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永久刪除「美國程式碼」,華為鴻蒙為什麽能成功?

2024-07-08數碼

純血鴻蒙正式全棧自研

在2024年6月21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上,全新作業系統HarmonyOS NEXT Beta版首次亮相。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表示:

原生鴻蒙是基於OpenHarmony為底座,打造的全場景智能作業系統,這一個源自中國、自主可控的作業系統。他還透露 純血鴻蒙即將商用 ,要知道一旦實作,這是中國技術的一大步,也是全球作業系統市場的一次大洗牌!

1.永久 刪除"美國程式碼"

這意味著,鴻蒙不再相容美國安卓系統的程式碼,將徹底走向「獨立」。

長期以來,全球的作業系統全都主導在歐美手裏。而且在這之前,很多企業,包括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嘗試過研發手機作業系統,但最終都銷聲匿跡。所以,在2019年鴻蒙系統開始問世的時候,很多關於它的爭議不斷,網上一直流傳著「套殼安卓」的說法,不相信華為能完成這個「奇跡」般的操作。

但是面對質疑,華為沒有放棄和擺爛,反而更加「一步一個腳印」,加大研發投入。這次徹底刪除「美國程式碼」,則是狠狠打了所有質疑者的臉。

今年一季度,根據權威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鴻蒙作業系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由2023年一季度的8%上漲至17%;蘋果iOS份額則從20%下降至16%。這意味著, 華為鴻蒙首次超過蘋果iOS ,成為中國第二大智能電話作業系統。而且鴻蒙作業系統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也從2%同比翻番,達到了4%。

此次超越和提升,標誌著華為鴻蒙系統在市場上的崛起,展現了中國的作業系統領域從「跟跑」到「並跑」,乃至在某些方面實作「領跑」的重大轉變。鴻蒙系統的成功,不僅只是華為的成功,更是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地位,也為全球科技生態的多元化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2.十年鑄劍,終於出鞘

十年前,那時微軟的Windows Phone 8還在, 華為任正非說:三個作業系統(如果)都給華為一個平等權利 ,那我們的作業系統是不需要的。但我們現在做終端作業系統是出於戰略的考慮,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安卓系統不給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統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我們不要狹隘,我們做作業系統,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樣的道理。主要是讓別人允許我們用,而不是斷了我們的糧食。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於是在2015年,鴻蒙作業系統正式在華為內部被成立立項。直到2019年華為被美國封禁,無奈之下拉開正式戰,鴻蒙正式被對外釋出。再到十年後的今天,原生鴻蒙大勢已定,即將吹響商用的沖鋒號角。

3.生態成,則鴻蒙成

任何一個作業系統想要成功,生態則是最重要的, 「生態成,則鴻蒙成」 。目前第四代鴻蒙使用器材超過了9億,有1500多款原生鴻蒙套用已完成上架,包括淘寶、支付寶、美團、京東、抖音、今日頭條、釘釘、小紅書、微博、B站、高德、WPS等幾千家夥伴的支持,覆蓋了日常的方方面面。華為的目標是:今年內達到5000款,最終達到50萬款,構建起一個全面成熟的鴻蒙生態系。這無疑是中國流動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次全面遷徙。

華為透過鴻蒙生態,正在努力構建自己的"生態圍墻",包括手機、平板、家居、智能汽車、IoT器材的萬物互聯,讓使用者進入華為的生態體系後就很難輕易跳出。一旦鴻蒙生態真正站穩腳跟,逐漸增加對安卓和蘋果iOS的有力擠壓。

自此,華為用了10年的時間,走完了歐美30年的路,余承東說:「我們堅信,沒有人能熄滅滿天星光。今天,鴻蒙大勢已定,讓我們一起迎接屬於我們自己的星河璀璨!」 如今終於迎來了鴻蒙的高光時刻,這次勢要與安卓、蘋果,三分天下。

華為做對了什麽?

