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碼

「種子帝國」孟山都,如何開啟潘朵拉魔盒?

2024-10-29數碼

上周,國際快餐業巨頭肯德基天津門店陷入轉基因大豆油風波,「肯德基用轉基因大豆油未顯著標識」、「天津多家肯德基門店被立案調查」等話題沖上社交平台熱搜。那麽,餐飲企業使用轉基因大豆油是否要公示?哪些企業或環節如未標識應被調查?這一系列問題引起大眾熱議。

自上世紀末開始,中國逐步且有限地進口轉基因農作物,如大豆、玉米等。近年來,隨著國內轉基因食用油等數量的增多,中國對轉基因的管理也持續加強,比如針對轉基因相關食品實施強制標識,根據現行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應當醒目,並和產品的包裝、標簽同時設計和印制。

近些年來,只要談論轉基因話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種子供應商——「孟山都」總是站在輿論爭議中心。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9月,原美國農業生物技術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2018年被德國制藥及化工集團拜耳收購)已經就約10萬起涉農達(Roundup)除草劑致癌的法律官司與原告達成庭外和解,並支付近110億美元賠償金。目前仍有約5.4萬起官司在等待結果。

從化工材料、農藥到轉基因種子,孟山都的經營領域涉足廣泛,也曾開創了農業套用生物技術的產業化模式。然而,從殺蟲劑DDT、橙劑再到農達,圍繞孟山都產品危害人體與自然環境的爭議一次又一次上演;而公司歷史上雇「影子寫手」、透過操縱科研發表來影響監管機構的做法更是引發職業倫理層面的質疑。

孟山都公司有多少「黑歷史」?又是靠哪些手段在美國等其他國家頂住重重爭議?這對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商業行為與監管責任之間的關系,以及更宏觀的人類與自然「共生」關系帶來哪些啟示?近日,觀察者網對話【種子帝國:孟山都的過去與人類糧食的未來】一書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環境史教授巴托·埃爾莫爾,請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文/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您能否同讀者分享一下,為什麽會開始研究孟山都公司?這個主題如何與您的專業研究領域結合起來?

埃爾莫爾: 我最早是透過讀報紙上的新聞了解許多關於孟山都的事情。這令我對那家公司的歷史有了基本認識,也知道它在塑造美國現代農業體系的過程中扮演了多麽重要的角色。

但真正開始深入研究孟山都的契機,源於我之前寫過的一本關於可口可樂公司的書。這款飲料品牌來自我的家鄉,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起初,我希望了解可口可樂這款經典飲料裏咖啡因的供應方。這個問題比較微妙,在互聯網上基本搜不到相關資訊。

我花了一番功夫才搞明白,可口可樂裏的咖啡因最開始來自孟山都,一家1901年創立於密蘇裏州聖路易的公司。孟山都從那些成色差、被倒掉的茶葉屑裏提取咖啡因,經過加工後用到可口可樂的飲料裏面。

2009年,我坐飛機去聖路易,那裏距離我的家鄉大概只有幾個小時的路程,然後查閱了孟山都公司的內部資料。你需要先向公司送出申請才能查閱這些商業資料。回去之後,我下決心寫一本關於孟山都的書。這家公司從給可口可樂飲料供應咖啡因起家,發展到後來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轉基因種子銷售商。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位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的孟山都公司育種實驗室 視覺中國

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作為一名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環境歷史學者,我所在的這門專業主要研究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長期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如何塑造人類歷史。因此,考慮到孟山都公司多年來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影響,這顯然是一個我感興趣也希望寫下來的故事。

觀察者網:向孟山都這樣的大型企業申請查閱內部資料,會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

埃爾莫爾: 我不知道在其他國家是什麽情況,可能會有不同的挑戰。人們會假設美國這邊的情況更加透明與公開,但我不能贊同。事實是,大公司經常是高度保密的,會嚴格限制外部人士接觸他們的內部資料。

雖然美國有很多公開上市的公司,但通常來說,要獲取他們的資料都需要得到事先批準。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同事、格雷戈·米特曼(Gregg Mitman)教授寫過一本關於凡士通(Firestone)輪胎公司的書。由於種種原因,他沒有辦法查閱凡士通的內部資料。我自己在寫關於可口可樂公司的書的時候,他們也不太情願與我分享內部資料與記錄。所以,孟山都願意讓我查閱內部資料確實顯得比較特別。

但我想說,對於任何希望從商業公司獲取資料的寫作者來說,就算得到了批準,你們能看到的資料也往往是「處理」過的。那些檔裏面不太可能會出現損害公司利益的內容,包括我們俗話說的「確鑿證據」(smoking gun)。公司有什麽理由讓你看到這些東西呢?

