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為什麽鍵盤采用 QWERTY 布局?

2024-01-18數碼

作者:CHARLIE HAIGH

編譯:小八

圖片來源:Bernd Gross 博士透過維基共享資源 (CC BY-SA 4.0) 提供

QWERTY 的歷史

QWERTY(發音為 KWEHR-tee)布局的名稱是指大多數拉丁字母鍵盤上前六個字母的位置。該設計於 1878 年由 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 首次申請專利,至今仍被視為標準鍵盤布局。

雖然我們現在都非常熟悉 QWERTY 鍵盤布局,沒有它打字也會很吃力,但字母似乎並沒有遵循任何明確的順序。不過,瘋狂中也有一些方法。1874 年最初的 Sholes & Glidden 打字機采用了與雷鳴燈縫紉機類似的設計。

然而,這並不是這種格式的最終發展。1886 年,新公司 Wyckoff, Seamans & Benedict (WS&B) 釋出了 Remington Standard Type-Writer No.隨著雷鳴燈成為 QWERTY 格式機器的唯一生產商,這種布局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 1890 年,全美使用 QWERTY 格式的雷鳴燈打字機已超過 100,000 台。

1893 年,WS&B 和 Charles Newell Fowler 成立了聯合打字機公司。該公司是五家主要打字機公司的股東,並共同成立了打字機信托公司。隨著五家公司都采用 QWERTY 格式,這種布局成為了標準。

有關 QWERTY 功能的理論

據傳說,QWERTY 之所以采用這種精確的順序,是為了減慢打字機的書寫速度。打字機的工作原理是按下一個鍵,迫使鋼制字型撞擊墨帶,然後將墨跡轉移到紙上。這種復雜機制的問題在於,如果連續按下一個以上的字母,鋼字就會被卡住。

設計 QWERTY 鍵盤布局的初衷是透過分離常見的字母組合來防止按鍵卡住。在 QWERTY 鍵盤上,TH、ON、AN、CH 和 IE 之間都有很大的間距,透過減慢鍵入速度將按鍵卡住的機率降到最低。不過,有兩個按鍵打破了這一規則--E 和 R 是第二常見的字元組合,在 QWERTY 鍵盤布局中,它們緊挨著。

然而,運算子理論的緩慢發展只是一種推測,QWERTY 鍵盤的真正起源仍存在爭議。2011 年,一篇旨在反駁使用 QWERTY 鍵盤格式來降低打字速度的論文詳細介紹了這種設計的前身。該論文稱,鍵盤的格式實際上是在試圖讓那些轉譯莫爾斯電碼的人打字更快、更高效時無意中創造出來的。

「有時,美國的摩爾斯接收機在收到後面的字母之前,無法確定是 Z 還是 SE,尤其是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因此,S 應該放在鍵盤上 Z 和 E 的附近,以便摩爾斯接收器快速輸入。摩爾斯電碼的想法與一般人的想法截然相反,它的功能是透過將類似的摩爾斯電碼字母放在旁邊來加快打字速度,從而在作者寫出摩爾斯字元後增加打字反應時間。莫爾斯碼接收者的打字速度必須與莫爾斯碼發送者一樣快,因此故意減慢打字速度是違反直覺的。

圍繞這一設計的另一個平行理論認為,正是雷鳴燈參與生產才使這一格式標準化。雷鳴燈既是 QWERTY 鍵盤打字機的制造商,也提供如何使用這些打字機的培訓課程。理論上說,透過對打字員進行 QWERTY 系統的培訓,所有使用雷鳴燈培訓的打字員的公司都必須儲存雷鳴燈品牌的打字機,從而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

鍵盤布局替代方案

無論 QWERTY 鍵盤布局是如何誕生的,它的設計已經不再符合現代人的打字習慣。即使是肖爾斯本人,在他的余生中也在不斷提出更有效的替代布局,1889 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他送出了最後一項專利。QWERTY 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之一是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奧古斯特-德伏札克,他提出了自己的變體,旨在提高每分鐘的字數(WPM),並命名為德伏札克鍵盤。

圖片來源:Unknown via Wikimedia Commons(公共領域)

Dvorak 鍵盤的布局。

Dvorak 鍵盤於 20 世紀 30 年代開發,1982 年獲得美國國家標準學會批準,它將最常用的輔音集中在 "主行 "右側,元音集中在左側,設計成左右手來回移動使用,平均分配雙手的工作量。此外,德伏札克還發明了另外兩種鍵盤,專為只有一只手的人設計(一個鍵盤用於左手,一個鍵盤用於右手)。據報道,這些鍵盤可以讓人們單手高效打字,打字速度可達 50 WPM。

然而,關於 Dvorak 鍵盤的效率仍存在一些爭論,而一般人從小就熟悉 QWERTY 鍵盤布局的事實更加劇了這種爭論。在 The Verge 2019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家喬恩-波特(Jon Porter)詳細介紹了他 10 年來使用 Dvorak 鍵盤的經歷。波特指出,要使用 Dvorak 鍵盤,你不得不學習如何觸摸打字,這當然比不在 QWERTY 鍵盤上觸摸打字更有效率。Porter 還指出,使用一種大家都不熟悉的鍵盤布局可以提高安全性,因為任何監視你按鍵的人都不會馬上知道你寫的是什麽。

同樣,最近出現的 Colemak 鍵盤也聲稱對 QWERTY 和 Dvorak 系統進行了改進,目前已成為第三大最流行的鍵盤布局。但總體而言,沒有任何有力的證據表明 Dvorak 或 Colemak 鍵盤布局比 QWERTY 更有效率。

圖片來源:Unknown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Colemak 鍵盤的布局。

但現在,在輕觸式熒幕時代,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於 2013 年開發出一種方法,該方法經過最佳化,適合用拇指使用。這種布局被稱為 "KALQ"(指鍵盤右下方的字母),它將按鍵分成左側 16 個和右側 12 個,常用字母在一起,字母對則在相對的兩側。

設計這種布局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對測試者進行 10 小時的培訓後,他們的打字速度可以達到 37 WPM,而 QWERTY 使用者的平均打字速度約為 20 WPM。

雖然該系統聲稱能讓平板電腦使用者的打字速度比 QWERTY 使用者快 34%,但由於它是為輕觸式熒幕使用而最佳化的,因此不太可能取代 QWERTY 系統作為電腦實體鍵盤的使用。

那麽,隨著鍵盤大戰向更未來主義的方向發展,我們是否很快就會看到傳說中的 QWERTY 的終結,還是我們已經固步自封,無暇顧及?

資料來源:https://www.iflscience.com/why-do-keyboards-follow-the-qwerty-layout-71902

作者:CHARLIE HAIGH

查理是 IFLScience 的社交媒體和行銷助理,目前正在攻讀法醫心理學本科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