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風雲變,vivo遭劫難,為何國不挺,且聽我細言。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跨國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尋求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印度,這個擁有龐大消費市場和低廉勞動成本的國家,自然成為了眾多企業的「香餑餑」。然而,近年來,印度政府對跨國企業的「強行收購」策略,卻讓不少企業心生寒意。最近,vivo就遭遇了這樣的困境,被印度塔塔集團強行收購,不禁讓人發問:為何國家不像力挺華為、TikTok那樣力挺vivo呢?
一、印度市場的「甜蜜陷阱」
印度,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是極具吸重力的。低廉的勞動成本、優惠的土地租金,讓蘋果、小米、vivo等手機廠商紛紛在印度建廠。然而,當工廠建好,生產步入正軌時,印度政府卻翻臉了,開始強行收購。
塔塔集團,這家成立於1868年的印度巨頭,業務範圍廣泛,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2023年,塔塔集團開始切入手機制造業務,並獲得了iPhone 15系列手機的組裝訂單。然而,這並未滿足其野心,於是在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將目標瞄準了vivo。
政府要求vivo將51%的股份出售給塔塔集團,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投資,更是要掌控權和話語權。印度政府的這一舉動,無疑是想將「中國制造」變成「印度制造」,以實作自己的手機制造業美夢。
二、vivo的印度困境
2024年一季度,vivo在印度手機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19%,高居榜首。然而,這卻讓印度政府感到了擔憂,擔憂中國手機會影響印度本土手機的發展。於是,他們開始了一系列的「操作」:要求vivo管理層增加本土員工,甚至要求CEO為印度籍人士,技術人員也需要招聘印度原生的。這樣,印度就能輕松拿到公司的核心機密和技術。
這還不算完,印度政府還計劃透過強行收購,把公司的工廠、器材、生產線等資產全部拿到手。這一系列的「操作」,真是把「不要臉」發揮到了極致。
三、小米的「前車之鑒」
vivo的遭遇並不是個例,早在2023年,小米就遭遇了同樣的困境。當時,小米是印度市場上的手機老大,然而印度政府卻宣布沒收小米48億人民幣的資產,理由是小米涉嫌違反【外匯管理法】。
小米在印度布局深厚,投資巨大。然而,這些重資產卻成為了印度政府眼中的「肥肉」。按照印度政府的計劃,下一步將會對OPPO動手。這一系列的舉動,無疑讓在印度的中國手機企業感到了深深的寒意。
四、莫迪的「制造夢」與企業的「噩夢」
莫迪上台時,就計劃打造一流的制造基礎設施,並為此設立了三個目標。為了實作這些目標,印度政府制定了土地、稅收、補貼等相關政策,借此吸引海外企業投資印度市場。
大量的手機企業慕名而來,建立了研發、制造工廠,培養了大量的印度工人。然而,當果子熟了的時候,印度政府卻來摘果子了。他們不僅要摘樹上的果子,還要霸占整棵果樹。
企業自然是無法與當地政府抗衡的,因此損失巨大。然而,奇怪的是小米、vivo並沒有受到華為、TikTok的待遇,國家並沒有力挺它們。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五、核心技術缺失的「硬傷」
vivo、小米是國內的手機大廠,銷量也排在世界前五,擁有大量的粉絲。然而,它們都缺少核心技術。手機的核心技術包括SoC、螢幕、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攝像系統等,而這些技術大部份都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
簡單來說,vivo、小米其實就是一個大的組裝廠,自己真的沒有啥核心技術,利潤也被高通、三星、索尼等外企拿走了。這樣的企業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從芯片禁令就可以看出,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比如華為。
六、華為與TikTok的「國家寵兒」
華為是全球5G專利最多的企業,也是5G標準制定者之一。同時,華為還是全球最大的通訊器材企業,旗下的海思是全球前四的芯片設計企業。此外,華為還在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布局很深。可以說,華為已經成為了中國科技的標桿企業,是自主研發的典範。
而TikTok則是中國文化輸出的視窗。它打破了文化、地域的限制,成為了全球現象級套用。TikTok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互聯網創新能力,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由此可見,國家更「偏愛」科技創新、自主研發、擁有「軟硬」實力的企業。無疑,華為、TikTok更受到青睞,而vivo、小米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的。
七、結語:印度的「搶奪」式發展能走多遠?
印度的這種「搶奪」式發展策略,雖然短期內看似占了便宜,但實際上卻失去了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機會。有了vivo、小米的經驗教訓,不僅國內企業不會去印度發展,歐、美、日、韓的企業也會重新審視印度市場。
印度雖然短暫的占了「便宜」,但實則是在自斷後路。畢竟,一個不尊重市場規則、不保護企業權益的市場,是無法吸引真正的長期投資者的。而對於vivo、小米等企業來說,雖然遭遇了困境,但相信只要堅持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總有一天能在全球市場上揚眉吐氣。
讀者朋友們,你們怎麽看?印度的這種「搶奪」式發展策略能走多遠?vivo、小米等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歡迎留言討論!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此外,對於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