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長護險按下「加速鍵」 未來如何進階|聚焦

2024-06-03財經

【科創板日報】6月2日訊(記者 徐紅)一邊是獨居的父親,一邊是得了帕金森偏癱、生活無法自理的公公,每天娘家婆家兩頭跑,幾位老人都要照顧到的生活,讓高芳(化名)心力交瘁,一向樂觀的她終於也忍不住在朋友圈一番訴苦——

隨著中國社會步入老齡化,像高芳這樣的、有失能老人需要照護的家庭正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6億,其中失能人員就有超過4000萬。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是這些家庭之痛,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或許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因此,高芳的這一條朋友圈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真的是感同身受,太難了!」。

還有人熱心向她支招,「當地有‘長護險’嗎?有的話可以試著申請長護險待遇,會有專業的護理員上門服務」、「‘長護險’護理人員上門,我們這兒一小時只要(自付)6元多」......

據悉,長期護理保險,也就是「長護險」,是專門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失能的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種社會保險。我們國家在2016年啟動長護險試點,正式從國家層面開始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長護險的長期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重申「要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中國的長護險制度,有望進入到全面推進的下一階段。

▌長護險試點八年心得

在中國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中,醫療保險主要解決的是「病有所醫」的問題,防止一個家庭因病致貧、返貧;養老保險主要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提供失去勞動所得後的日常生活費用保障。

然而,針對老年人因年邁、疾病、意外等原因,導致失去自理能力,而需要得到醫學護理和生活照料的保障,目前還缺乏成熟的制度保障。

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社部」)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確定首批15個城市開始長護險試點,包括上海、蘇州、南通、安慶、寧波、青島、廣州、重慶、成都等。

2020年,國家醫保局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又新增14個試點城市,並會同財政部印發【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更大範圍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開展長護險試點的城市已經達到49個,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230萬人享受到相關待遇,年人均減負約1.4萬元,定點服務機構達8000家,護理服務人員約30萬人。

「一個家庭一旦有失能人員,生活質素就會急劇下降,而長護險提供的專業護理服務不僅能改善失能人員的生存質素,更減輕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讓陷入照護困局的家庭成員得到可以喘息的機會。」

「並且,我們長護險的待遇還在穩步提高,我們重度失能人員待遇最高的,年減負能達到近3萬元,待遇較低的年減負也有近1.8萬元。」這是在近日舉辦的上海長護險高峰論壇上,記者獲悉的資訊。

「上海自2018年1月全面推行長護險試點至今,已累計超73.5萬失能老人享受相關待遇;當前每月服務失能老人近40萬人,基金每年支付近40億元,穩定了市場的預期。」在這次會議上,上海市醫保局副局長張超亦介紹了上海長護險的試點工作情況。

據了解,上海對建立老年護理保障制度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上海就啟動了本市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2016年被納入長護險首批試點城市之後,上海於2017年1月,在徐匯、普陀、金山三個區先行啟動長護險試點。2018年1月,長護險試點又擴大至全市範圍。

在上海,養老服務體系按照「9073」(90%居家,7%社區,3%機構)格局建設發展。目前,上海長護險對這三種養老業態進行了全覆蓋,並實施梯度化支付標準。

其中,居家依據服務人員資質水平設定差異化支付標準,以促進服務人員主動提高職業技能水平;機構則依據失能等級設定差異化支付標準,有效傾斜重度失能老人,讓最有需要的老人享受到政策待遇。

現在上海長護險每月可分擔的照護費用,居家照護在1080-2160元之間,養老機構照護在510-765元之間,社區日間照護最高510元,實實在在減輕了失能老人的經濟負擔。

不僅如此,長護險還很好地拉動了就業創業,特別是促進了養老照護產業的發展。在這次論壇舉辦期間,【科創板日報】記者就遇上了這樣一家積極投身養老護理服務行業的「年輕」企業:

「我本人是從零售行業跨界進入,而我們公司成立於2017年,也就是在長護險剛剛啟動試點不久之後,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目前我們的業務網點已從長三角到遍布全國。」對方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在上海的長護險試點過程中,同樣可以看到養老護理服務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納入上海長護險資訊庫的護理人員已有5.6萬名,改變了長期以來護理人員從業意願低的狀況,其中本市戶籍人員占比54%。

截至2023年末,上海各類定點護理服務機構達到1240家,湧現了福壽康、同福匯、夕悅頤養等一批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辦護理服務機構。

江蘇省是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和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因此江蘇也較早開始了長護險的試點,從早期的只有蘇州、南通兩座城市,到現在江蘇13個設區市都已經全部加入長護險制度的建設。

