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為科創註入新動能:上海細化、最佳化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服務

2024-02-18財經

日前,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上海股權投資行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措施】,細化、最佳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服務。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此次【若幹措施】的出台有利於提升上海股權投資市場的活躍度和吸重力,促進股權投資行業高質素發展。

增強落戶吸重力

近年來,股權投資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支持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進步,市場影響力日益提升,並逐步從「量的增長」向「質的發展」加速邁進。

上海證監局副局長王登勇此前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上海股權投資行業穩步發展,各項指標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自股票發行註冊制實施以來,上海約八成新增上市公司獲得過股權投資的支持。」

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周小全表示,【若幹措施】從最佳化股權投資機構設立服務和行業管理、引導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企業風險投資發展、培育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暢通股權投資結束渠道、落實財稅優惠政策、推動行業聯動創新發展、高質素建設股權投資集聚區、加強行業社會組織建設等9個方面提出了32條務實創新的政策舉措。持續細化、最佳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環節服務,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風向標,著力營造政府領投、機構跟投的氛圍,驅動更多資本成為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吸引更多投資機構落戶上海、長期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若幹措施】的內容有諸多亮點,這些創新的政策舉措,將給上海股權投資市場發展增添動力。例如,【若幹措施】提出,推動股權投資要素集聚。按照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最佳化上海市股權投資機構空間布局,支持專業服務能力強、政策扶持力度大、行業管理水平高的區和臨港新片區等打造股權投資集聚區,推動新設(遷入)股權投資機構集聚。

東源投資首席分析師劉祥東認為:「【若幹措施】提出了‘股權投資集聚區’這一新概念,並為其設立了綠色通道,明確了辦理途徑和時限,有利於解決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在新設及備案方面遇到的難題。」透過空間聚集來提升效率和服務質素,是促進行業高質素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

記者註意到,2023年12月8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股權投資集聚區」已正式啟動。該集聚區啟動後,臨港將打造基金譜系,兼顧孕育期、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不同發展階段,吸引更多投資機構落戶上海,在臨港新片區長期發展。

發揮助力科創作用

受訪專家認為,此次【若幹措施】的出台是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聯動發展的重要舉措,對促進股權投資行業持續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具有積極意義。

過去一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股權投資行業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明確,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培育一流投資機構。2023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透過【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指出要把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以股權投資為主、「股貸債保」聯動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同年7月,國務院釋出【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正是從提升宏觀政策效能以及活躍資本要素等方面,對啟用科創新動能作出的明確部署。在資本要素方面,由於股權投資與創業投資擁有較高的失敗容忍度,能夠匹配科技創新周期長、失敗率高、風險大的內容,因而對創新特別是硬核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私募基金累計投資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專案數量超過20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約12萬億元。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以來,90%科創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60%創業板上市公司曾獲得過私募股權投資。

劉祥東表示,股權資本在促進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方面具有多方面優勢:第一,初創期科技型企業通常面臨規模小、估值難、信用不足等問題,難以獲得充足的銀行貸款或債券融資,股權投資可以有效助力這些企業突破資金瓶頸。第二,股權投資背後的私募股權基金通常屬於產業資本,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相關資源,能夠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賦能,助力其在細分賽道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第三,股權投資通常會為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帶去公司治理經驗,幫助這些企業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質增效,同時提升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

田軒認為:「金融業未來應切實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大對創投市場的培育與扶持,以全面實行註冊制為契機,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高直接融資在中國科創資本要素供給中的比重。」

破解結束難問題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持續推進,近幾年中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但也要看到,當下受多重因素影響,行業出現了資金募集難、投後壓力大、結束預期不穩定等困難。

「結束難」是業內人士普遍提及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李健表示:「如何從股權投資中順利實作結束並取得合理的投資收益,是投資者及私募基金管理人面臨的問題,也是事關行業高質素發展的關鍵點。」

北京基金小鎮與北京股權交易中心日前釋出的【中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結束研究報告】顯示,隨著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與創業投資基金高速發展時期募集備案的產品紛紛進入結束期與清算期,國內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市場面臨著結束高峰。與十萬億級龐大的行業資產總規模相較,結束端整體規模雖然呈現增長趨勢,但仍顯不足。

此次【若幹措施】也提出,暢通股權投資結束渠道。包括提升並購重組結束效率、暢通企業境內外上市通道、完善股權投資基金份額轉讓平台功能、大力推動二級市場基金發展、試點開展股權投資基金實物分配股票等。

據了解,在支持結束方面,截至2023年末,上海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台共計成交69筆,成交總份數約175億份,成交總金額約204億元;完成21單份額質押業務,質押份數21.4億份,融資金額約33億元。

劉祥東建議,要逐步探尋、開辟多元化的股權投資結束方式,積極開拓並購、協定轉讓、股權回購、股權清算等多類別結束機制,更好地解決股權融資的流動性問題。同時,還要完善股權結束多元化路徑的體制機制建設。透過明確各類股權投資結束方式的適用範圍、監管內容和方式等,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配套構建相應的市場交易系統,鼓勵更多的合格機構投資者參與二級市場基金等創新型產品,助力和保障股權投資多元化結束方式的健康穩定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 馬春陽

審讀:汪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