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台備機,分別是 2022 年初釋出的一加 Ace,與一台 2023 年初發售的 iQOO Z7。
一加 Ace 作為定價在 2000+ 的中端機,承擔主要成像任務的是一顆 1/1.56 英寸的 IMX 766 傳感器;而 iQOO Z7 更是主打的遊戲,只需要一千多,配備的是 1/1.97 英寸的三星 GW 3 傳感器。
這兩款器材盡管在各自定位上表現不錯,但在影像能力上都已逐漸無法滿足我的需求。
即使到了 2024 年,國產手機的影像技術已經足夠優秀了,但主要集中在旗艦機型上。對於非旗艦手機——尤其是前幾代的中低端機型,影像技術尚未充分普及,我需要一些別的辦法去提升它們的影像能力。
Google 相機,讓老手機的影像煥發第二春
硬件無法改變,但軟件還有操作的余地。
想從軟件上提升拍攝效果,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在智能電話初期就飽受贊譽的 Google 相機——在那個影像的混沌時代,Google 相機拯救了無數手機的成像,甚至一度被各個開發者修改,以便適配更多的手機系統,成為刷機愛好者的必備 app。
於是,我立馬在兩台手機上安裝 Google 相機並進行了對比測試,看看它是否能拯救我的備機們。
帶著手機才走出辦公室,就看見下午的陽光從屋檐中傾瀉下來,空調外機的亮度與周圍陰影部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呈現出一個大光比的環境,這正是測試 HDR 效果的好時機。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機 / 右:Google 相機
透過照片可以看出,在這樣一個顏色鮮明、明暗分明的環境中,一加 Ace 原生相機與 Google 相機的成像區別:一加在 HDR 演算法上更為保守,保證了一定的光學成像的自然觀感,但是畫面有些發灰,墻壁的紅色飽和度下降嚴重;
Google 相機則更為激進,將空調外機的高光部份大大壓制,樹葉的綠色與墻壁的紅色也保持了比較鮮明的飽和度,但由於演算法大力度介入,Google 相機拍攝的照片銳化痕跡比較明顯,在整體觀感上數碼感較重。
走出室外,陽光照射在路邊餐廳用於裝飾的小轎車上,我將一加 Ace 對準反射著陽光的引擎蓋,看看在陽光直射鏡頭時,兩種演算法的 HDR 差距。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機 / 右:Google 相機
這張照片很清晰地展現了兩種演算法的成像傾向:原生相機繼續維持自己的溫和策略,照片中的高光與陰影被壓制在一個舒適的區間中,保證了柔和自然的觀感,不過引擎蓋上的高光有些溢位,最亮部的引擎蓋劃痕被蓋住了;
Google 相機還是選擇了較高對比度的質感路線,保證顏色的「沈重」感,引擎蓋上的高光壓制得很不錯,劃痕也清晰可見。
嘗試了 Google 相機的 HDR 演算法,我們再看看普通場景中的照片對比。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機 / 右:Google 相機
在光比較小的場景中,兩張照片並沒有太明顯的差別,細看之下,也只有左上部份的樹葉與中間橙色的推車有亮度上的細微不同。
總體而言,在 HDR 並不會大力度介入成像時,一加 Ace 的原生相機與 Google 相機演算法的區別也在變小,原生相機的影調曲線更為柔和,而 Google 相機的影調曲線更為硬朗,全看使用者的偏好,而並無高下之分。
左:一加 Ace 原生相機亮度曲線 / 右:Google 相機亮度曲線(模擬)
接下來,我又用另一台 iQOO Z7 在傍晚環境下,對充滿細節的櫥窗拍攝了一組對比,看看在光照不足時,兩種演算法的表現如何。
左:iQOO Z7 原生相機 / 右:Google 相機
在周圍光照環境較為弱的時候,兩套演算法也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成像傾向:iQOO 原生相機會將畫面盡量提亮,展現更多的暗部細節,同時加入銳化,使畫面中的物體與文字邊緣更加銳利,比如櫥窗中的文字變得更清晰了,而壞處在於過度的銳化會帶來強大的塗抹感,櫥窗前的文字與植物都出現了一定的塗抹表現;
而 Google 相機則傾向於控制好高光,整體觀感與肉眼相似,同時沒有加入過度銳化,保留了光學成像應有的質感,但櫥窗中的文字糊在了一起,在辨識度上差上不少。
