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高管遍布政壇,硬扛總統,操縱08年金融危機,高盛帝國什麽來頭?

2024-02-13財經

在一個由數碼和交易構成的無形帝國中,隱藏著一個名字——高盛。這個名字,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只是新聞標題中偶爾出現的金融機構,但在金融界和政治走廊的深處,它卻是一個響當當的符號,代表著權力、智慧和爭議。

2008年,一場未曾有過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成千上萬的家庭破碎,無數企業倒閉,經濟體系搖搖欲墜。 在這場風暴的中心,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在操縱著風雲變幻——可怕的高盛帝國。

高盛與美國政治:政商旋轉門的開啟

自1933年起,隨著拜因貝魯克與羅斯福之間關系的加深,高盛與美國政府之間的關系逐步密切,形成了一種被後世廣泛認知的「政商旋轉門」模式。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個人與權力的緊密交織,特別是在金融和政治領域之間建立了一座橋梁。

拜因貝魯克,作為高盛的關鍵人物,利用其與羅斯福的個人友誼和政治聯系,為高盛開辟了進入政界的通道,這一關系的確立對高盛在隨後數十年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進入1930年代,全球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政府為了應對經濟危機,開始實施一系列新政策。

在這一背景下,高盛利用與政府的聯系,開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盛的高管們不僅頻繁進入政府部門,參與重大經濟政策的制定,而且還在金融監管、稅收法案等方面提供咨詢,這些活動極大地增強了高盛在政界的影響力。

高盛人才:政府重要職位的搖籃

高盛培養出的4位元財政部長,分別在不同政府任期內擔任了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的重要角色。

這些財政部長在任期內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從國內經濟調控到國際貿易協定的談判,他們所做的決策不僅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短期走向,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透過這些重要職位,高盛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關鍵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這對於一家金融機構來說,無疑增強了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高盛輸送的4位元美聯儲地區主席在美國的貨幣政策制定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系統,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地區主席透過參與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直接參與到了利率設定、貨幣供應以及金融監管等決策過程中。

他們的背景和經驗為美聯儲的決策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同時也為高盛在復雜的金融環境中規劃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高盛培養的10多位高級經濟顧問在各個政府部門和機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些高級經濟顧問不僅參與到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評估中,還涉及到稅收、財政預算、金融市場監管等多個方面。他們的工作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同時也反映了高盛在政策制定層面的深度參與。

更值得註意的是,除了上述高層職位,高盛還有大量的前雇員在政府的各級部門中擔任著關鍵角色。這些人才不僅在政府的日常運作中發揮作用,也在特定的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為政府提供了金融市場運作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這種廣泛的人才滲透,使得高盛能夠在多個層面上與政府部門保持緊密的聯系,從而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爭取到最有利的條件和資訊。

標誌性事件:高盛在危機中的角色

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際,高盛的行為和策略成為了金融界和公眾討論的焦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高盛利用其在金融市場上的深厚影響力和廣泛的關系網絡,執行了一系列復雜且具有爭議的操作,這些操作不僅對次貸危機的發展和深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使得高盛能夠在危機中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和房貸債務的增加,高盛意識到市場中存在的潛在風險,並開始尋求利用這些風險獲利的機會。高盛采取的首個步驟是將這些風險極高的房貸債務打包成所謂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債務擔保債券(CDO)。

透過復雜的金融工程技術,這些金融產品被設計成看似具有高信用等級的投資機會,吸引了包括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其他投資者在內的廣泛市場關註。

為了使這些金融產品更具吸重力,高盛利用其在行業中的權威地位和與評級機構的關系,成功地為這些高風險產品獲得了AAA的最高信用評級。這種評級在當時被視為投資的「金標準」,意味著這些產品被認為幾乎沒有違約的風險。

因此,大量的投資者基於這些評級的指導,投資了這些充滿風險的金融產品。 然而,在公開市場上大力推銷這些高風險產品的同時,高盛卻在背後執行了一系列對沖操作,透過購買信用違約互換(CDS)等金融衍生品來押註房地產市場的下跌。

這種策略允許高盛在房地產市場下跌時獲得利益,即使那些它自己銷售的金融產品價值暴跌。這種雙重策略的核心在於,高盛能夠同時在公開市場上作為信用評級高的金融產品的銷售者,以及在私下透過衍生品市場對沖其風險,從而在房地產市場的任何走向中獲利。