據官方披露,截至2023年底,江蘇長護險參保人數超過6200萬人,占基本醫保參保人數的77%,累計享受待遇近50萬人、基金支付92億元。

記者了解到,自南通市試點以來,各類服務機構增加360多家,社會投資總額30億元。並且市區多家護理院是由原來政府騰退的辦公房改建而成,既盤活了閑置資產,又促進了民生保障事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從試點城市看,長護險的發展還能與基本醫療保險產生協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醫療資源的最佳化利用。

以南通市而言,南通入住護理機構享受長護險的人員中,有近19%是從醫療機構的長期監護病房轉入。如此,失能老人既可以享受質素等同的護理服務,又提高了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

上海的情況與之類似。實施長護險試點以後,享受長護險的失能老人住院醫療費用也出現了下降,其中重度失能老人下降振幅達到17%。

▌全面推進,還有哪些挑戰?

從局部到多地推廣,進入2023年之後,國家醫保局開始加速推進長護險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的統一和落地。

其中,為解決各地失能認定碎片化的局面,確保長護險制度的社會公平性和資金可持續性,此前國家醫保局已經在2021年出台了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

在2023年底和今年5月初,國家醫保局又分別會同有關部門,相繼印發了【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管理辦法(試行)】、【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試行)】等檔。

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長期護理保險處處長雷雯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在推動全國實施統一評估標準的基礎上,推進評估結果的跨區域互認,為異地享受待遇打好基礎。

同時,將研究與失能等級評估標準相適應的護理需求認定的標準,依據失能等級和評估需求認定的結果,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的計劃清單,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和費用的保障。

不過,一項全新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絕非易事,而長護險要向全國鋪開,要理順的環節也還遠不止這些。特別是除了經濟實力外,目前各地的醫保發展水平並不均衡,因此「錢從哪兒來」就成了很多地區首當其沖的難題,長護險依然需要站在「全國視角」解決籌資問題。

「不同於一線城市,我們是居民醫保占比更高,因此在籌資上會面臨較大的困難。另外,我們當地主要以山區為主,因此提供護理服務的難度和服務成本也會比較高。」雲南保山醫保中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另一位參加了此次會議交流的省醫保局負責人同樣告訴記者,該省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多年,迄今還未覆蓋到城鄉居民參保人員。而關於居民醫保長期護理保險資金能否籌集上來,在他看來也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預計籌資難度會比較大」。

基本醫療保險一般分為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以及新型農民合作醫療(新農合已經整合到居民醫保)這三個種類。

其中,職工醫保參保人員主要是勞動年齡內在單位就業的職工、靈活就業人員、以及單位的退休職工;居民醫保的參保人員則包括了農村居民、未成年人(含新生兒)、學生、老年居民、未就業成年居民。

與城鎮職工相比,城鄉居民收入不穩定、醫療保障不足,對長護險需求更為強烈,但其收入差距也為籌資帶來了困難。

事實上,目前國內試點中,長護險覆蓋城鄉居民參保群體的城市還不到一半。並且在大多數試點城市中,城鎮職工的籌資也都還依附於基本醫療保險,並沒有建立獨立的籌資機制。

透過基本醫保劃轉,現在長護險還不需要主動購買,這被認為是一種「無感征收」,但當「無感」變成「有感」,籌資是否還會這麽輕松?這同樣是一些人的擔憂。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認為籌資會是個難題。相較之下,與長護險發展配套的長期護理服務體系的建設,包括護理服務人員的供給、護理質素的監管等在不少專家看來,可能會是隨著長護險發展而將逐步凸顯的問題,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保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王艷艷表示,對比參保人數,目前全國範圍內長期護理服務人員的數量仍存在比較大的缺口,特別是在農村偏遠地區,護理服務人員的供需矛盾會尤其明顯。

「我們的護理從業人員還呈現出年齡偏高、學歷偏低這樣一個特點,服務的專業性整體較弱。若不對服務能力加以提高,隨著長護險制度的全面鋪開,這個問題可能就會表現得更為突出。」她說。

據悉,為了對長期護理服務人員隊伍進行更好的規範,提高護理服務質素,增加從業動力和職業吸重力,經國家醫保局申請,人社部已將「長期照護師」增設為新職業工種。今年2月底,人社部聯合國家醫保局,又共同釋出了中國首個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長期護理從業人員隊伍的建設已經邁開第一步。

專家認為,長護險是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醫有所保、但失能無護的背景下,作出的彌補社會保障體系空白的一項制度安排。但作為一類新型險種,長護險在國際上也還沒有完全成熟的經驗可循。

沒有前車之鑒,我們的長護險如何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註定需要更多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