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虧損券商大掃描!14家陷入虧損,「虧損王」是華源證券

2024-05-08財經

券商「虧損王」年年不同樣。

隨著年報披露季的落幕,非上市證券公司2023年業績也隨之浮出水面。根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受市場震蕩等多重因素影響, 證券行業2023年有14家公司出現虧損,合計虧損約31.5億元。

記者註意到,近年來,證券行業「虧損王」可謂年年各不同,2021年和2022年分別是大同證券和天風證券,虧損7.32億元和15.09億元, 2023年位列虧損榜首的是華源證券,虧損超9億元。 歸因來看,自營虧損仍然是這些券商凈利潤為負的主要原因。

3家券商虧損超2億元

如果不進行統計,業界恐怕難以想到,2023年虧損最多的竟是去年完成更名的華源證券。

近日,包括非上市證券公司在內,多家券商釋出了2023年報。券商中國記者根據東財Choice數據統計,2023年 有14家證券公司凈利潤(合並報表)陷入虧損, 分別是 華源證券、東海證券、中天國富證券、瑞信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東亞前海證券、華金證券、聯儲證券、甬興證券、愛建證券、華興證券、中山證券、中德證券、摩根士丹利(中國)證券。

其中,上述列舉14家券商中,前10家券商凈利潤均虧損過億元,排名最後剩余4家券商分別虧損9949萬元、9110萬元、7703萬元和6847萬元。

華源證券、東海證券和中天國富證券分別位列虧損的前三, 分別虧損9.07億元、4.92億元和2.19億元。

華源證券前身為三江源證券、天源證券,去年11月從九州證券更名而來。2023年該公司股權完成交割,去年1月正式完成股權變更,實際控制人變為武漢金控,成為武漢唯一市屬國資控股券商。

數據顯示,華源證券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分別為1.29億元和2246萬元,即2023年下半年出現由盈轉巨虧的變化。

回顧近三年業績虧損榜首券商,幾乎每年都是新面孔,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別是大同證券、天風證券和華源證券,虧損7.32億元、15.09億元和9.07億元。

巧合的是,除了大同證券,天風證券和華源證券均屬於大股東發生大變化的當年出現業績重大變化,2022年上半年,「當代系」徹底結束,湖北國資宏泰集團躋身大股東;華源證券則是武漢國資在2023年正式入局,並完成華源證券內部管理層更叠。

自營業務拖累

在經紀、投行以及資管等業務收入全面下滑的背景下,自營業務再次成為券商業績變化的關鍵因素。

此前,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2023年證券行業實作營收4059.02億元,同比增長2.77%;實作凈利1378.33億元,同比下降3.14%。其中,自營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145家證券公司2023年實作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1217.13億元,同比增長約100%,占營業收入的30%。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以「自營收入=投資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粗略計算,華源證券2023年自營虧損6.92億元,而2022年自營收入為3.79億元,即自營由盈轉虧;東海證券2023年報顯示,該公司凈利潤虧損除了營收下滑,其中自營業務收入虧損4.76億元,同比下降267.97%。中天國富證券2023年虧損2.19億元較2022年虧損12.79億元已經出現大幅減少虧損情況,也歸因於其自營業務收入虧損大幅減少。

華源證券在年報中並未對業績大幅變化進行具體解釋,其對外解釋的口徑是清理歷史包袱,壓降歷史金融資產風險。即在股權變更前「原九州證券」時期持有的金融資產,尤其是非上市股權、涉及訴訟的信用資產等陸續暴露風險,為了客觀公允地反映資產情況,華源證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其金融資產可回收現金流進行評估,對減值、估值模型進行充分論證,並體現到了年度財務報告中。

中天國富對業績的解釋是,除了外部原因,從自身因素來看,一是投行部份人員離職,同時新引進團隊節奏放緩,對全年收入及專案儲備有較大影響;二是由於公司主動提升投行業務執業質素,調整部份業務發行節奏,公司多單股權、債券專案年內未能按計劃落地;三是自營業務對「絕對收益」理念落實不到位,個股選擇及操作未能把握住市場節奏,導致股權投資產生較大虧損。

來源:證券時報 券商中國 李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