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陽
轉眼間,2023年已經過去了。隨著OPPO Find X6、華為Nova 12以及榮耀Magic6等重磅產品的釋出,本年度智能電話行業的激烈競爭也將暫告一段落。盡管2023年智能電話消費市場面臨諸多挑戰,但各大智能電話廠商和上遊供應鏈企業仍以不懈的姿態,不斷推陳出新,為消費者帶來了一系列富有創新性的技術和產品。
在過去的2023年裏,智能電話行業湧現出許多引人註目的潮流技術。這些技術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隱藏著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此,我們將對這一年內的消費電子市場進行一番回顧,同時根據現有數據進行預測。
2023消費電子趨勢:低迷之中,螺旋增長
2023年,全球智能電話市場開始出現初步的復蘇跡象,但仍未達到2017年的歷史高點,出貨量較之下降超過20%。據Canalys的預測,2023年智能電話出貨量將下滑5%,但下滑振幅已有所減緩,顯示出市場的穩定性增強。預計全年將有11.3億部智能電話出貨,到2024年將增長4%,達到11.7億部。展望未來,到2027年預計將達到12.5億部,2023至2027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6%。
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市場增長表現最為突出,增長率分別為9%、3%和2%。與此同時,智能電話的平均售價也呈現持續上漲態勢,2023年的平均售價已超過440美元,較2017年的332美元有顯著提升。
12月27日,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3年11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3121.1萬部,同比增長34.3%,其中,5G手機2709.2萬部,同比增長51.2%,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6.8%。2023年1-11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2.61億部,同比增長7.1%。其中,5G手機出貨量2.15億部,同比增長12.9%,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2.5%。
總體上來看2023年的中國手機行業呈現了一些顯著的趨勢和變化。首先,整體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萎縮。中國智能電話市場在2023年初依然表現低迷,延續了2022年以來的下降趨勢,但是折疊屏手機市場卻表現出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例如,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折疊屏產品出貨量同比增長52.8%,達到102萬台,其中OPPO以35.0%的市場份額成為該市場的領導者。
而按照idc的數據預測,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有望實作10個季度以來的首次反彈,而且明年還會增長。無論如何,智能電話市場正在走出「寒冬」,進入復蘇階段,還是比較令人欣喜的。
正常來說,一部安卓手機的使用時常只有3年左右就會出現卡頓。尤其是安卓手機,目前國產手機品牌已經基本上實作替代。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球排名前十的智能電話品牌,中國有8個品牌入選。
在全球手機市場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手機市場增長了5%左右。而且,隨著華為手機的強勢歸來,更加增長了國產手機品牌的信心。2023年,手機行業經歷了許多波折,但這種逆勢的背後,往往孕育著新的增長和技術創新。隨著智能電話市場的增量紅利逐漸消失,各家廠商已經開始深入研發技術,以提供給使用者更具創新性和差異化的體驗。
2024消費電子趨勢:未來看好,仍有風險
根據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的推文,2024年消費電子產業將出現三大關鍵投資趨勢:Android庫存回補、Vision Pro與AI PC/手機。這些趨勢預示著未來消費電子市場的發展方向,為投資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訊。
關於安卓庫存回補問題,天風國際知名分析師郭明錤近日做出如下分析:小米的零部件庫存量,相當於約2000萬-3000萬部手機,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在於處理器供應。當前,聯發科和高通(Qualcom)是小米的主要供應商。