當房地產市場開始崩潰,許多透過高盛購買的MBS和CDO產品的投資者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與此同時,高盛透過其對沖策略獲得了巨額利潤。

這種操作引發了廣泛的公眾和政治爭議,許多人批評高盛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市場地位,對投資者進行了誤導,同時在金融危機中實作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與高盛:救助與爭議

在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閉標誌著次貸危機從一個美國國內的金融震蕩演變為全球金融市場的全面危機。這場危機不僅揭露了金融體系內部的脆弱性,也暴露了金融監管的重大缺陷。

隨著危機的深化,美國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來穩定金融市場,其中包括向陷入困境的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註資1600億美元。這一行動是為了防止AIG的倒閉對全球金融系統造成更大的連鎖反應。

AIG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其業務範圍廣泛,涉及到了金融市場的多個方面,包括為金融衍生品提供保險。 然而,在政府對AIG的救助過程中,高盛作為AIG的主要交易對手之一,成為了公眾和媒體關註的焦點。

據報道,美國政府向AIG提供的資金中有140億美元流向了高盛,這筆錢被用來全額賠償高盛持有的由AIG保險的金融產品。

這一行為在公眾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許多人質疑為何納稅人的錢要被用來救助私營企業,尤其是在這些企業在危機中仍然支付給高管巨額獎金的情況下。

對此,政府官員和一些經濟學家辯稱,AIG的倒閉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救助AIG實際上是在保護整個經濟免受更大的損害。

然而,這一解釋並沒有完全平息公眾的不滿。對於許多人來說,政府對AIG的救助看起來更像是利用納稅人的資金來補償那些在金融市場上冒險且獲得巨額利潤的大型金融機構。

在這場危機和隨後的救助行動中,高盛與政府之間的緊密關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和審視。高盛不僅因為獲得了AIG救助資金中的一部份而被批評,其在危機前後的行為也被放在了放大鏡下審查。

盡管高盛和其他金融機構一樣,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但它能夠相對較快地恢復並繼續獲利,部份原因歸功於政府的救助措施。

此外,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救助行動引發了對未來金融監管改革的廣泛討論。許多人呼籲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以防止類似危機的再次發生。這包括對衍生品市場的更嚴格監管,以及對金融機構進行更為嚴格的資本和流動性要求。

高盛的勝利與挑戰

在這場危機中,高盛不僅成功地規避了重大損失,反而成為了其中的最大贏家之一。在這一年中,高盛不僅創下了公司歷史上的營收記錄,還獲得了美國政府提供的100億美元的救助金。

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盛與美國政府之間建立的深厚關系網絡,以及其在危機中所采取的策略。 面對金融市場的動蕩,高盛展現出了其在風險管理和市場操作方面的高超技巧。

與其他許多金融機構不同,高盛及時地調整了其投資組合,並利用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對沖了市場風險。此外,高盛還利用其在政府中的影響力和資訊優勢,有效地規避了危機中的眾多陷阱。這些策略不僅使高盛能夠在動蕩的市場中保持穩定,還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然而,高盛的成功並沒有減少公眾對其的批評。許多人指責高盛利用其與政府的密切關系獲得不公平的優勢,並且批評其在危機中的一些操作對市場的穩定和公平造成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獲得政府救助資金之後,這種批評變得更加激烈。

許多人質疑為何一個在危機中表現出色、創造歷史營收記錄的公司還需要政府的資金援助。 到了2009年,高盛的董事長勞艾德·比歷克芬成為了媒體的焦點人物。在面對新總統奧巴馬政府推出的金融改革政策時,比歷克芬公開表示了他的反對意見。

他的這一立場引起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甚至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年度人物」。比歷克芬的立場不僅反映了高盛作為金融巨頭的自信,也暴露了金融業與政府在金融改革問題上的緊張關系。

08次貸危機不僅導致了全球經濟的衰退,也揭露了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體系的深層次問題。盡管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長期的影響,但對於高盛來說,卻成為了一個增強其市場地位的機遇。

透過有效的風險管理和政府關系的利用,高盛不僅成功地度過了金融危機,還在危機後的市場中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金融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參考資料:

  1. 袁敏.「高盛欺詐事件」的反思——剖析高盛CDO交易[J].證券市場導報,2010(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