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與中國開展合作更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

2024-02-08財經

本報記者 周卓斌

近日,全球多家金融機構釋出2024年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復蘇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等將不斷激發內生動力。美國一些智庫和專家學者也發表文章和報告,呼籲美方同中方保持理性溝通,妥善管控分歧,推動務實合作,為促進兩國經貿往來和關系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瑞銀集團釋出的報告認為,中國堅持高質素發展,註重發揮內需拉動作用,綠色經濟、高新技術等將成為新的增長驅動力。摩根大通的研究報告認為,2024年中國消費端或將延續2023年的恢復勢頭。高盛集團的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將進入更穩定階段。

全球知名投資管理公司橡樹資本在其網站刊文表示,當前全球正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擁有技術、市場和原材料等優勢,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美國城堡投資集團創始人兼行政總裁肯·格芬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與50年前相比,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創新要多得多。中國在太陽能和電動汽車技術方面具有有利競爭。全球投資者都應關註並投資中國,抓住其創新和增長帶來的機遇。

美國歐亞集團全球宏觀業務高級分析師阿裏·懷恩日前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發表文章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經濟今年增長的預測遠高於發達經濟體。透過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中國在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仍有增長潛力和空間。

全球貿易咨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網站刊文認為,在提升生產率和綠色技術以應對氣候變遷的行程中,試圖切斷中國和其他國家新技術的做法並不利於提高自身韌性和安全性。

中國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新美國資訊安全中心釋出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制造業因其大規模和高效率成為全球經濟的驅動器之一,202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接近30%。中國制造業涵蓋電子、機械和汽車等領域,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新一代資訊科技以及先進機器人技術等高科技行業的產能正不斷增加。中國經濟孕育出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在發展服務業方面也取得明顯進展。出口對中國市場很重要,但美國同樣依賴從中國市場進口各種產品。

該研究報告表示,中國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國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合作協定,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與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合作不斷擴大。西方國家政策制定者應該預料到,對中方「制裁」造成的損害將波及全球。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月4日報道,多年來,全世界大企業紛紛湧入中國,它們被日益壯大的消費市場前景所吸引。報道參照了相關企業案例——蘋果公司行政總裁添·庫克2月1日對分析人士表示:「我們在中國已經有30年了,從長遠來看,我仍然對中國非常樂觀。」寶潔公司全球董事長、總裁兼行政總裁詹慕仁在最近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中國中等收入消費者群體增加,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中國的長期機遇依然存在」。奧利奧曲奇制造商億滋國際公司預計中國將繼續推動全球零食市場增長。近年來,億滋國際一直在努力將其產品引入中國較小的城市,然後輸送到更多門店,推出更多產品。億滋國際1月30日表示,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銷售增長幫助提振了這家零食企業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預計這種勢頭將會持續。

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網站近日刊發題為【「去風險」問題:清潔能源轉型需要與中國進行貿易】的文章。文章認為,在清潔能源方面,西方領導人尚未充分理解或向公眾傳達「去風險」的難度。簡單地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成本差額或禁止從中國進口,只會增加清潔能源的成本。中國不僅在清潔能源技術生產和部署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在創新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

「限制中國經濟增長會削弱美國實力。」美國雪城大學經濟學教授瑪麗·洛芙麗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站發表文章認為,美國試圖限制中國增長的做法對美中關系的穩定產生破壞性影響。美國加征關稅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減少,加速一些產業向其他地區轉移,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造成重大損失,也降低了從中國進口中間產品的美國出口商的競爭力。美國加征關稅顯然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非歧視承諾。對貿易規則的歪曲或破壞令美國商業的聲望蒙塵。

構建富有韌性的雙邊關系十分必要

最近,美國一些學者和智庫發表文章,呼籲正確處理美中兩國關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文章,表示美國需要接納中國並歡迎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並對美方的「脫鉤斷鏈」提出批評。

【外交學人】網站發表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政治學院非常駐學者金凱的評論文章【讓美中關系更具韌性】,強調「構建富有韌性的美中雙邊關系十分必要」。文章認為,有韌性的雙邊關系需要雙方提供更多選擇、聯系和機制。美中需要找到更可持續的合作機制,這些機制包括但不限於全球問題、地區危機、國際機構改革等。

美國史汀生中心釋出報告認為,美國當前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與其他國家打交道。「與中國開展合作更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也將為應對氣候變遷、貧困、疾病和其他全球性挑戰鋪平道路。」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副教授羅裏·特魯克斯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對華「脫鉤」政策削弱了自身對華研究能力。文章指出,目前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嚴重不足。美國政府的一些政策以「國家安全」為名,削弱了美方獲取中方專業知識的能力。他認為,在穩定兩國關系方面,重建學術交流是一個充滿機遇的領域。美國政府應積極作出回應,恢復並擴大相關學術交流專案;減少對前往美國的中國公民施加的壓力,淡化將中國學生和學者稱為間諜的荒謬說法;對美國大學、高中的中文課程提供更多支持,並為研究中國的研究人員提供資助。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名譽主席、亞洲協會全球主席約翰·桑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根本問題在於美國缺乏對中國的了解。改變這一情況需要時間、教育和經驗積累。「了解另一種文化並不容易,在新時代加強美中關系,必須懷著謙遜、好奇、理解和同理心。」他表示,美中之間最有利的或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文交流,這也是美中之間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