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業績扭虧、龍頭股單季掙百億,豬板塊為何沒能跟上這波牛市?

2024-10-10財經
普漲行情告一段落,大盤回呼之際,正逢三季報業績預告與三季報披露的時間視窗,定期財報為投資者布局後市提供資訊。
今年以來生豬養殖行業景氣度持續回暖,截至目前,牧原股份(002714.SZ)與ST天邦(002124.SZ,下稱「天邦食品」)相繼釋出了三季度業績預告,均預計實作凈利潤扭虧。
牧原股份預計第三季度最高盈利100億元,同比增幅為967.36%,創2023年一季度以來最高水平;天邦食品預計第三季度盈利至少4.6億元,創2022年二季度以來最高水平,主要系三季度豬價表現較好。
第四季度豬價走勢將成為上市豬企能否實作全年扭虧的關鍵,在供給端短期難有大波動的情況下,消費復蘇力度將成為豬價表現關鍵的一環。
剛剛過去不久的大盤普漲中,豬板塊受資金冷落,個股漲跌互現。隨著更多三季報落地,低估值的豬板塊能否獲得資金共識?
牧原、天邦前三季度扭虧
豬周期經過長時間磨底,產能大幅去化後,供給端收縮推動豬價上漲。今年以來,豬價表現「淡季不淡」,上市豬企盈利修復已經體現到中報利潤端,隨著三季度業績披露,盈利兌現確定性進一步提升。
回顧三季度豬價走勢,呈現為先揚後抑,幾乎走出「A字形」,6月底到8月中旬,豬價急速飆升,從約17.4元/公斤上漲至21.3元/公斤,累計上漲22.41%。8月中旬到9月底豬價震蕩回呼,國慶日前報17.7元/公斤,幾乎回吐全部漲幅。截至10月10日,全國生豬價格報17.63元/公斤,同比增長12.51%,環比下跌10.78%,豬價仍高於全行業平均養殖成本。
具體來看業績預告。牧原股份預計1~9月實作歸母凈利潤100億元~110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8.42億元,同比扭虧;預計第三季度實作歸母凈利潤90億~100億元,同比增幅為860.63%~967.36%。這是2023年一季度以來,牧原股份業績表現最好的季度,公司稱業績扭虧主要系公司生豬出欄量、生豬銷售均價較去年同期上升,且生豬養殖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
銷售簡報顯示,7~9月牧原股份的生豬銷售均價都超過18元/公斤,其中8月份的銷售均價達19.71元/公斤,當月公司加快出欄節奏,生豬銷量達624.1萬頭,為年內最高值。截至9月底,牧原股份年內累計銷售生豬5014.4萬頭,較去年同期(4700.9萬頭)提升約313.5萬頭。
天邦食品上半年出售了子公司股權,實作9.95億元投資收益,而上半年的扣非後歸母凈利潤仍虧損2.81億元。隨著豬價三季度的上漲,天邦食品預計第三季度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盈利4億元~4.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82億元。需要註意的是,天邦食品目前仍然處於預重整階段,預重整為法院正式受理重整前的程式,公司能否進入重整程式存在不確定性。
四季度肉價決定全年扭虧與否
今年上半年,半數上市豬企實作盈利,有九成在第二季度業績實作盈利或減虧。已經披露的8~9月份銷售均價顯示,上市豬企第三季度或呈現大面積盈利,至於能否實作全年盈利,第四季度的豬價走勢是關鍵。
就豬價後市表現,一位農業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從需求端來看,10月處於旺季過渡期,天氣轉涼但腌臘備貨需求尚未啟動。從供給端來看,伴隨春季效應,部份養殖地區或開始壓欄增重,為春節出貨做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制約10月生豬供應的增幅。
「目前來看,10月份生豬供需雙增,豬價或以弱勢震蕩為主,餐飲消費呈現季節性增加,但雞鴨、牛肉等肉類的替代需求充足,豬價提振有限。預計10月消費端增量將較為有限,但豬價下調空間也有限,價格將繼續維持在全行業盈虧平衡線以上。考慮到春節前需求旺季提振,豬價有望在11月~12月迎來反彈,反彈空間主要取決於消費需求的改善,目前仍存不確定性。」上述農業分析師說。
前述兩份扭虧的業績預告提振了資金對豬板塊熱情。10月10日,神農集團(605296.SH)、新五豐(600975.SH)漲停;牧原股份股價漲3.57%,報收43.49元;天邦食品股價漲4.85%,報收2.38元。
今年以來,資金對豬板塊盈利修復的預期並未達成共識,板塊估值仍處在歷史低位。截至10月10日,26家上市豬企股價年內平均下跌17.09%,*ST傲農、巨星農牧、華統股份等小市值豬企領跌板塊,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有過不俗的階段性上漲行情,但也回吐不少漲幅。即便是10月8日大盤普漲時,豬板塊股價也出現「冰火兩重天」現象,有10只股收盤下跌。
一位上海私募基金負責人對記者說,投資者對豬板塊的顧慮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消費復蘇的節奏,擔憂無法對豬價形成較強支撐,進而導致降低了周期上行階段上市豬企的盈利空間。
「專註商品豬養殖與銷售的豬企正處在盈利階段,具備養殖成本優勢的企業有望在目前豬價水位波動下,保持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但全行業在2019年舉杠桿擴張,資產負債率目前仍處在高位,2024年全行業大型壓制集團的擴張速率已經下降到個位數甚至更低,主要是資金壓力限制產能增長,在資產負債表尚未修復至可觀水平之前,價格對盈利影響是可預見的,而產能無法擴充也就無法帶來遠期業績增長的預期。」上述私募人士說。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