所以,本書中幹貨最多的證據主要來自法庭公開的檔。我想在美國與其他國家,法庭檔是最有可能幫助你獲得一些本來不可能公開的證據與資訊的渠道,比如電子郵件與私人信函等。【種子帝國】書中提到了許多涉及孟山都公司的法律訴訟,有些案子我去旁聽過,並看到了一些新公開的證物資料,時間正好與寫書的過程同步。我把這些第一次公之於眾的檔內容寫到書裏面,這也算是透過調查新聞記錄歷史的方式。

觀察者網:對於不太了解相關背景的中國讀者來說,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孟山都公司發展過程中的最重要爭議,包括對環境與普通美國人造成的巨大傷害?

埃爾莫爾: 圍繞孟山都公司出現了太多的傳聞,也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可能就是多氯聯苯(PCB,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這種化學材料,也是在國際上得到認證的汙染物,被大量用於電子產品的絕緣材料中,但也廣泛地用於許多東西,比如聖誕樹、染料、兒童食用麥片的紙板包裝盒中。

多氯聯苯在20世紀30、40年代獲得了廣泛的商業化運用,最初被包裝成一款安全的化學材料,但最終在70年代被美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宣布禁用。那個時候,孟山都基本上是美國唯一生產多氯聯苯的企業。在國際上還有幾家公司在生產,但孟山都的產量是最大的,甚至連鞋油中都加入了這種成分。

科學家在60年代就得出了明確結論,多氯聯苯含有劇毒物質。到1969年,孟山都內部已經知道這種物質存在毒性,並討論該如何應對。一名公司高管在信中(書中附上了這封信的原文)說:「也許我們應該(對質疑)坐視不理,盡可能多地、能賣多久就賣多久!」內部資料顯示,公司的人很清楚這種物質的毒性,卻依然決定向市場出售。

孟山都公司是橙劑的主要生產商,圖為美軍飛機在越南噴灑橙劑資料圖

另一個案例是橙劑(agent orange),這是上世紀60、70年代美軍在越南使用過的化學物質。橙劑混合了兩種不同的除草劑,而孟山都公司恰好是最大的生產商。美軍試圖用橙劑大範圍消滅越南地表的植被,讓越共軍隊無處藏身。

但我們現在知道,橙劑裏面含有劇毒化學物質二噁英(dioxin),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包括許多美軍老兵都深受其害,更不用說對越南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了。

至今仍有美國人因為受到橙劑的傷害而獲得政府賠償。我父親曾在越南服役,他因為暴露在橙劑的影響下獲得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醫療補貼。我去過越南,看到了那些在不同地方接觸到橙劑的越南公民,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參戰者受到傷害。而我在書中展示的檔顯示(這也是為什麽歷史很重要),孟山都公司內部在上世紀40、50年代就知道橙劑是有毒的,但他們依然在60至70年代售賣這種物質。

最後的一個案例是今天依然在各地使用的除草劑——孟山都售賣的一款名為農達(Roundup)的草甘膦產品。它引發了巨大爭議。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釋出的一份基於科學研究的分析報告顯示,這款農藥中的活性成分與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存在關聯。

世衛組織的結論引發了激烈的爭議與討論。我並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影響讀者,因為我並沒有醫學專業背景。但是每一個前面提到過的物質,比如多氯聯苯、農達都有著廣泛的運用,包括在越南,美國、巴西還有其他地方的農場,這些有害物質對全球都造成了影響,引發了嚴重關切。

然而,神奇的是,孟山都居然承受住了這麽多且巨大的爭議。我在書中記錄了這家公司如何透過非常老練的司法操作與技術手段,成功地頂住了爭議。

觀察者網:在您提到的「司法操作與技術手段」中,美國政府與遊說集團(包括律師)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他們如何影響美國公眾對孟山都公司的信任,以及對相關環境破壞、受害者訴訟產生的影響?

埃爾莫爾: 我在給這本書起名的過程中思考了很久,我擔心沒有人會對一個乏味的標題感興趣。因為我反復看到類似事情上演,都始終繞不開監管機構失職這個主題。政府機構未能有效地、果斷地禁止那些可能會傷害環境與個人的化學物質投向市場。

孟山都公司生產的草甘膦除草劑農達(Roundup,又譯「年年春」等)在美國引發多起官司 視覺中國

某種程度上說,我寫這本書不僅僅想要講述一家居心不良的大企業的發跡故事,而是指出了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州政府機構的失職,他們沒有盡到監管企業的職責。

