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確認性偏差:容易相信支持自己的觀點,忽視與自己立場相悖的數據

2023-12-05手機

究竟什麽在左右我們做決定

2023年8月29日中午,華為公司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釋出了一條微博,宣布其備受期待的新款手機Mate60 Pro已經正式在華為商城開售。此舉不僅令手機市場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更是顯示出華為在被美國政府禁止使用谷歌應用程式長達三年的時間之後,終於以強勢的姿態重返市場。這次新手機的上市,無疑代表著華為公司正在逐步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逐步實作其自研系統和軟件的自主化。

2023年9月13日淩晨,萬眾矚目的蘋果新品釋出會在Apple Park的喬布斯劇院如期舉行。此次釋出會的焦點為全新的iPhone 15 Pro系列,在蘋果行政總裁添·庫克的帶領下,一一展示了iPhone 15、15 Plus、15 Pro、15 Pro Max四款機型的產品特點。本次釋出會的主題為「好奇心上頭」,暗示了新款iPhone將在影像、智能語音助手、AR等功能上有所突破,滿足使用者的好奇心。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華為卻意外搶了蘋果的風頭,釋出會話題沖上熱搜第一,引爆了蘋果與華為的正面對決。新款iPhone的釋出,無疑將再次掀起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而華為作為競爭對手,也在緊追不舍,期待能夠在競爭中贏得更多市場份額。

作為一名普通的蘋果手機使用者,如果你目前正好有了換手機的想法,你會考慮華為嗎?

或者你是一名忠實的華為手機粉絲,你在尋找具有更高性價比的新型手機,你會考慮iPhone 15 嗎?

再或者,你選擇了華為Mate60 Pro手機,但在抖音某位博主指出了該款手機某些方面的不足,你會想去驗證「這個問題不大」或者證明「某果手機在這方面也沒有優勢」可以接受,還是想考慮一下退貨呢?

在做這個決策的時候,其實有一種心理概念在影響著我們,那就是 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今天我們要分享一個在心理學領域有著廣泛影響力,但卻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概念—— 確認性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什麽是確認性偏差

確認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關註和記憶能夠確認自己現有信念或假設的資訊,同時忽視或貶低與之相反的資訊。這種偏差影響著人們的決策和判斷,使他們更加堅信自己的觀點,不易接受不同的意見或證據。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彼得·瓦森(Peter Wason)在1960年代提出的。瓦森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當面對需要驗證的假設時,人們傾向於尋求支持這一假設的證據,而不是試圖找到可能推翻它的證據。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思維中的一種重要偏差,對之後的心理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簡言之,這是一種大腦處理資訊的心理機制:當個體接觸到新資訊時,會因為已有認知或偏見的影響,選擇性的關註或記憶支持其現有觀點的資訊,同時忽略或否認反駁其觀點的證據 。

確認性偏差的影響力

這種偏差無處不在,不僅出現在政治決策、學術研究、商務決定,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觀點形成等方面。

認知偏差在政治領域產生的影響尤為顯著。人們常常容易受到政治辯論的影響,這種影響與其原先的觀點密切相關:盡管他們在觀看候選人之間的同一場辯論時,雙方的支持者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擁護的候選人取得了勝利。每一方都更容易接受己方候選人的觀點,而較少關註對方候選人更具說服力的觀點,因此這種現象有時也被稱為我方偏差(myside bias)。處於對立政治陣營的雙方個體,對於他們原先就已經持有堅定看法的觀點,即使面對相同的事實和論點,也會發生同樣的現象。如果雙方都能選擇自己接觸的資訊來源,那麽這種效應將會更加強烈,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更容易忽視那些與自己立場相悖的數據。

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確認性偏差對政治觀點的影響一直在呈指數級增長。社交媒體的設計框架往往導致使用者更常看到的是他們的朋友發的貼文,這些貼文的觀點也往往與使用者自己的觀點很相似。因此,閱讀這些貼文會讓使用者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和觀點。這種現象就是我們熟知的「回聲室」效應或「過濾氣泡」現象。同時,社交媒體上也會傳播很多不準確或誤導性的資訊,即「假新聞」。由於確認偏差的影響,只要這些假新聞能支持自己的觀點,很多社交媒體使用者就不會深究。

確認性偏差不僅會影響政治觀點,甚至還會影響我們對科學事實的解讀。無論是氣候變遷還是轉基因生物,我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證實自己觀點的說法。而對於那些對自己的既定信念構成了挑戰的說法,人們立即就會去尋找忽視它們的理由。

你可能會認為,這種現象與每個人的智力水平糊受教育程度有關,只有那些反應遲鈍、心誌不堅或者盲從的讀者才會掉進這些陷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方偏差與智力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例如,假設一項研究稱某型號的德國車很危險時,78%看到該訊息的美國人會認為應該禁止該型汽車在美國上路。但是如果他們看到同樣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德國「福特探險者」被認為存在安全隱患時,卻只有51%的美國人認為德國政府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這就是我方偏差的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對不同國家的偏愛影響了受訪者對性質相同的事實的看法。令人不安的是,這個實驗的結果並不會隨受試者的智力差距而有所改變。最聰明的受試者與智商較低的受試者做出了相同的回答。高智商並不能防止確認性偏差。

很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一樣天真或容易輕信。一些研究結果表明,相信最荒謬的假新聞的可能性,與對科學的好奇心或者強大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等特質呈負相關。但是,無論批判性思維能力如何,人們都更容易相信一個支持自己觀點的好故事,而不是一個困擾或挑戰自己的故事。

再比如文章開頭說的,假設你堅信某個特定品牌的手機比其他品牌的手機要好。這種信念可能導致你在獲取資訊時表現出確認性偏差。當你看到關於這個品牌的正面評價或者報道時,你可能會感到非常認同並加以記住,因為它們支持了你的原有看法。相反,當有負面的評論或報道出現時,你可能會找出種種理由來質疑這些資訊的準確性或重要性,或者幹脆忽視它們。這樣,你的原始信念得到了加強,即使這種信念可能並不是基於全面或客觀的資訊評估。

如何避免確認性偏差

那麽,怎樣才能有效避免或降低確認性偏差呢?這裏給您提供幾點實用建議:

1. 提高自我覺察力

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思想上的偏差,這是變革的第一步。

2. 積極尋找多元觀點

有意搜尋並尊重那些與我們觀念相異的資訊和見解,使我們能從多角度看待問題。

3. 培育批判性思維

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接收到的資訊,質疑而非盲目接受,讓我們更加理智。

4. 交流碰撞不同思想

和持有截然不同觀點的人對話、研討,拓寬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維方式。

5. 註意資訊出處

認真評估資訊的出處及其可靠性,別只看合心意的。

6. 保持敬畏和開放

盡管勇敢承認自己可能犯錯,對待不同觀點要保持寬容,這至關重要。

7. 嘗試倒推一下

從與自己信念相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建立對立假定,尋找支持這一假定的證據。

避免確認性偏差需要我們持續反思和鍛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借由以上方法提升思維質素,作出更為冷靜與全面的判斷。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噴發的時代,培養這種能力顯得格外迫切。

希望這些觀點能幫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辨識和避免確認性偏差,從而做出更加正確的抉擇。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此文,期待與您再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