據郭明錤所述,由於市場需求疲軟,目前幾乎所有Android手機品牌均面臨庫存過高的風險,而並不僅限於小米。以三星為例,其全球範圍內的手機庫存(包括終端和零部件)預計要至6月份才能降至合理水平。
自2023年5月至7月開始,本輪庫存回補行動已啟動。華為於8月末推出Mate 60 Pro後,由於市場需求表現優異,導致公司增加了手機零部件的采購量。這一舉措迫使競爭對手為確保自身擁有足夠的零部件供應而采取跟進措施,進一步推動了庫存回補的力度。
郭明錤進一步指出,具備較強議價能力的安卓零部件供應商,由於在2020-2022年供應短缺期間簽訂了相關供應協定,得以將庫存壓力轉嫁給下遊的品牌商和代理商/分銷商。然而,此舉雖有助於短期內最佳化庫存狀況,但可能導致品牌商和代理商/分銷商在未來幾個季度面臨需求疲軟的困境。
由於品牌商或代理商/分銷商對元器件的需求持續疲軟,即便庫存降至合理水平,元器件在未來6-9個月內的出貨量同比仍將面臨下滑趨勢。這一挑戰可能對股價表現產生不利影響。同時,部份零部件供應商因產業結構變化(如新競爭者的市場入侵導致市場份額下滑)而面臨中長期增長放緩或衰退的風險。即使未來經濟復蘇帶來需求改善,這些供應商短期內仍需應對嚴峻的市場挑戰。
離開安卓,再看蘋果。2023年六月份釋出的Vision Pro混合現實頭顯(MR)可以說是2024年最重要的產品。這一點並不是電洞來風。事實上,蘋果迫切需要推出VisionPro頭顯,這是為了打破其傳統產品線(如iPhone、iPad和Mac)的固有模式,展示其創新能力,並重新激發消費者對智能器材的興趣。據預測,VisionPro將於2024年第一季度正式發售,一旦其實作大規模銷售,無疑將有力地推動產業鏈相關公司的業績增長。
蘋果公司賦予Vision Pro「空間計算器材」的概念,旨在將其定位為未來計算平台的支柱,而不僅僅是作為移動或PC生態系的附屬品。蘋果公司一直強調「空間」這一概念,這與蘋果在空間音訊技術方面的卓越表現相得益彰,例如在AirPods和HomePod器材中。透過這一戰略定位,蘋果公司旨在引領未來的計算平台發展方向,並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沈浸式的虛擬現實體驗。
與蘋果的其他產品(如iPod和iPad)類似,最初VisionPro在推出時,無論在設計、使用者體驗還是價格方面,均超越了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對手。然而,由於產量有限,這款產品將很快被大部份美國的蘋果忠實粉絲和高凈值使用者預訂一空。
蘋果公司在市場策略上,通常采取後發制人的策略,這使得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對XR頭顯領域進行深入觀察,並有效規避主要風險。同時,蘋果公司專註於對關鍵領域的投資,例如設計具有獨特性的visionOS,以及構建高效能跟蹤系統,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流暢、無障礙的體驗。
在產品戰略角度上考慮,透過 Vision Pro,蘋果正在開辟一個全新的計算平台品類,而不僅僅是與移動或 PC 生態系相關的配件。這一戰略舉措使蘋果有可能主導一個新的細分市場,尤其是憑借其強大的生態系。此次釋出不僅涉及產品本身,還涉及它如何與 Apple 現有的服務和產品系列相整合並增強。
而從產品定位的角度分析,Vision Pro 顯然是秉持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打造的一款高端器材。盡管其定價策略相對較高,並且外界可能會將其視為主要服務於創作者和企業的工具,但這並不妨礙其在早期購買者中的吸重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日常生活、工作及娛樂中高度依賴蘋果生態系的使用者而言,vision OS 可能會成為他們選擇這款器材的關鍵因素。
蘋果公司作為智能器材供應商的佼佼者,透過其官方商店和服務,致力於創造和分發獨特的內容。蘋果對於建立專有格式並不陌生,這些格式與其生態系器材形成了完美的結合,為使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體驗。作為一款集消費者消費和生產力於一體的器材,Vision Pro需要依靠蘋果的生態系來打造其獨特的用例。隨著內容質素和使用者體驗的不斷提升,與Vision Pro的功能相得益彰,蘋果的內容和服務業務將更加強大。這使得競爭對手,特別是那些依賴第三方提供內容和服務的競爭對手,難以效仿蘋果的成功之道。
值得註意的是,蘋果並沒有用「元宇宙」「VR」等字眼,而是強調「空間計算」,專註於將這個vision Pro「滑雪鏡」打造成更出色的 MacBook,而非試圖創造一個全新的「元宇宙」,這表明它對下一代消費者的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