讀者們可能會感到意外,但在美國,環境保護局經常需要參考一些科學研究的結論作為評估產品上市的依據,而這些科研論文卻是在他們所監管的企業「資助」下寫就。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麽是企業在做這件事?一種常見的辯護理由是,因為聯邦機構缺乏足夠的資源,無法充分監管到每一個行業、每一款在市面上發行的化學產品,對它們做全面的質素分析。

可就連小學生都能看得出來,這就是「讓狐貍來看雞窩」。沒有人希望企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他們有能力主導或者影響一些科學研究的結論,而這些結論最終將被監管機構用於決定是否批準那些企業的產品上市。這是讀者可以從本書中了解到的一個重要教訓。

此外,為了確保影響生態環境的產品的安全性,我們也需要權力更集中的監管部門與更獨立的第三方機構。

問題在於,就算企業反復向我們保證產品是安全的,還是會出現問題,但今天的美國人生活在一個政治上高度分裂的社會中。對於政府機構是否應該獲得如此大的監管權力,許多人有不同看法。美國目前的相關監管體制某種程度上說有點失靈了,無良的行為體能夠逃避判罰,如果存在更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那些企業的行為本可能被有效地監管或遏制。

觀察者網:2019年,涉及孟山都農達產品的哈德曼(Hartman case)案件判決在中國也引發了關註。一些機構當時評價,法院的判決並沒有「遵循科學結論與理性精神」。您怎麽看孟山都的相關法律爭議在海外引發的討論?

埃爾莫爾: 我認為這體現了一種在國際上通行的模式。我自己采訪過孟山都公司的內部人士,也見過一些了解內情的人。孟山都有公關手段,也就是盡可能地去影響監管機構,影響相關公共輿論,為他們的產品順利投向市場提供方便。所以,孟山都公司的產品銷往中國、越南或者巴西等地方,一點也不令我感到意外。

關於農達的爭論是一個比較麻煩的話題,很難講清楚。不同的機構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比如,美國環境保護局表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暴露在草甘膦下與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歐洲食品安全域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卻得出了非常不同的結論。

研究人員正在噴灑農藥互聯網

這個爭論持續到今天。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孟山都這家公司長期就有「生產」科研論文、找「影子寫手」的前科。「影子寫手」是指,一些論文的署名作者看上去與公司沒有任何利益關系,但事實上,這篇論文是在孟山都的授意與支持下完成的。他們多年來都在做這種事,不僅僅是一些法庭檔揭露過,我自己在查閱公司內部資料時也發現過。

就算我們能夠證明某種化學物質不會對人體或環境造成傷害,可結合歷史上的案例,公眾與監管部門也很難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因為有太多勢力試圖幹擾、影響關於某個產品的科學結論。這模糊了科學研究與企業行為之間的界限。

但「影子寫手」的問題應該引發合理的關切。這就是為什麽那些訴訟案件如此令人擔憂。在法庭上公布的檔,包括哈德曼一案透露的部份內容,都引發了對於孟山都公司幕後操縱行為的職業倫理質疑。

我們現在面臨不確定的未來,試圖思考該如何處理農達這款全球熱賣的農藥。它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也就是孟山都推出能夠適應農達的作物品種後才開始走紅。兩者之間形成了完美配合,這讓農達成為歷史上最暢銷的農藥之一,是第一個銷量破10億美元的農藥產品。但考慮到當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現在回過頭來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們至今仍在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觀察者網:在許多國家,反對轉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民眾會被貼上「反科學」的標簽,所引發的討論也越來越撕裂著社會。您怎麽看待這個具有全球共性的問題?

埃爾莫爾: 你問到了最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當我還是一名青年學者的時候,我曾經從事過涉疫苗產品的基因工程相關工作。這個話題在美國的爭議非常大。我並不是一個「反科學」的鼓吹者,也並不覺得基因工程這種技術本質上是「邪惡」的。

正如你指出,互聯網上有一部份人試圖讓相關話題的討論變得更分裂,這並不具有建設性。我認為在轉基因話題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存在著中間立場。科學可以帶來神奇的事情,比如已經投入運用的、最新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ER,可能會幫助人們帶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當然我沒有辦法預測這種技術的未來。作為一名歷史學者,我的工作是回顧基因工程技術過去25年來(甚至更久)的運用,我認為人類真的進入到了一個基因工程領域的新時代,而我想要記錄這個過程並且強調(特別是基於我的科學背景),人類過去運用科學技術的方式是存在問題的。

在互聯網上,有人對於轉基因作物(GMO)保持警覺,在我看來是說得過去的,他們不一定全都是反科學主義。當然有一部份人會發表離譜的言論,誰知道呢?互聯網上確實存在形形色色的意見。