前面我們說了,其他企業和營運商也嘗試做了很多款手機作業系統。2008年中國移動率先推出了OMS,這是中國首款國產手機系統,但後來發現底層程式碼仍然是基於安卓開發的,也沒有形成自己的軟件生態。

中國聯通也搞過自己的系統——沃phone,但也有一樣的缺點,也不相容安卓軟件,最後也沒搞起來。

除了營運商,還有互聯網企業也嘗試過。2011年,阿裏雲的YunOS面世,這次吸取了前兩者的經驗,開始相容安卓軟件。但是一方面這個系統並不開放,可以說是閉源,導致最後各大友商並不配合;另一方面抵擋不住谷歌的「追殺令」,最後也以失敗告終。

而且就全球來說,想要涉足作業系統的企業也不只有中國,大概有5000多家,為什麽都失敗了,就華為能做成呢?

用余承東的話來說,是「華為向下紮到根,全面突破作業系統的核心技術。」

華為一直堅持技術驅動,敢做行業領導者

華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在內部強調以客戶為中心,反對盲目創新,導致很多外界的人認為華為特別僵化,不喜歡創新。其實,這裏存在著巨大的誤解。華為在內部,一直非常強調對技術研發的投入,而且始終堅持把戰略控制點放在技術和產品上,堅持「客戶+技術」的雙輪驅動。

以手機為例,時間回到2010年,蘋果iPhone在2007年面世,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轟然倒下,而此時的華為終端,雖然早早地成為安卓手機開放聯盟的公司之一,但是華為智能電話出貨量僅300多萬台,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華為手機終端的銷售渠道單一,幾乎全部透過營運商客製渠道銷售,同時還得面臨營運商不斷砍價。由於華為終端競爭力不強,毛利不高,品牌影響力也不足,而且影響主業的發展,任正非曾一度想把終端事業部在世界範圍內出售。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兩次出售均因為買家出價太低而未成行。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應該是當時華為管理層對於終端業務的感受。然而,手機終端行業的巨變,以及三星、蘋果等廠商的成功轉型,引起了華為高層的求變之心。

2010年12月,任正非親自召開了「高級座談會」,徐直軍、郭平、余承東等高管,以及華為終端的核心骨幹參加了此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任正非對終端業務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了手機終端領域在全球的長遠目標,明確了華為終端與營運商管道業務、企業網並列成為公司三大核心業務。

1.手機終端立誌做行業領導者

任正非同時給華為終端公司松綁,要求終端事業部要勇於按消費品行的規律辦事,改變了華為過去不做品牌的策略,花大價錢做品牌管理,研究消費者心理,進行產品規劃。任正非提醒華為高層和終端公司的主管,華為如果要在手機終端領域做全球第一,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要準備奮鬥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各級主管應認清自己,做好階段性的目標定位,同時應大幅提升在手機終端上的研發和品牌建設投人,至少在預算和投入上勝過競爭對手。

「高級座談會」後不久,華為將旗下所有面向消費者的業務,如手機、其他終端器材、互聯網以及芯片業務整合在一起,組成了消費者業務。緊接著,2011年,華為在「三亞會議」上提出「華為終端產業競爭力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源自最終消費者」,由此果斷決定不再做營運商客製手機,而是向蘋果和三星學習,全面轉向消費者品牌業務。

戰略方向已定,按傳統思路,就要選拔主將。「三亞會議」結束後,任正非親自點將余承東,讓其擔當新成立的消費者業務CEO。任正非為在迷茫中初生的華為消費者業務,選擇了一位長跑耐力型、願啃最硬骨頭、推打最硬仗的統帥。任正非深知,當下的消費者業務的被動局面非偏執狂不可。

當時的智能電話市場,確切地說,牌桌上只有來自美韓的幾個頂級玩家。三星、蘋果和高通。這幾個玩家無一例外擁有自己的絕活。作為芯片和技術的供應商,一邊賣芯片,一邊收著「高通稅」,高通算大半個「流氓」;三星多年來一直在螢幕和儲存芯片供貨上「耍流氓」,卡其他整機廠商的脖子;而蘋果則依靠i0S作業系統、芯片、iTunes商店以及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品牌實力,自成體系。

從這個角度看,只有以多年研發的壟斷技術作為底氣,才有資格入局智能電話市場。這三家牢牢地把持全球手機市場,是市場對技術研發勝利者的獎賞。華為的終端之路應該怎麽走?戰略控制點在哪裏?

