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危機到來之時,唯有保住中產,才能夠留住「火苗」。
2014年,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在接受【朝日新聞】駐紐約記者存取時說:「但我認為中國現在就像美國上世紀20年代後後期或是30年代前期的情況。」
這句話在當時來看,是如此地不合時宜。
但在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回顧這句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分量乃至含義有多麽深。
在一個經濟體的高速發展時期,我們通常有兩種方式來看待一個國家:
一個剛剛富起來的消費社會,自信且膨脹;但同時許多人生活在偏見和貧富懸殊帶來的不安之中。又或是這兩種:一個迫切想要擁抱現代化的社會,以及復古和保守的傾向形成了另一股幹預力量。
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後是誰能夠勝出。
在20世紀末的美國,它是世界超級大國。
一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具象化本身,就是美國夢照進現實。1927年5月20日,卓思·林德柏格,這個年輕小夥子在過去的33個小時裏,駕駛著一架飛機從紐約出發,穿過大西洋,最後降落在法國勒布爾機場。
那一年,他僅僅只有25歲,成為「獨自完成不著陸飛越大西洋第一人」。這件事的轟動效果僅次於美國夢本身。
當他凱旋而歸之時,紐約市民開了一場歡迎會,街道清潔部掃出了1800噸用於歡迎而被撒到街道的碎紙屑。
那是1927年的紐約,那是1800噸的碎紙屑。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歐洲失去了持續幾個世紀的榮光,但協約國之一的美國卻沒有受到一點破壞,還因此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從1921年短暫衰退,到1929年經濟蕭條之前,美國迎來了將近7年的富足與繁榮。1923年上台的柯立芝是個典型的自由派,他推行「小政府」,寬松的經濟政策和低所得稅,並在演講中指出「美國人的要緊事就是做買賣」。
美國人還相信,穿梭往來的貿易也會減少下一次戰爭發生的概率,這一點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秉持著同樣的信仰。
我們也很難想象,早在一百年前的紐約,這座800萬人口的城市裏,就有多達四分之一的外來移民,這比費城的總人口還要多。
1927年,全美一共有5000棟高層建築,這占了全世界的大部份,而僅僅是紐約,就擁有全美一半的摩天大樓。
但成就來得快,去得也快。
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面臨各大銀行破產倒閉,美國人紛紛取出現金,但是美元幣值不斷貶值,這又促使美國人用貶值的美元搶購黃金,導致市場黃金極度稀缺。
羅斯福新政後,美國需要大量金錢刺激經濟,但是美元紙幣市場根本不認,於是1933年4月5日,羅斯福頒布了6102號行政命令,即黃金禁令。
該禁令要求所有美國公民都必須在1933年5月1日之前,將其價值超過100美元的金幣交給美聯儲。
這場危機原本沒有那麽快結束,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亞洲大量黃金廉價湧入美國,美聯儲才得以抹平兌付差價,且羅斯福也因為領導盟國打贏二戰獲得了贊譽。
那麽美國是如何走出大蕭條的呢?
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是當下大熱的用來解釋經濟衰退的重要理論分支之一。包括美國經濟最終走出大衰退,也是依靠羅斯福的新政,以及後來二戰所產生的大量的戰時經濟需求。
而戰爭,是一個國家和政府的最大支出專案,這和辜朝明自己提出的解決資產負債表衰退,必須依靠強大的政府支出建設契合。
當然,強勁的經濟支出刺激,還不是美國完全走出大蕭條的原因。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的時候,美國還透過了勞動關系方案和社會保險法案,這保障了工會的權利,使得工人可以透過工會談判來爭取自身權利,建立了面向所有美國人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了老有所養、失業有助。
這也讓原來朝不保夕、沒有社會地位的工人階層,變成了有保障、有權利的中產階級這一新的社會階層。
中產的出現,重塑了整個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為美國新一輪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
換句話說,美國大蕭條最終能夠走出來,並且能夠維系此後20世紀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是靠著中產的壯大來實作的。
從資本主義到修正資本主義,背後就是保障藍領工人的勞工權益來實作的。
1929年的美國,當時道瓊指數下跌22%,次月再腰斬,最低時直接跌到41點,全國5000家銀行關門,數萬企業倒閉。
當時的美國還是世界工廠,全球70%的汽車都在美國生產,當時一輛汽車大約1500美元,而美國汽車工人的薪金,時薪僅僅只有20美分,算下來一個美國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收入1.6美元,全年加起來500美元,不吃不喝三年才能買上一輛車。
當金融危機爆發後,財富的泡沫隨之破裂,由於缺乏中產群體,普通人買不起汽車,有錢人紛紛破產,整個美國社會隨之陷入破滅。
「修正資本主義」其實就是壯大中產,今天美國通用汽車工人的時薪已經從20美分上漲到了40多美元,當大量的普通人擁有消費能力的時候,一個經濟體才能夠維系更健康的運轉。
當薪金的增長跟不上生產的時候,商品過剩就成了必然;一個人的收入就是另一個人的消費,只有人們的消費高了起來,錢的流通速度才會高,財富才會增長,消費帶動收入,收入又反過來拉動消費,形成一個閉環。
因而,今天的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當經濟的再分配過於集中和泡沫化的時候,經濟危機爆發,就是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方式。
當一個經濟體,財富過於集中,貧富分化越來越大的時候,這往往就是危機爆發的征兆。美國大蕭條時期,當時美國貧富差距達到歷史峰值,0.1%的人占據著25%的財富,10%的人則牢牢占據著84%的財富。
但在新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財富又會伴隨著新的技術加劇向少數群體靠攏。根據【世界不平均報告2018】的數據來看,當年全球0.8%的人已經占據著45%的財富。
財富加速集中,一定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而在危機過後,財富又會呈現一個再分配的方式,如此周而復始往復迴圈。
從這個角度來看,危機不可避免。但中產本身不僅僅是財富上的財政,它更是觀念、自身權益上的中產。
當一個社會的中產逐漸成為主力軍的時候,哪怕危機到來,社會也能夠很快度過;反過來,重構中產的過程,則可能需要幾代人。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