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長的消費
文丨齊格蒙特·鮑曼
2011年5月21日,莊拿芬·弗蘭岑(Jonathan Franzen)在凱尼恩學院(Kenyon College)的畢業典禮致辭中講道:「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將這個有悖於我們期待的自然的世界——一個颶風橫行、充滿艱辛與令人心碎的世界,一個充滿拒絕的世界——更換成一個能迅速回應我們願望的世界,就像完全是自我的延展一樣。」 那是一個十分舒服、方便、無須大動腦筋的世界。不用費一點氣力就能過得十分舒適,可以安逸地過上無須努力的生活。因此講演指出,要讓這個世界臣服於我們的貪念和幻想,讓這個世界上所有頑固地橫亙在意願與現實之間的障礙全部被清除。因為我們所謂的「現實」就是指對抗人類意誌的東西,因此,正確的做法就是終結現實。讓我們一起生活在一個只有需求和願望的世界,你的、我的、我們的——作為技術的購買者、消費者、使用者和受益者——的需要和願望。
有一個願望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十分強烈,無比熱切,那就是對愛與被愛的渴望。
弗蘭岑接著講道:
就像市場能發現消費者最急迫的需求那樣,我們的技術也已經變得非常熟練,能創造出產品以滿足我們對情愛關系的奇妙幻想。在其中,愛的物件付出一切而不求任何回報,讓我們感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而且當它被更加性感的東西替代,被塞進抽屜裏時,也不會向我們甩臉色。
也許,我還可以再補充一下,哪怕是把它們丟進垃圾桶或者深不見底的垃圾填埋坑中也沒有關系。市場化的科技產品,諸如各種靠語言指令就能啟動,兩根手指輕輕一劃就可以讓圖片不斷放大的電子產品,日益具備了我們曾經努力但卻很少能得到的夢想之物的所有功能——並且還附加了一種可貴的品性,那就是一旦不喜歡就立即消失,一被踢走便永不回來。電子產品不僅僅服務於愛,而且根據其設計,它們可以提供一種其他心愛之物鮮會接受的服務方式。電子產品堪稱最佳愛人,它們樹立了從戀愛狀態進退的標準和模式,它們不會被其他情敵放在心上,無論這情敵是電子的還是肉體的,無生命的還是有生命的,唯一的風險是產品不合格或銷售不出去。
但不同於電子產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意味著承諾、風險、擔當,隨時準備做出自我犧牲;意味著選擇一條不確定的、難以預先擬定的、曲折的、崎嶇不平的道路,希望,同時也下決心,與另一個人分享此生。愛有可能與平靜的幸福相生相隨,但卻很難與舒適、方便相伴。永遠不要期待後者,更別說確信它會出現……相反,它要求我們將自己的技能和意誌伸張到極致,即使這樣預示著可能會失敗,暴露自己的不足,傷害尊嚴。這些被消毒了的、平穩的、無刺的、沒有風險的電子產品絕不會是愛:它們所提供的是一種不被「汙染」的保障,但正如弗蘭岑總結的那樣:「愛必讓我們膽戰心驚,自我失防。」說到底,這種電子產品式的愛,與愛沒有任何關系;這些消費產品透過技術滿足使用者的自戀而抓住使用者。它們承諾給我們積極的反饋,無論發生了什麽,我們做了什麽又或是拒絕了什麽。就像弗蘭岑指出的:「我們在自己的電影裏扮演主角,我們不停地給自己拍照,點選滑鼠,然後有一台機器幫我們確認自己的掌控感……如果想和一個人結交朋友,只需將他放進我們掛滿諂媚鏡的私人禮堂就可以。」可是他補充道:「努力變得很可愛,與獲得愛情是兩碼事。」
愛是(號稱是)自戀的解藥,是戳穿謊言的首要利器。而我們常用謊言來支撐我們的自尊,並竭力躲避實際行動對它們的檢驗。這種電子化的被消毒、被粉飾的仿造之愛提供了對自尊的保護,使之免遭風險,這些風險正是真愛聲名狼藉之處。
【不平等的災難】
齊格蒙特·鮑曼著 李丁譯
北京出版社
稽核丨貓娘
編輯丨闊洛 飽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