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如今的智能電話絕大多數都已經沒有3.5mm耳機孔這個配置了,所以對於使用者來說,很多時候TWS耳機便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手機伴侶」之一。
雖然如今已經很難去考據,第一款TWS耳機到底是什麽時候出現、又采用的是那種外觀設計,但縱觀這一市場就不難發現,主流的入耳式TWS耳機從產品形態上來說,目前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別。
其中一種,看起來很像是有線耳機剪斷了線的結果。它們除了發聲單元所在的腔體之外,往往還會在外側延伸出一個明顯的柱狀結構,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帶柄TWS」。
而另一種類別的TWS耳機則沒有這個「手柄」,取而代之的是它們往往擁有一個體積更大、更「一體化」的蠶豆狀外型,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無柄TWS」。
其實過去我們並沒有思考過,這兩種不同的TWS耳機除了造型之外,在技術和實際體驗上能有多大區別。直到最近有爆料稱,三星方面很可能會在他們最新的旗艦TWS耳機上放棄堅持了多年的「無柄」設計,改用「帶柄」的新外觀。才引發了我們三易生活的思考,對於TWS耳機來說,「無柄」和「帶柄」到底會造成怎樣的差異呢?
是否「帶柄」,背後是耳機歷史的悠久積澱
首先從耳機的歷史角度去看,「帶柄」的設計客觀上出現得要早得多,它們至少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有線平頭耳塞時期。在那個時代,小體積耳機的換能器(或者說發聲單元)還只有動圈這一種技術方案。而動圈單元「天生」的缺點之一,就是需要有一個較大的共鳴腔體、才能更好地發聲。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早期的小型有線耳機普遍都帶有這樣的「手柄」,其既是額外的走線空間,從而減少了耳機線對於腔體的侵占。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某些經典的有線動圈小耳塞上,這些「手柄」甚至還整合了單獨的倒向孔和共鳴腔,從而可以最佳化耳機的頻率響應。
相比之下,「不帶手柄」的小型耳機不僅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而且結構、原理更是完全不同,這是因為這類耳機使用的多半便是平衡電樞式的發聲單元(俗稱動鐵)。與動圈單元不同,動鐵單元的振動結構被包裹在鋼殼內部,它們完全不依賴耳機腔體作共鳴結構,所以不需要耳機有規整的造型,而且腔體尺寸也可以做得很小。
再加上這類動鐵耳機多半采用的都是插接式的線纜,所以它們的接線端子的形狀自然也就與「帶柄」的動圈耳機大為不同了。
對於TWS耳機而言,「手柄」有助於增強功能
當然,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有線耳機時代的事情,到了TWS耳機時代之後,情況其實又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大家都知道TWS耳機與有線耳機相比,它的內部結構不再只有單純的發聲單元,還要加上電路板、電池、降噪麥克風和天線等一系列元器件。
很顯然,「帶柄」TWS耳機的電路板和電池可以不擠在腔體裏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有柄」的設計也就意味著廠商可以將電池和一部份電路板,放置在那個延伸出來的外殼結構裏,而不需要將所有東西都「擠在一起」。從實際的使用者體驗上來說,這就代表著「帶柄」的TWS耳機往往會有著更大的電池容量,和更長的續航時間。
除此之外,基於多麥克風陣列的主動降噪功能,如今也幾乎成為TWS耳機的標配功能。而要想提升降噪的效果,除了增加采樣麥克風的數量、靈敏度,以及改進降噪演算法和算力之外,在物理距離上「拉遠」降噪麥克風之間的排布,其實也會有著不小的影響。而對於「帶柄」的TWS耳機來說,它們的這種造型便「天生」有利於獲得更高效的降噪麥克風排布、提升主動降噪效果。
「不帶柄」不見得落伍,它反而還有獨特的優勢
那麽這是不是說對於TWS耳機來說,「帶柄」的造型就一定是最優解呢?倒也不盡然。
正如我們在前面講到的那樣,「無柄」的耳機造型和動鐵單元的崛起有著很直接的關系。縱觀如今的市場不難發現,也確實有一些品牌推出了采用多動鐵、甚至是圈鐵混合結構的超高端TWS耳機,而且這些產品無一例外都采用了「無柄」的外觀設計。
現在市面上甚至出現了一些采用多動鐵配置的HiEnd TWS耳機
為什麽會這樣?其實這裏也體現出了兩種TWS耳機不同造型,對於各自佩戴、固定方式的影響。對於「帶柄」的TWS耳機來說,由於它的外殼被劃分成了「腔體」和「手柄」兩個部份,而佩戴時則只有腔體(以及耳塞)可以卡在耳廓內,所以整副耳機必須控制重量,不然就會容易因為佩戴不穩而很容易脫出。
但是這個問題在「不帶柄」的TWS耳機身上,反而就要好解決得多。因為它們的重心要更加集中,佩戴時耳機整個都能「塞」進耳廓,並且沒有吊在外面的部份,所以這類TWS耳機往往可以做得更大、更重,而不用擔心佩戴的問題。
以結論來說,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局。即「帶柄」的TWS耳機理論上可以更容易安置大容量電池、更好的降噪效果,但它們的音訊單元體積會更受限、重量也必須更輕。反之,「不帶柄」的TWS耳機在智能性相關的配置上或許會相對較差,但它們卻有望將更多的「料」用在音質方面,同時它們雖然可能會又大又重,但佩戴穩固度卻反而還更好。
從這一點出發就不難發覺,當三星將他們的旗艦TWS耳機造型從「無柄」換成「帶柄」之後,背後的意味很可能便不會讓一部份消費者感到開心。但站在「常規手機廠商」的立場上來說,這樣的轉變無疑又十分合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