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GPU與顯卡。 圖形處理器(graphicsprocessingunit,縮寫GPU),又稱顯示核心、視覺處理器、顯示芯片,是一種專門在個人電腦、工作站、遊戲機和一些流動通訊器材(如平板電腦、智能電話等)上做影像和圖形相關運算工作的微處理器。
顯卡全稱顯示適配卡,又稱顯示介面卡,用於協助CPU進行影像處理,作用是將CPU送來的影像訊號經過處理再輸送到顯視器上,由主機板連線器材、監視器連線器材、處理器和記憶體組成, 其由GPU、視訊記憶體、電源管理芯片以及一系列外圍電路共同構成。
|
|
分類
按照接入方式可以分為整合GPU和獨立GPU。 整合GPU將圖形核心以單獨芯片的方式整合在主機板上或CPU芯片上,並且動態共享部份系統記憶體作為視訊記憶體使用,因此能夠提供簡單的圖形處理能力,以及較為流暢的編碼套用;獨立GPU擁有單獨的圖形核心和獨立的視訊記憶體,能夠滿足復雜龐大的圖形處理需求,並提供高效的影片編碼套用。
另一種是根據套用端的不同可以分為 PC-GPU、移動GPU和伺服器GPU 。PC-GPU是用於PC端,既有獨立也有整合;移動GPU用於移動端,一般都是整合;伺服器GPU是專為計算加速或深度學習套用的獨立GPU。
|
|
發展歷程
1999年,NVIDIA公司在釋出其標誌性產品GeForce256時,首次提出了GPU的概念。2001年微軟釋出DirectX8,提出了渲染單元模式(sm)的概念,根據操作物件的不同引入了2種shader,分別是頂點著色器(vertexshader)和像素著色器(pixelshader),從此,硬件T&L被拋棄,進入shader時代,此時的GPU架構是固定管線。
第一款采用統一渲染架構的GPU是ATI在2005年與微軟合作的遊戲主機XBOX360上采用的Xenos,它是ATI第一代統一渲染架構,而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NVIDIA在2006年釋出的GeForce8800GTX(核心代號G80),它是第一款采用統一渲染架構的桌面GPU,其架構影響了日後的數代產品,是一款極具劃時代意義的GPU。
2011年TESLAGPU計算卡釋出,標誌著NVIDIA將正式用於計算的GPU產品線獨立出來,憑借著架構上的優勢,GPU在通用計算及超級電腦領域,逐漸取代CPU成為主角。
|
|
隨著個人PC機數據運算量的猛增,CPU的數據處理逐漸變得吃力,圖形處理器GPU作為CPU的輔助應運而生。相對CPU,GPU舍棄了部份控制單元,擁有更多的計算單元(即運算器),因此可以高密度執行大量同質化數據運算,如圖形渲染等,對玩遊戲較為感興趣的讀者知道顯卡功能較為強大的電腦玩起3D遊戲畫面會更為流暢,顯卡的處理器就是GPU。GPU擅長的是大規模並行計算,這也正是密碼破解等所需要的,所以,除了影像處理,GPU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計算當中來。而CPU由於具備更多的儲存單元和控制單元,因此更適合進行復雜運算。在功能上,GPU可以視為CPU的巨大補充。
|
|
伴隨著人工智能產業大火,我們對算力的需求不斷攀升且計算不斷復混成,擁有強大平行計算能力的通用計算GPU逐步受到追捧。
GPGPU(通用計算GPU)是GPU衍生出來的概念,只是去掉GPU的圖形顯示部份,將其余部份全部投入通用計算,並成為AI加速卡(一種平行計算硬件)的核心。
|
|
市場空間
根據咨詢機構的數據, 預計2023年GPU全球市場規模為595億美元 。其中,GPGPU成為國內AI領域運算加速主要解決方案,AI發展拉動GPGPU市場增長,咨詢機構預測的2023年GPGPU市場規模將達到160億美元,占整個GPU市場的27%。
|
|
競爭格局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 當前全球GPU市場由輝達、英特爾與AMD壟斷,三者市場份額接近100% 。 在獨顯領域,2022Q2輝達和AMD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79%和20%;在PC領域,2022Q2英特爾、AMD、輝達市場份額分別為62%、20%、18%。
目前,國內GPU領域龍頭企業為A股上市公司景嘉微,產品目前主要面向軍用領域,公司的JM9系列GPU在2021年9月流片成功並於11月完成效能測試,但暫無市場份額。
|
|
在通用GPU方面。 由於GPU可相容訓練和推理,與AI模型構建高度適配,其占據了AI芯片大類市場。 2022中國AI芯片市場中,GPU(通用GPU)占比接近九成 ,預計到2025年GPU仍占據AI芯片市場的80%以上。其中,輝達的主要GPU產品技術指標表現領先,市場份額維持在80%左右。
|
|
國產廠商方面
中國GPU廠商創始團隊多擁有輝達、AMD等國際大廠工作經驗,分別結合自身優勢及階段定位從影像處理GPU或GPGPU路線切入。其中,國產GPGPU廠商包括天數智芯、登臨科技、壁仞科技、沐曦集成電路等初創企業; 而圖形處理GPU方面,國產廠商主要有景嘉微、芯動科技、摩爾執行緒等。
|
|
技術實力方面,國產GPU廠商整體仍處於起步階段,GPGPU追趕行程快於影像處理GPU。 國產GPU廠商起步較晚,許多IP仍受制於國外廠商,在產品線和生態建設上較輝達仍存在較大差距。從軟硬件復雜度來看,影像處理GPU復雜程度相較GPGPU更高。我們認為,從芯片參數來看國產GPGPU企業與國際大廠技術差距約3年左右,而影像處理GPU差距約10年左右。
|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