根據 Canalys 的預測, Vision Pro 和相關器材系列在2024年推出後的五年內,其使用者群將達到 2000 萬。這一數據表明,蘋果透過 Vision Pro 再次證明了晚進入市場並非阻礙成功的因素,而是為其開辟了新的領域。
在對比分析中,到第五年末,這 2000 萬使用者將占 MacBook 安裝基數的 15%(基於 Canalys 對 2022 年底 MacBook 安裝基數的估計,即 1.27 億),這一比例相對較小。此外,這 2000 萬使用者僅占 iPhone 安裝基數的 2%。
然而,蘋果公司對人工智能的謹慎運用策略,更傾向於深思熟慮地開發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工具。然而,這給市場留下的印象是,蘋果並未積極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未能充分讓使用者在蘋果生態系中享受到其帶來的益處。生成式AI可能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與Vision Pro配合使用。若蘋果持續避免解決生成式人工智能問題,特別是在Vision Pro首次推出之後,這將是一個錯失的良機。
因為接下來更較為普遍、更貼合實際的消費電子領域趨勢,是AI大模型硬件的集中爆發。
2024年,AI器材將成為主流,而其硬件規格的發展趨勢已經初現端倪。據預測,未來的AI器材將內建70~100億參數的LLM(大語言模型),用於更高效地進行推理和計算。這種大規模的語言模型將進一步提升AI器材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使其更加智能化。
除了強大的LLM,將來的AI器材還將具備40~50TOPS的AI算力。TOPS是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縮寫,表示每秒執行萬億次操作的次數。這種強大的算力將為AI器材提供更快、更準確的處理能力,使其在影像辨識、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未來的AI器材還將具備10~20 token/s或以上的推理速度。這意味著AI器材將能夠更快地處理和響應各種推理任務,進一步提升使用者的體驗。
同時,為了保證高效的執行,未來的AI器材還將配備8~16GB或以上的DRAM。DRAM是一種常用的電腦記憶體,用於儲存臨時數據和程式。更大的DRAM容量將為AI器材提供更大的儲存空間,使其能夠處理更復雜、更大規模的任務。
從雲端到終端,AI產業的浪潮已經開始翻湧。在這個過程中,"算力"作為供給側的重要因素,被視為AI產業發展的基石。而終端作為需求側,為AI套用提供了豐富的落地場景。如今,正是AI套用爭奪硬件入口的關鍵時刻。
在2023年5月的I/O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宣布將在Pixel手機上內建端側大模型。此後,多家主流手機廠商陸續宣布將支持大模型技術,包括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和榮耀等。此外,媒體也報道了蘋果的Ajax大模型和三星的高斯大模型的相關傳聞。盡管手機廠商們仍在探索如何將大模型技術套用於手機上,但他們都認為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競爭。
考慮到硬件、效能和價格等方面的競爭,消費者的換機周期較長。因此,廠商們希望借助AI大模型技術為手機帶來新的體驗和可能性,以激發消費者的換機欲望。可以預見,大模型的加入將為市場帶來新的變化和挑戰。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模型未來也有望成為與Android、iOS平行的全新系統。這將為AI套用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推動終端套用的革新。在商業套用方面,AI可以有效地提升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同時,企業的離線辦公、機密保護和客製化需求等剛性需求,使得B端套用的商業化邏輯更加清晰。作為重要的生產力工具,PC將率先受益於AI技術的普及和套用。
在消費者市場,使用者數據和使用場景主要集中在C端。因此,手機、音箱、耳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成為了各大AI套用廠商爭奪的焦點。此外,AIPin(AI終端器材)等新型硬件的互動方式的湧現,顛覆了傳統觸控屏的互動體驗,無螢幕的終端為AI的實際套用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消費電子的前進演化,還在繼續
實際上,現在的智能電話直板機形態,已經在逐漸被顛覆。
