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遊戲

觸樂怪話:數碼版、訂閱制,不只是遊戲的問題

2024-09-05遊戲

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作為一個前出版行業從業者,我看過的網文反而不多。這裏說的「網文」,指的是在固定網站連載、作者每日更新、讀者按章節付費的網絡小說。之所以看得少,一方面是因為我對流行的網文類別——不論是修仙、恐怖、無限流,還是戀愛、宮鬥、大女主——都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類小說往往篇幅極長,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字,每天追讀一兩章可能還察覺不到,然而一旦中途感覺無聊,驀然回首就覺得有些尷尬:棄掉吧,沈沒成本太高,不看結局總覺得虧了;不棄吧,有些作品越寫越套路,很難讓人堅持下去。

一來二去,按照「不買省100%」的邏輯,我幹脆從源頭解決問題——不看。尤其是連載作品,無論有多少人推薦,我也堅決不「入坑」,除非某部作品已經完結,篇幅不那麽長(或者說,不那麽水),還得有靠譜的朋友推薦,我才會嘗試一二。靠著這幾條原則,我確實避開了不少爛尾、腰斬乃至作者擺爛不寫的作品,也看到了少數質素合格、堪當娛樂的作品。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到了不少網文讀者對於閱讀成本的討論。比如有人統計,當下較為主流的文學網站和App,如果采用章節付費,千字一般在0.5元左右;如果選擇訂閱或包月,月卡價格在15元至20元之間。乍看起來,這兩種模式服務的讀者類別非常明確:只追一兩部作品,可以充值按章節花錢觀看;愛嘗鮮的就訂閱VIP,降低試錯成本。當然,其實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購買實體書,雖然時間和效率都遠不及網站和App,成本也更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作品的質素和完整性——不論如何,能出版實體書證明作品至少經過了出版社的篩選,不會過於「廁紙」。

一位B站Up主統計的網文價格

然而實際上,根據各個網站作者陣容、作品數量、推薦傾向不同,讀者面對的也是一個又大又亂的攤子:哪怕只看3部作品,但作者甲在A平台、乙在B平台、丙在C平台,就要註冊3個賬號,充值3次,開啟3個App,相當不方便。訂閱也是同樣道理,不同App的首月優惠往往都不錯,然而一旦你忘了關閉自動續訂,可能被扣了好幾個月的錢還渾然不覺。更何況,哪怕是主動訂閱,時間長了,你也會發現實際看過的書遠不及預想中那麽多。比如我就訂閱了微信閱讀的會員,一兩年下來,發現它最好用的功能是匯入自己上傳的電子書……

不少讀者會覺得這種情況十分混亂,不知不覺間就多花了許多錢。但「大家都是這樣」,長久以來,讀者的生態和付費模式已經被網文平台培養得差不多了,只要是支持正版的讀者(偶爾還會成為「正版受害者」),可選擇的就不太多。

仔細想想,這和遊戲的商業模式其實很相似,或者說,像這種面向大眾、容易獲取、又與人們手裏的器材高度繫結的娛樂產品,走的都是差不多的路。比如說,一直以來,玩家們也會因為不同平台——包括但不限於索尼、微軟、任天堂、Steam、Epic Games Store、App Store、Google Play——遊戲陣容和價格的差異而增加許多花銷,對於跨端、全平台遊戲的呼聲也愈發高漲。

當然,出於類別差異,遊戲就算支持全平台,不同平台上的體驗也大不相同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數碼版遊戲。自從數碼版遊戲誕生以來,玩家在遊戲商城註冊的賬號和購買的產品應該如何歸屬,此類遊戲能否二手買賣等問題,反復討論也沒個結果。站在玩家角度,花錢買的遊戲當然屬於自己,然而在大平台長篇累牘的使用者協定面前,個人很難主張自己的權利。實體版遊戲倒是沒有這些問題,然而隨著成本激增,實體版的生產和購買都越來越少了,以至於它們更多地以「典藏版」、強調限量與收藏內容的面貌出現,就像有不少人提議實體書應該裝幀更華麗、價格更貴、更方便有需求的讀者收藏一樣。

訂閱制也越來越讓玩家不堪其擾。手遊的課金模式固然受到許多玩家批評,而許多大廠先用買斷制的價格出售遊戲,再用內購、季票割韭菜的做法就更令人無可奈何。另一方面,當許多人高高興興地在微軟XGP裏薅羊毛時,玩家們也會意識到它們會在未來被標上不同的價格。到了這個時候,就像正版網文讀者只能選擇幾種方式一樣,玩家的消費習慣也已經被固化了。更有甚者,受限於某些平台和廠商糟糕的技術和服務,玩家當上「正版受害者」的概率也非常高。

不過,相對而言,我覺得網文與讀者的聯系,還是比遊戲與玩家的聯系略微緊密一些。雖然都有數碼版作品的歸屬問題,但網文由於形式較為單純,只要平台不倒閉、作品不下架,讀者花了錢總是能夠保證隨時可看的。而遊戲,尤其是長線營運的手遊,開發和營運成本都更高,廠商和玩家都難免面臨幾年後停服、所有內容全部消失的情況。近幾年來,玩家因此與廠商產生糾紛,要求後者停運不停服、提供單機版的事件也有不少,但總的來說,這個問題還是難以解決,在更好的商業模式出現之前,玩家也只能感慨「大家都是這樣」,並且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