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幾乎全是假貨,利潤率高達650%,為何消費者仍然願意被「割韭菜」

2024-05-24財經

前言

你是否曾嘗試過海外代購的產品? 那些聲稱直接從工廠發貨、保證正品的商品, 最終卻被證實為假貨。

他們那些所謂的正品利潤高達650%, 但是卻仍有許多人明知是假貨也依然選擇購買。

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和市場機制呢? 為什麽消費者在如此明顯的欺詐行為面前仍然選擇繼續購買?

仿冒品行業的興起及發展

義烏如今享有著「世界工廠」的美譽, 這裏的很多加工廠都是只有幾十名工人手工裝配一些小飾品。

但是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實際上卻是備受市場追捧的"熱門商品", 而且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崛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

當時這座城市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開始大量生產低成本的日用品和小商品。 靠著廉價勞動力和基礎原料, 義烏制造的商品價格實惠, 很快在全國乃至全球贏得了廣闊市場。

但是漸漸地義烏的商人們發現單單靠數量和低價已經不夠了, 於是他們又開始了另一種更為誘人的商業模式,那就是生產「山寨版」。

這種"以假亂真"的行銷手段一度讓義烏聲名狼藉, 但對商家來說卻是一條通往財富的康莊大道。

從2006年到2020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年交易額增長了3.5倍之多。 可以說義烏的今天正是憑借著這些"熱門仿制品"發家致富的。

還有另一個「山寨之都」莆田, 它原本是一個鞋類生產基地, 為Nike、阿迪等國際品牌代工。 但是由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些跨國公司紛紛將工廠遷至其他地方。

之後莆田人開始"反其道而行之", 他們憑借著多年積累的專業技術,開始自主生產"莆田鞋"。

而且由於材料和工藝幾乎一模一樣, 這些"山寨"運動鞋的質素往往媲美甚至超過了正品, 但價格卻只是正品的零頭。

一時間"莆田鞋"在國內外風靡一時,引發了一股"莆田熱"。 離家近、價格便宜又不失質素 ,這無疑是吸引大眾的一大殺手鐧。

所以即使有人知道這是"仿品", 但在價格面前也多少有些心動了。

就這樣義烏和莆田成為了國內最為著名的兩大"山寨重鎮"。 它們的興起代表著中國"仿冒品"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仿冒品背後的利益鏈條

也有人質疑這些賣「仿冒品」商家為什麽沒人制止呢? 其實仿冒品能夠在社會上屢禁不止,與其背後高額的利潤息息相關。

由於無需支付研發和品牌費用, 生產仿品的成本往往極為低廉, 畢竟只要在外觀上模仿得足夠像,就可以高價出售賺取暴利。

就拿一款常見的高仿箱包舉例, 做工簡陋的商家將原料成本控制在幾十元, 但對外出售時往往標價數百元, 有時候甚至可以賠本賺吆喝,將假貨販賣為"專櫃新品"。

業內人士透露這些仿品的利潤空間最高可達650%以上。

"還怕不賺錢嗎?"某個仿冒品市場暗藏的老板對身邊人說。 龐大利潤的誘惑下不少商家開始投身於此,整個仿冒品產業鏈也就是這麽形成的。

他們不僅會精心模仿正品的LOGO和防偽碼, 還僱用專業團隊拍攝產品實景,甚至動用海外買手現場直播"代購"過程, 制造"親自海外購入"的假象。

某檔綜藝節目曾專門報道過這一亂象, 鏡頭前一個自稱"代購"的主播正在向觀眾推銷著一款名牌手袋。

"看,這就是剛剛從國外工廠拿到的新款包包,便宜好幾千塊錢哦!" 主播對著鏡頭大聲吆喝。

但實際上這件"工廠直送新品"的成本可能只是區區幾十元而已。 整個錄制現場從拍攝背景到服務人員全是事先精心編排的,甚至有消費者事後懷疑被騙, 卻遭到商家口誅筆伐。

而且這還只是仿冒產業巨大利潤鏈條中的一小環節, 相關部門透露目前國內的仿冒品生產和銷售鏈條已經形成了一股龐大的黑色利益集團, 上下遊產業涉及金額高達數萬億元人民幣。