余承東在華為公司內部,素以偏執、好打硬仗、功績卓著著稱,他在華為內部一直強調研發和技術才是科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余承東在華為最突出的業績,是從零開始堅持研發無線通訊,直到為無線產品線走在世界前列。1997年的無線產品線還是余承東光桿司令一個人,他主導華為無線從無到有,再到最強盛的整個過程,而且「無線」的稱號不是靠低價,而是靠技術領先、高盈利獲得的。

余承東帶領著新成立的消費者業務管理團隊,對標三星和蘋果,經認真分析,得到的結果讓所有人絕望。望著巍巍高山般的蘋果和三星,每一個人被無力感侵蝕著。管理團隊內部的分歧,也使得余承東頭如鬥大,以至於他透過微博發出了堂吉訶德般可笑的吶喊。

他與團隊研討後,形成了華為終端的「七大戰略」,絕大部份涉及技術領域,特別是芯片領域。他選擇將這些戰略史無前例地在微博上公開,以期在外部形成壓力後倒逼內部改革。事後,他半開玩笑地說,那時華為終端過於弱小,反正也沒有人相信,微博發就發了。別人不信,但華為信就好。

由此,華為終端透過七大戰略目標的確立,走上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是以技術為戰略控制點的構建之路, 走上了向三星和蘋果學習的漫長之路。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行銷技巧都是浮雲。基於此,有人開玩笑說,大軍一旦開戰,有哪個是拿著別人家的武器上戰場的?靠供應鏈搞定核心技術,無異於把小命交到別人手上。

2.技術創新才能成為真正王者

認清了現實,余承東和他的團隊決定,再難也要搞自家的核心芯片,哪怕再難,也要堅定地走下去。自2012年起華為的旗艦機型均配備自家研發的海思芯片,對華為高端機的差異化戰略起到有力的支撐作用。用余承東的話說,自家的芯片自己不用,誰用?要想在客戶體驗、售價和品牌形象上實作對蘋果和三星的超越,光靠行銷或打價格仗是不行的。

就像當年在無線領域趕超諾基亞和愛立信一樣,只有在技術上、創新上,在手機產品的重點效能指標和差異化特性上,實作實質性的超越,華為才有機會成為消費電子領域中真正的王者。

從2016年起,華為的海思芯片為華為旗艦手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差異化有利競爭。華為每一款高端精品手機,其後面都有海思芯片的身影。2016年2月,美國芯片權威雜誌最新評定,華為海思芯片超越蘋果名列全球芯片設計第六名。

透過芯片每年的技術升級和軍備競賽,到華為麒麟990時代,華為5G手機更是傲視群雄,而彼時的蘋果公司,由於基頻搞不定,也要依靠以因特爾的協助。如果不是美國政府在2019年動用行政力量在全球打壓華為,華在終端領域壓倒蘋果,只是時間問題。

手機終端行業的研發競賽,可以說就是十項全能競賽。一枚小小的海思麒麟980芯片,研發成本遠超3億美元,生產成本另算。花了二三十億人民幣研發一枚芯片,生命周期不過一年,到第二年新芯片上市的時候,就過氣了。售價數千元的手機才是工業時代真正的奢侈品,相比之下,箱包、手表等奢侈品技術含量和投入均弱爆了。在手機終端行業搞研發,資金、技術、經驗、人才、時間、耐心、意誌、堅持、運氣缺一不可,缺一樣就是「瘸子」,分分鐘躺平,死給你看。

智能電話現在只有極少數廠商,如蘋果、華為具備了芯片、終端和雲端的三重協同能力,大部份手機廠商只有雲和端這兩支軍隊,甚至只有終端這一支。在電子消費終端這個領域,靠采購第三方芯片和技術,很難實作深度整合,進而帶給客戶一致性的完美體驗,而且很可能會受制於人。例如哪怕強大如蘋果,一旦基頻搞不定,第一波5G手機推不出來,市場和客戶就要受制於人。

因此,不管是華為終端手機,還是鴻蒙作業系統的成功,都得出了一個結論:正是因為多年前的戰略控制點的設計,以及多年來的演算法、數據、專利、芯片、雲服務、系統等「芯+端+雲」的整合,強化了在行業中的控制力,才有了華為今天的厚積薄發。所以我們說華為為什麽成功?答案就是華為一直堅持技術驅動,敢做行業領導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