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手機

降價「真香」,銷量暴增!頂配iPhone「骨折價」賣,動輒直降2000元!網友不滿遭「背刺」:當時加錢買的

2024-06-02手機

近日,#iPhone15Pro降價振幅超安卓旗艦#話題引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據新華網財經,本月中旬,iPhone 15價格已經歷一次降價,官旗價格降至第三方渠道價格。如今iPhone 15 Pro價格也開始下降,電商平台到手價已降至5949元起,相比發售價格7999元,降價振幅達到了25.6%。這一降幅已超越去年同期釋出的部份安卓旗艦手機。

如今國內手機圈競爭越發激烈,iPhone面向市場調整價格,不失為應對市場競爭壓力的一種手段。

有網友感慨,「手機現在越來越卷了」。

頂配iPhone打「骨折」

霸榜手機銷量榜

根據最新訊息,5月31日,京東再次宣布加大蘋果降價振幅,iPhone15 Pro Max最高優惠2350元,iPhone15 Pro直降2100元。

而天貓蘋果官旗店也同樣進行促銷活動,iPhone 15券後價為4599元起,優惠1400元;iPhone 15 Pro券後價6099元起,優惠1900元;iPhone 15 Pro Max最高優惠2150元。

大幅降價的促銷方式讓iPhone 15與國產手機品牌的高端機型價格相近,加上平台優惠券的疊加提供最高2000元的優惠,讓iPhone 15系列獲得了較強的吸重力。

據南都財灣社,今年天貓618消費節於5月20日晚8點開售,開售1小時內,在手機數碼市場中,蘋果成交額超過15億元。而京東手機618競速榜顯示,iPhone 15 Pro蟬聯榜首17天,一周內售出超2萬件;iPhone 15也在排行榜前五,超200萬人購買,一周內售出1萬件。

截至5月31日,iPhone 15 Pro max位列天貓手機熱銷榜第一,並蟬聯榜首一周;iPhone 15也緊隨其後,霸榜前三一周。由此可見,蘋果在國內接連不斷的促銷實作了銷量的反彈。

蘋果頻頻「打折」 4月銷量暴漲

今年以來,蘋果在手機在中國市場銷量一直很疲軟。據Canalys4月26日釋出的最新報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智能電話市場時隔兩年首次回暖,出貨量與去年同期持平,達6770萬台。其中,華為經歷了13個季度, 重奪中國市場第一 ,憑借Mate及nova系列熱烈的市場反響,出貨量達1170萬台,市場份額達17%。而 蘋果在頭五廠商中跌幅最大,以1000萬台的出貨量排名第五,同比下降25%

因此,蘋果一反常態地頻頻使用降價策略刺激銷量。

在去年「雙11」期間,蘋果使出了最後兩小時再降價的策略,使得iPhone15系列剛釋出不久就迎來超1500元的最高降價,幫助蘋果成為該季度中國手機出貨量第一。

今年1月,蘋果官網啟動降價,消費者以符合條件的支付方式購買指定產品,最高可降價800元,該政策幾乎覆蓋全系產品。不過在這次優惠中,iPhone 15系列最高也僅便宜了500元。南都灣財社記者了解到,在今年的前兩個月中,iPhone在國內的出貨量一度下降37%。

或也因此,蘋果再次升級「降價策略」——今年3月,蘋果曾短暫將iPhone15系列的起售價下調1000元,受此影響,iPhone當月在華銷量增長約12%,相比前兩月明顯反彈。

4月份開始,蘋果手機銷量繼續反彈,當月增長52%——中國信通院釋出4月國內市場執行分析報告顯示, 4月國外手機品牌出貨量由去年同期230萬部漲至接近350萬部,顯著增加52%,其中國外手機品牌中iPhone占絕大多數

有網友不滿「背刺」

專家:頻頻打折容易折損「高級感」

對此,已經入手的網友們紛紛表示憤怒和失望,「情何以堪,我可是第一天上市的時候加價買的」「感覺被背刺了,以後不讓家裏人第一時間買了」「5949認真的嗎?我才買沒幾天,6999!」。

有些還沒買的網友則覺得可以趁此機會換新機了,「降價振幅達到了25.6%,而且iPhone15全系都有降價。換新機的節奏?」「這恐怕是我見過iPhone15Pro最給力的一次了吧」「降價幾百的蘋果不值這個價,但是便宜2000的蘋果真香」。

而「等等黨」們則表示可以再等等,我的13 pro max 還能戰2年」「買新不買舊,嗯,等16,或許還有新功能,要不然買了15,萬一16更好容易後悔」「你不買,我不買,明天還能降三百!」。

但也有專業人士解讀,「用打折換增速」的策略容易為蘋果後續發展埋下不確定性,此前在去年「雙11」期間,蘋果使出了最後兩小時再降價的策略,就讓很多第一波降價購買的消費者感到被「背刺」。

「新機頻頻打折容易讓消費者感覺蘋果‘高級感’不再,而且也可能衍生出更長的手機換機周期。」上述專業人士表示。

編輯 | 段煉 杜恒峰

校對| 孫誌成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南方都市報、新華財經、橙柿互動、中國證券報、公開資料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