"打擊起來是很困難的。" 相關部門負責人無奈地說, "不僅生產商和銷售商利益鏈條龐大,大量中小品牌由於權利維護成本太高,反而放任了仿冒行為的存在。"

雖然現如今國家加大了打擊仿冒的力度,但與眼前的利益鏈條相比這無疑是一條漫長艱難的道路。

購買仿冒品的動機剖析

一些不懂行的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真偽根本無法辨別, 而一些商家為了營造真品的假象, 不惜在包裝和行銷上使出渾身解數。

他們偽造防偽碼、僱用"專業團隊"現場直播"代購"、甚至在網上虛構"清倉甩賣"的理由, 讓消費者在被蒙騙的情況下購買了仿品。

這無疑是一種欺騙行為, 但很多消費者由於對奢侈品缺乏了解,而成為了受害的一方。 追求虛榮、尋求"面子"自然就成了一些人購買仿品的重要動機。

甚至還有很多人將奢侈品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名牌包包、昂貴手表等成為了他們炫富的利器。

但是這些奢侈品的價格往往高得令普通人難以承受。 於是仿品市場就成了他們可供選擇的"候補品"。

他們寧願買假貨也要讓自己在別人眼中保有一種"有錢人"的形象。 對於這部份人來說名牌仿品無疑是一劑"補品",不僅價格實惠而且外觀也足以騙過周圍人的眼睛。

當然還有一小部份人購買仿品的動機更加另類, 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愛國行為"。

"不給洋人送錢,支持國貨!" 在網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言論。這些人將正版奢侈品視為"外國貨", 認為購買仿品可以避免給國外品牌"蓋房子"。

當然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中國企業和設計師同樣在奢侈品行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生產仿品正是在侵犯他們的知識產權。

再說奢侈品的核心價值在於獨特設計和精湛工藝,與國別無關。 用"愛國"這種詞語為購買仿品開脫,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仿冒品的危害

更何況仿冒品制造商為了牟取最大利潤, 往往會在原材料及工藝上有所偷工減料。 這無疑埋下了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不少仿冒品生產商為了壓低成本會在生產環節中使用劣質或是有毒有害原料。 比如在加工一些假冒奢侈品時,他們會使用一些化學藥劑來模仿皮質的顏色和手感。

而這些化學品在長期使用後不僅會損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對從事生產的工人而言,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更是雪上加霜。

還有仿冒品生產商為了節省資金和時間, 往往會跳過產品檢測這一重要環節。

但是任何一款正品奢侈品之所以價格昂貴, 都是因為它們經歷了層層把關,確保了質素的安全性, 缺乏這一環節的仿品自然也就無法保障安全性了。

尤其是正品化妝品中所含人體無害的原料可能會被仿品中的劇毒原料所替代, 如果長期使用後果不堪設想。

早些年國內就曾發生過多起因使用仿冒化妝品而導致爛臉、爛肺等嚴重後果的惡性事件。

相比之下知名品牌在這方面就要謹慎得多,所以仿冒品雖然價格低廉, 但長遠來看它們所帶來的安全隱患是需要消費者三思而行的。

更不用說仿品的存在也構成了對於正版產品知識產權的嚴重侵犯了。

我們知道每一款設計精良的產品背後都凝結著設計師孜孜不倦的心血。 但是一旦被仿冒商家盜取模仿,這些心血便付諸東流。

仿品的存在也剝奪了奢侈品企業應有的利潤空間, 無異是在扼殺整個行業的創新生機。

筆者認為

單從短期看仿制品給人們以物美價廉的實惠感,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剽竊"行為卻扼殺了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阻礙了社會進步。

而消費者衡量利弊之後或許更應該選擇正版正貨,維護知識產權,推動產業良性發展。 企業也應順應潮流,緊跟時代步伐轉型創新,培育自主品牌。

國家更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企業創新創造更好環境。 只有消費者、企業和國家三方攜手並進,遵紀守法維護公平正義,我們的社會才能創新有為,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