在這輪對比中,可以說兩者各有千秋,但在完全天黑後,兩種演算法再次展現出不同的傾向。
在完全入夜的街道中,我使用 Google 相機提供的 Night Sight 模式與 iQOO 原生相機的夜景演算法進行對比。
左:iQOO Z7 原生相機 / 右:Google 相機
在對比測試下,夜景表現是兩個相機演算法差別最大的地方:iQOO 原生相機將暗部大振幅提亮,提供了更多的暗部細節,但照片中的亮部與暗部反差並不大,整個畫面顯得有些平;
使用 Google 相機 Night Sight 模式拍攝的照片,則在保證暗部細節的同時,將影調盡可能地還原,亮的地方亮,暗的地方暗,給照片一個盡量自然的觀感。
雖然這兩台不以影像能力為賣點的手機在同檔次中的成像已經不算落伍了,但在 Google 相機提供的 HDR 與夜景演算法加持下,依然有機會「煥發第二春」。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追求每年更新旗艦手機,但遇到大光比與完全昏暗的環境時,仍希望獲得更好的拍攝效果,不妨嘗試請 Google 相機出山試試。
不過,如今的 Google 相機已經很難找到原生版本了。
在 Pixel 推出以後,Google 相機就成為了 Pixel 的原生相機,不再作為單獨的 app 存在,所以適配難度直線上升;加上國產手機「青出於藍」地持續進步,逐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並得到認可,Google 相機受到的關註度也迅速下降。
使用 Google 相機的 Pixel 3
長久以往,Google 相機廣泛適配各種品牌手機的盛況已經不復存在。
幸運的是,還有不少開發者對 Google 相機情有獨鐘,持續進行修改與更新,使其可以執行在更多的平台上。
我在這次測試中使用的,就是來自哈薩克的獨立開發者 BSG 釋出的 GCam(Google Camera 的簡稱),BSG 透過反編譯和修改 Google 相機的 APK 檔,使其能夠在更多的非 Pixel 器材上執行,並且透過添加額外的功能和最佳化,讓使用者在有需要時對相機擁有更大的控制權。
第三方開發的版本,提供了非常多的自訂選項
我搜集了更多的 Google 相機開發者資訊以及他們推出的版本,供大家參考:
在這次測試中,我就分別使用了 BSG 與 BigKaka 兩位開發者推出的第三方 Google 相機。
這兩位開發者的更新頻率最高、版本最多,用 BSG 推出的 MGC 舉例,僅僅我使用的 MGC 9.2.113 這一版本更新中,BSG 就根據不同使用者的器材和需求適配了通用版、高通驍龍芯片版、三星版、開發者版、美顏最佳化版以及 3D 掃描版。
為了方便大家的嘗試,我將 BSG 與 BigKaka 開發的最新版 Google 相機安裝包整合在了一起,大家可以透過後台發送「Google」獲取,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版本。
計算攝影的開路人,又用 AI 開啟了下一個十年
測試結束後,我細細一數,Google 相機竟然已經推出了十年了。
早期的智能電話毫無疑問是個新鮮玩意兒,廠家與使用者都將註意力放在了新鮮的系統和套用上,相比之下,從功能機時代就存在的影像功能,的確顯得沒那麽有意思。
由於缺乏關註度,智能電話的影像系統一直處於一個能用,但不好用的狀態。
2011 年釋出的 iPhone 4s 是一個具象化的例子——面積過小的 CMOS 與結構簡單的鏡頭,導致手機在拍照時的進光量非常小,最終體現在照片上,就是模糊的景象和滿是噪點的畫面,以至於在現在的社交平台上,被人視為 CCD 相機的平替。
這看起來有些好笑,但這的確是智能電話頭幾年影像水平的真實寫照。
作為 Android 系統的排頭老大,Google 對影像明顯有些不滿意,於是決定給 Android 手機打個樣:智能電話,應該走計算攝影這條路。
2014 年 4 月,當其他廠商尚處於懵懂中時,Google 相機正式推出。
在推出後不久,Google 相機就迎來了首次重大更新——引入 HDR+ 功能,透過多幀合成技術大幅提升了動態範圍。
兩三年後,Nexus 系列的繼任者 Pixel 系列手機橫空出世,Google 相機搖身一變,成為了 Pixel 的預設系統相機。
當時的市場主流影像方案是以 iPhone 為首的「雙攝」組合,而 Pixel 憑借一顆單攝與之抗衡,在 DxO 評分中力壓 iPhone 與三星,在 Android 系統龐大的使用者基數與關註度的東風下,Google 相機與其演算法名聲大噪,計算攝影一詞開始被大眾真正關註。
