衡。正如榮耀所言,這是產品從散點走向普惠的必然過程。盡管時間較長,但以目前推進態勢,其工作方向已然非常明確。

小結:增量空間確定,各方向共識

綜上所述,我們有理由堅信消費級智能電話支持衛星通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是一個創新賽道而非噱頭或偽創新。背靠5G演進至天地一體網絡的策略需求,國產手機品牌正在市場上積極開拓並快速推進這一功能的套用與驗證。

而作為試驗田,在高端旗艦型號中率先提供衛星通話內容,也將為後續技術演進積累經驗數據。盡管真正做到大眾普及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增量市場空間已非常確定;手機品牌與營運商也都達成共識,積極推動產業生態向這一方向演進。

或許對很多消費者而言,能直連衛星進行語音通訊的手機顯得有些奢侈與不實用。但回望流動互聯網發展歷史,每個看似奢侈的新功能在幾代手機更新後都成為標配。在可靠的網絡通訊仍有短板之時,支持衛星通話的智能電話或許正是一個全新的機會,足以開啟流動通訊器材套用的想象空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