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重金投資招兵買馬,上海工業能否止頹

2024-10-28財經

重金投資招兵買馬,上海工業能否止頹

推進新型工業化,上海步伐加快:繼千億級母基金啟動遴選後,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實施辦法擬降低門檻,對三大先導產業及「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單人最高獎勵50萬元。

糧草先行之後,緊鑼密鼓招兵買馬,折射出上海工業的內憂外患——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速僅1.3%,且競爭對手均「重註」新型工業化。金融、科創齊發力,上海工業能否力挽狂瀾?

科創金融下註,助力先導產業

10月底,上海經信委就「重點產業領域人才專項獎勵實施辦法」公開征意見。獎勵適用於在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軟件、高端裝備、航空航天、先進材料、新能源」等八個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工作的人才。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是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

相比即將到期的上一版實施辦法,意見稿放寬了(推薦獎勵物件)的企業申報條件。企業設立時間要求由「滿2年」變成「滿1年」;辦法要求「企業3年內持續有研發資金投入,且年均投入規模增長達5%」,如今新增「年度研發資金投入3000萬元,且強度不低於3%」的選項。

在額度上,按獎勵物件薪金薪金水平,采取定額與比例相結合的辦法計發,「最低1萬元」;單個人員獎勵一般最高不超過30萬元,三大先導產業及「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最高不超過50萬元。

這個專項獎勵規模有多大?全市數據官方未披露,「黃浦區科委2023年工作總結及2024年工作思路」透露,全區發動8家企業69人獲終審透過,涉及獎勵金額 272.78萬元,人均接近4萬元。

獎勵適用八個重點產業、單人獎勵最高額度分成兩檔,顯示了上海「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踐」的重點範圍及核心方向。事實上,不僅是利用專項獎勵「搶人、留人」,聚焦三大先導產業,上海高校學科專業布局新動作頻頻。

今年,上海交大成立集成電路、心理、人工智能等新學院;復旦新設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計算與智能、生物醫藥工程與技術、智能機器人與先進技術學院;上海理工「上新」生物技術本科專業;華東師大集成電路學院擴招,且面向所有專業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微專業……

招兵買馬之外,上海早已著手「籌措糧草」。7月,總規模逾890億元的先導產業母基金落地(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分別約450億元、215億元、225億元),期限均為15年。9月底,首批子基金公開遴選啟動。

研發不及北京,產業不如深圳

在科創、金融上戰略引導先導產業,上海有「不得不做」的理由。作為國內最重要的科創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科技實力雄厚,綜合優勢突出——但在高精尖研發領域以及產業化上,相比京深,上海並沒有絕對勝算。

截至去年,上海先導產業總規模約1.6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占比最大,規模近9000億元,從業者達到28萬人。行業數據顯示,上海醫藥研發領域人才需求占比高達54.6%;而在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及合成、生物資訊數據庫等基礎研究領域,依然缺少高端人才。

「中間進口品消耗比重」是一個可見的指標——作為國內三大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對中間品進口的依賴程度,上海最高,廣東次之,北京最低。這意味著,上海生物醫藥,在雙迴圈經濟格局之下,面臨的壓力最大。

「行業高端人才不足,缺少戰略科學家和頂尖人才」的情況,也出現在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3800億元)。上海人工智能產業以套用驅動創新為主,產業人才達23萬,約占全國1/3。如前所述,上海頂尖高校才剛開始設立相關專業,而行業「大牛」主要還是在北京。

看看北京人工智能學科數據就可知差距:6個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4所高校設學院或研究院,25所高校獲批本科專業,32所高校擁有博碩學位授權;2024年全球學術機構排名前15名有4所;「智源學者計劃」每年支持百位優秀專家……

在人工智能行業內有這樣的說法,「北京做的是從0到1的事情,上海做的是從1到10的事情,深圳則是做從10到100的事情。」這一方面當然意味著上海能力之均衡,另一方面則意味著,相比北京、深圳,上海的研發能力、產業化均不占優勢。

綜合來看,北京依托強大的研發實力,人工智能基礎創新遙遙領先;上海在算力、數據等方面具有優勢;深圳市場化氛圍濃厚,制造業發達,在將技術向市場鋪開、快速產業化方面表現出色。

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之外,作為國內「產業鏈最完整、集中度最高、綜合能力最強」的城市,2023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3 251億元。然而,近年來,受到國際政治影響以及海外市場需求不振的多重壓力,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面臨「卡脖子、捆手腳」的雙重難題。

眾城百舸爭流,上海欲守龍頭

雖然跟國際領先、國內頂尖城市相比,上海先導產業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但對於「將產業重心從之前的資本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和高端服務業」的上海而言,先導產業依舊是其全力推進、極度仰仗的工業龍骨。數據顯示,上海工業頹勢明顯,而先導產業是少有的亮色。

前三季度上海GDP3.4萬億元增長4.7%,同期工業增加值微增1.3%。從規上工業總產值看,行業前三的汽車、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器材、通用器材制造業增速分別為-3.6%、0.5%、-2.4%;而細分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增長20.8%、3.2%,生物醫藥持平。

當然,如同專項獎勵適用範圍所示,上海推進新型工業化並不只有先導產業——年初上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還要提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民用航空、空間資訊等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未來產業先導區——而這些,也是其他區域頭部城市的發力方向。

深圳提出叠代升級網絡通訊、智能終端、超高畫質影片顯示等支柱型新興產業,搶抓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低空和空天經濟等產業新風口,培育具身智能機器人、合成生物、腦科學與腦健康、細胞與基因、量子資訊等未來產業。

蘇州「聚焦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大健康、新材料等10個產業集群30條產業鏈」;北京目標產業方向包括集成電路、生物制造、新能源汽車、超高畫質影片,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量子、生命科學、6G等未來產業。

以投資支撐新型工業化,上海也面臨不少競爭。前些年的基金招商,上海表現沈穩。如今面對持續燒錢的先導、未來產業,以及想要分羹的周邊城市,上海不得不打起精神——千億級先導、百億級未來產業基金落地只是開始,股權投資淡季如何撬動社會資本,值得思量。

逐鹿「新型工業化」賽道,上海的緊迫感上來了。雖然發力方向不同,但頭部城市重疊不少,各地「實作程度」將決定工業乃至經濟格局。上海二產增加值已被深渝蘇擠到第四,如不盡早反彈,經濟龍頭就有可能易主——前三季度京滬只差927億元,去年同期則是129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