此時,恰逢國產手機的競爭也逐漸進入白熱化,手機影像成為繼芯片、記憶體、螢幕之後的主要競爭點,國產廠商開始在影像上發力,Google 相機在兩三年前立下的路標,成了所有人的方向。
2016 年,華為與萊卡達成合作,在 P9 中逐漸強化相機演算法,包括引入多幀融合,將國產手機的 HDR 效果從「不好用」提升到了「幾乎還不錯」,之後不久,小米就在當年的旗艦小米 6 與小米 Note3 中引入了類似的 HDR 技術,OPPO 與 vivo 也緊隨其後,在原生相機中加入了多幀融合技術改善成片質素。
Google 相機第二次引領風潮,是在 2018 年推出的 Pixel 3 上,推出了夜視模式(NIght Sight)。
在此之前,夜景是擺在手機面前最大的坎,CMOS 面積小、防抖部件缺失,在連相機都需要三腳架才能成像的光照環境下,手機完全沒法使用。
而 Google 推出的夜視模式,支持手機在極低的光照環境下拍出清晰、明亮且細節豐富的照片,極大地拓展了手機影像的使用邊界,被大家稱呼為「夜視儀」。
夜視模式的原理其實並不難理解,在按下快門的瞬間,Google 相機會自動拍攝多張不同曝光時間的照片,這些照片的曝光時間從短至長,捕捉到的光線資訊也有所不同。透過將這些多幀影像合成一張最終照片,夜視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光,從而提高亮度和動態範圍。
說到底,這也是多幀融合的延伸方案,在相機上,類似的操作叫包圍曝光與堆疊。
夜視模式是 Google 相機的一項突破性更新,在此之後,對於記錄生活的非專業使用者來說,手機的易用性已經超過了相機。
Pixel 3 上的 Night Sight,與同期的 iPhone Xs 相比
這一次,廠商的跟進速度非常之快。
在 2018 年年底,Google 才剛剛將夜視模式透過更新推播給 Pixel 3,小米就為自家同年釋出的 Mix 3 率先更新了超級夜景模式,隨後 OPPO R17 Pro、vivo NEX 雙屏版與華為 P20 Pro 都先後搭載了自家研發的夜景模式。
蘋果與三星也在次年為 iPhone 11 系列和 Galaxy S10 系列配備了夜景模式。
相比受到眾多關註的夜視模式(Night Sight),Pixel 3 上還有一個新功能:在相機被喚醒後,系統會自動辨識網絡攝影機中的場景,並在使用者按下快門後,迅速對照片進行最佳化,讓天空更藍,讓樹葉更綠。
這個功能名為智能場景辨識的功能在當時絕對不算起眼,卻在後來成為第三次風潮,為 AI 參與成像打下簡直基礎,
從 2017 年開始,Android 廠商就各自開始發力,華為率先在當年推出的 Mate 10 中嘗試 AI 技術最佳化智能場景辨識,三星與小米迅速跟進,在 2018 年推出的 Galaxy S9 與小米 8 中也加入了 AI 場景辨識。
這一功能最為人熟知的套用是伴隨華為 P30 Pro 推出的「月亮模式」,在當時一度成為手機攝影的熱點。
從此,智能辨識開始深度介入手機攝影的成像中,一直發展到現在,套用的場景幾乎可以覆蓋我們眼睛能見到所有事物,小到美食的潤色,大到落日銀河的壯觀,都是 AI 場景辨識的一個延續。
十年裏,Google 相機先將處於混沌中的手機影像帶上了計算攝影的道路,又手把手演示如何用軟件將硬件發揮到極致,引領手機攝影迎來從 「能用」 到 「好用」,再到 「強大」 的質變,讓今天的影像旗艦手機不僅擡手就能拍,也能擡手就拍好。
十年過去,Google 依舊敢為人先,在上個月的 Made by Google 大會上,釋出了全新的 Pixel 9。
這部手機作為世界上第一台在系統級別整合 AI 的手機,影像系統得到了全面加持,除了更方便的合影外,使用者可以在 Pixel 9 拍完的照片裏編輯、移動元素,甚至在 AI 的加持下,透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就可以直接修改照片任何部份的內容。
這是手機影像系統第一次跨過虛與實的界線,在 AI 的幫助下,Google 將手機影像從「記錄」跨越到「創造」,一舉推開了下一個十年的大門。
#歡迎關註愛範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範兒(微訊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範兒|原文連結·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