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2024,開始流行國資輪

2024-02-19財經

這是一筆令人有些意外的融資。

春節前夕,汽車新零售平台花生好車宣布完成由地方國資領投的6.5億元人民幣融資。進一步了解得知,此次低調的地方國資,來自安徽。

花生好車有何來頭?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官網顯示其已在國內三四線城市開出600多家門店,一年能賣出數萬台汽車。此前,花生好車已集結峰瑞資本、高盛、京東金融、凱欣資本等投資方。

這次融資也是國資活躍的一縷寫照。正如一位投資人開玩笑,「如果2023年沒有和國資打過交道,那融資基本沒戲。」這樣的趨勢正在延續,2024年創業者開始排隊找上國資機構。

最新一幕:

地方國資領投6.5億元

故事要從一位浙江小夥說起。

2014年,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從浙江大學畢業的陳鵬雲也加入創業大潮。期間,他在尋找資產端的過程中接觸到了租賃行業。

一番調研後,陳鵬雲將目光釘選在汽車融資租賃市場。他曾對外分享背後邏輯:國內汽車保有量已經與美國市場齊平,但不同的是,美國的汽車租賃行業十分發達,市面上每三台車裏就有一台帶租約,而中國的這一比例還不到1%。

於是2015年5月,陳鵬雲成立天津捷眾普惠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旗下的花生好車應運而生,專註開拓汽車融資租賃市場。

官網顯示,花生好車產品類別分為四大類:直租(低首付+靈活月租),批售(為下沈二網提供批售業務),新能源汽車零售(開設零跑汽車體驗店),售後回租(個人戶車貸產品)。

其中,直租是主打方式,使用者需要支付新車的一成首付,選擇36-60期月供還完,即可享用先用後付的買車服務。另外,考慮到小鎮青年的用車需求和品牌偏好,花生好車的主推車型集中在售價10萬元左右的經濟適用車型。花生好車合作的汽車品牌包括EXEED星途、一汽奔騰、東風風神等,還有新能源車品牌零跑。

截止目前,花生好車在全國擁有600余家連鎖直營門店,26大中心倉,覆蓋300余座城市,幾乎遍布全國三四線城市。

與此同時,投資人也來了。2015年11月,花生好車宣布獲得峰瑞資本3000萬天使投資。一年後,花生好車獲得京東數科A輪戰略投資。隨後2017年,花生好車陸續與東風集團創格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和與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分別簽署了1億元的授信資金框架協定和10億元車輛零售融資租賃業務合作協定。

2018年10月,花生好車再次官宣完成2.1億美金B輪融資,由凱欣資本領投,高盛跟投,老股東京東金融、峰瑞資本本輪繼續加持。但此後的四五年中,花生好車再沒有公布融資訊息,一度淡出創投圈視野。

如今,花生好車宣布拿到地方國資6.5億融資,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同時,國資入場了。

這一年,安徽國資兇猛

對於此次融資,花生好車並未透露投資方,只是在官宣中輕描淡寫地透露是「地方國資」。但進一步了解獲悉,該地方國資來自安徽。

這並不令人意外。想當年安徽合肥投資京東方、投資蔚來汽車、長鑫儲存……一系列操作締造了為人熟知的「合肥模式」。此後,安徽國資成為國內創投版圖一支活躍力量。

清科研究中心釋出的2023年前三季度季報顯示,安徽以301起投資事件位列第7位,較2022年前三季度提升1個位次,同比逆勢升溫17.1%,投資金額高達256億,其中最為活躍的是以合肥創新投資、合肥高投、合肥產投為代表的等國資平台。

2023年7月,海辰儲能正式完成C輪融資,融資總額超45億元,身後就出現了合肥產投的身影。

9月,杭州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宏景智駕宣布完成B+輪融資,一年之內B輪總融資額超6億元。而投資方中也出現了合肥產投和合肥創新投資的身影。據悉,宏景智駕已經在合肥落地了子公司,成為了合肥本地智能駕駛供應鏈的一員。

幾乎同一時間,北京礦區無人駕駛企業踏歌智行完成4億元C2輪融資,成為2023年礦區無人駕駛賽道最大金額的融資。而這筆融資正是由合肥產投、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能低碳基金聯合領投,另一家安徽國資平台合肥鑫城也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中。

不僅如此,蘇州的智程半導體、上海的沈德醫療等明星專案,背後都出現了安徽國資的身影。

說到底,安徽國資正向全國高科技企業伸出橄欖枝,以投帶引,培育壯大自身產業集群。這也是「合肥模式」的縮影——一次投資,引一個龍頭,帶一串鏈條,興一片產業。

因此,安徽成為2023年創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省內各地引導基金如雨後春筍誕生,外地投資機構紛沓至來,一邊募資一邊投資,同時化身安徽招商大使,上演了「去合肥的高鐵上,一半是VC」的熱鬧景象。

現在,開始流行國資輪

不止安徽,各地國資已經成為創投圈的重要力量。

印象深刻的是去年9月份,積塔半導體完成高達135億元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匯聚多家國家基金、產業投資人、地方基金、知名財務投資人等,其中包括安徽交控招商產業投資基金、國策投資、交通銀行、中電智慧基金、中國農業銀行、建信投資、中國國新、中國工商銀行、國調基金等國資背景基金。

還有深圳成長最快獨角獸——潤鵬半導體,也在去年8月份引入大基金二期、國調基金二期等一眾外部投資者,擬募集資金總額為126億元。這當中,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引導基金、深圳寶安區引導基金等國資機構集體出手,這是深圳在重大專案引進上的一個超級案例。

2024年伊始,最新一個獨角獸誕生——啟源芯動力科技宣布完成15億元B輪股權融資,正式邁入獨角獸企業行列,背後也出現了中國電力、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國資平台身影。

梳理下來,不難發現:每一個耀眼的專案背後,大多和當地的產業扶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不少國資投資機構漸漸坐上了領投方的位置。

甚至有投資人總結創投圈最新的融資順序:會優先考慮拿產業資本和地方政府的錢,其次是國家隊,最後才是純財務資本。

這並非誇張。一家VC機構深有感觸,「除了需要國資背書外,硬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也需要擴建產能,而國資剛好可以提供土地、稅收優惠等服務」。

眼下,招商難度也在逐漸變大,以往單純的招商模式已經很難再引進優質企業,所以不少國資成為當地招商的先頭部隊。對此有投資人感嘆,「幾乎每一個火爆專案的融資現場,都少不了國資機構的身影。」

不過,挑戰也擺在眼前。對於國資來說,如何平衡政府的戰略目標與投資回報率是一大難點。大部份國資機構,一方面既要專案滿足產業落地和總部遷址,一方面又要專案方測算稅收貢獻,還要配合當地政府完成重大專案的落地配套,背負著為當地建設添磚加瓦的使命。

此外,風險投資歷來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尤其初創公司失敗風險極高,對於國資而言,「不賠錢的紅線」某種程度上與風險投資的客觀情況容易發生矛盾。因此,國資機構的容錯率問題迫在眉睫。

每一筆國資出手背後都體現著當地發展產業的迫切心情。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創業公司歡迎更多的資金活水,但最後還是那一句:保持敬畏,保持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