目前,直板智能機市場依舊占據著相當大的份額。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統計,2022年直板智能機的銷量接近12億部。然而,即使這個龐大的市場體量,也有可能會在某一時刻走向衰落。
消費電子個人流動終端的演進,是一條清晰可見的歷史脈絡,主線是在便攜的基礎上呈現和處理更多的資訊。在這條脈絡上,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重要的方向:更大的螢幕、以及更直覺直觀的互動。
螢幕技術的發展在個人消費電子產品領域中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勢,即隨著芯片計算能力的不斷提升,螢幕尺寸也在不斷擴大。這一現象不僅在手機這種流動終端領域有所體現,而且在消費電子產品的各個領域都有所表現。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手機領域。在過去,手機螢幕普遍較小,主要是因為受限於芯片計算能力和電池技術的限制。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芯片的計算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電池技術也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使得手機廠商能夠生產出更大螢幕的手機,同時保證手機的續航能力和便攜性。如今,人們已經習慣於使用大螢幕手機,無論是看電影、玩遊戲還是工作學習,大螢幕手機都能提供更好的視覺體驗。
除了手機領域,電腦也是這樣,在八九十年代,最早的個人電腦螢幕相對較小,這是因為其功能僅限於顯示簡單的文本命令列。然而,隨著圖形界面的流行,電腦螢幕的尺寸也逐漸增大。如今,27寸顯視器已經不再是稀有的大尺寸,32寸和43寸的顯視器也相繼出現。除此之外,還有帶魚屏和雙屏組合等多種方案供使用者選擇。就螢幕尺寸跟隨芯片效能擴張的規律而言,雖然不能說這是一種嚴格的線性關系,但在許多領域中,大方向上的整體規律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更直覺直觀的互動方式也是個人流動終端演進的重要方向。
當我們回顧移動技術的歷史,初代iPhone無疑是一個裏程碑。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與手機的互動方式。而且,那些直觀、自然的操作方式,如捏拉縮放圖片等,更是讓使用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和樂趣。初代iPhone的創新設計不僅體現了蘋果公司的技術實力,更為流動通訊器材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引領了整個行業的進步。
在當今的智能電話市場中,直板智能機的地位正逐漸受到挑戰。這句話已經不再是疑問,而是正在悄然發生的現實。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折疊形態的手機正在嶄露頭角,它們的出現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事實上,未來折疊屏技術可能會向著更小的方向發展。想象一下,一個只有五六寸的手機,折疊起來小巧玲瓏,展開後卻變成了一個大平板。這種產品形態不僅能夠滿足使用者對於便攜性的需求,同時還能提供更大的螢幕空間,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當然,要實作這樣的產品形態,需要克服許多技術難題。例如,如何將更多的硬件整合到更小的空間中,如何保證螢幕的耐用性和穩定性等等。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相信這些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此外,折疊屏技術的發展也將推動相關產業鏈的進步。從材料到設計,從生產到銷售,都將受益於這種技術的普及。這也意味著,未來折疊屏手機的市場前景將更加廣闊。
更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折疊手機外,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多具有創新形態的智能電話。例如,一些廠商正在研發可彎曲的手機,這些手機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彎曲,為使用者帶來更加靈活的使用體驗。這些創新產品的出現將進一步加速直板手機的淘汰。
隨著折疊手機在成本、可靠性和使用者體驗方面的持續改進,以及更多創新產品的湧現,或許直板手機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漸結束歷史舞台。這對於整個智能電話市場來說,也將是一個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