而在我看來,大公司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局面,因為互聯網上的離譜言論會令真正合理的質疑聲音「失焦」。比如圍繞農達的案例,人們認為,只要向這些轉基因作物噴灑農藥就夠了,不需要操心其它事情。可事實並非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作物對這款特定農藥產生了抗體。在美國,我們就是陷入了這樣的迴圈中。

2013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抗議孟山都轉基因生物與農達除草劑的遊行社交媒體

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孟山都公司也在兜售產品,宣稱農達可以解決那裏的所有問題。可這卻導致那裏的農民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他們被迫開始依賴孟山都的產品,先是要購買適配農達的作物種子,接下來還要去買另一種農藥,用來處理已經對農達產生抗體的作物。

所以,我寫的這本書其實是「支持科學」。我的本意是要認真對待科學問題,承認美國的轉基因作物在投向市場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這顯而易見。我鼓勵人們讀一讀這本書。現實非常復雜,但應該幫助人們去真正理解這些作物的問題,而不是條件反射式地將轉基因生物視作「邪惡」,這樣做是沒什麽好處的。我們應該避免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問題,許多差錯與疏忽恰恰是發生在所謂的「灰色地帶」。

觀察者網:能否聊聊您寫完這本書後的啟發,我們能夠采取哪些方式實作更好的監管,或者是提醒公眾關註這些重要的議題?

埃爾莫爾: 在書中,每個當事人都發揮了作用。一方面,法律訴訟曝光了大量檔;另一方面,許多原告律師為了尋求真相苦苦堅持數十年,他們要證明孟山都公司做了錯誤的、不道德的事情,應該為此承擔責任。

不幸的是,在孟山都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公眾越來越依靠法律訴訟來實作正義,但其實這樣做的效果是有限的。

比如多氯聯苯的案子,傷害已經造成,許多受害者早已去世多年,不少人都是死於癌癥。雖然為時已晚,這些法律訴訟還是試圖追溯孟山都公司的責任,在部份案例中是成功的。關於多氯聯苯的訴訟已經成為美國司法界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德國的拜耳公司在2018年收購了孟山都,他們現在也要面臨美國這邊的訴訟,有的案件和解金額高達10億美元。

另一個影響在於,那些劇毒化學物質依然留存於世上,很難再把它們關回「潘朵拉的魔盒」中。所以,就算有些人會說「正義也許遲到,但從不缺席」,可這一定程度上依然屬於「亡羊補牢」。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強有力的第三方監管機構,有足夠的資源去開展科研、制定預防性原則,不能等到某個產品進入市場後再采取行動。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當然,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比如中國,制度和監管環境與美國非常不同,每一個國家都要面臨不同的挑戰。但在我看來,美國的這種模式不可能產生好的結果,也就是讓私人機構在某個領域「生產」科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被用來決定某款上市產品的效用。我們已經見識到這樣做的後果。

美國有些人可能會不同意,但我認為應該支持建立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全球性監管機構,向它們提供充分的資源,只有在監管的層面「長出牙齒」,才能保證上市產品的質素安全。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6歲、一個3歲。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學術工作,也不僅僅是關於我自己,而是為了確保孩子們未來能在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中成長。如果大家讀過書就會發現,對於會導致環境汙染的化學物質監管,我們過去的做法實在是非常粗心。今天這樣的問題依然存在,因為我們並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產品質檢體系。我知道這需要時間,其他國家也會有不同意見,但我依然希望各國能夠攜手努力,因為環境是全人類共享的遺產。

我也希望借此機會對中國讀者說,這並不是一條孤單的道路。事實上我為了寫這本書采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從農民、學者、科學家、工廠內部的工人到參與官司的律師,許多人都意識到孟山都的醜聞有多嚴重,他們試圖喚醒公眾的關註。這樣的事不僅僅發生在美國,也包括在越南與巴西。

最後,我註意到,許多這些化學技術的發現都能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是冷戰時期。這些技術就是為了戰爭而誕生的,比如橙劑在越戰時期的大量使用。我們需要擺脫這種「向大自然開戰」的思維定式,我認為殺蟲劑就是這種思維定式的典型體現。

自然孕育了人類,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應該承認,人類最偉大的力量體現在「仿生」(Biomimicry)這種理念與實踐中,也就是尊重並行掘大自然的美妙,以一種和諧共生的理念去設計我們的農業體系,而不是建立在對自然的破壞與摧毀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為人類打造更長久與美好的未來。比如我現在正觀察一片樹葉,我們不應該把它看做某種「敵人」,必須透過噴灑農藥將其「消滅」。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天真,但這確實是我從別人身上學到的一些經驗。寫這本的過程也是我從許多人身上學到東西的過程。

【種子帝國:孟山都的過去與人類糧食的未來】,(美)巴托·J.埃爾莫爾著,黃澤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