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蘇丹找中國幫忙,修建非洲最長大壩,又追加90億修建兩大水利工程

2024-07-26財經

引言

蘇丹共和國坐擁尼羅河上遊的豐沛水資源,卻長年受到旱澇災害的困擾,他們希望在尼羅河上修建大壩來解決這個問題,但西方專家考察後,認為河面太寬,施工難度很大。

這時蘇丹想到了基建狂魔中國,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僅僅用了5年多時間,麥洛維大壩就拔地而起,成為了非洲最長的大壩。

完成這一世界工程壯舉後,中國基建再接再厲,又承接了蘇丹兩大水利工程,總投資90億元。

那麽,麥洛維大壩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些工程給蘇丹帶來了哪些巨大變化呢?

一、非洲最長大壩

尼羅河全長6700公裏,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流經蘇丹境內,兩大支流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匯集後水量大增。

然而由於這裏地處熱帶沙漠地區,地面留不住水,而尼羅河又經常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因此,蘇丹在獨立以後,就產生了在尼羅河修建大壩的想法,使其發揮防洪、灌溉和發電等作用。

但蘇丹長期陷入內戰之中,國力虛弱,根本無法承擔起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所以這個設想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上世紀90年代,蘇丹國內局勢漸趨平穩,並憑借豐富的石油資源,積累了一定的財力,在這一背景下,蘇丹政府正式決定在尼羅河幹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2003年,蘇丹政府就尼羅河麥洛維大壩工程進行全球招標。

起初,美國和日本對這個工程勢在必得,然而當他們派出工程師到現場詳細考察後,認為工程難度太大,與獲得的報酬不匹配,便悄悄地結束了競標。

眼看工程就要胎死腹中,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和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看準時機,宣布組成聯營體。

兩家公司強強聯合共同參與麥洛維大壩的競標,最終憑借技術最優、成本較低的優勢,從全球55家知名公司中脫穎而出,拿下了工程建設合約。

同年12月,中國聯營體再接再厲,又拿下了麥洛維大壩金屬結構和機械器材的采購合約 ,這兩項合約價值6億歐元,成為中國在海外獲得的最大一單水利工程專案,從而形成雙贏局面。

按照規劃,麥洛維大壩橫跨水面寬闊的尼羅河上,全長近10公裏,氣勢恢宏,將滔滔河水攔腰截斷,形成140億立方米的巨大庫容。

作為非洲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麥洛維大壩不僅工程量大,涉及到相關技術也是非常復雜,而這些都被中國工程隊一一克服。

比如說通常的大壩一般只需要用到一種壩型, 但麥洛維大壩除了沒有用到拱壩外,幾乎集齊了世界上幾種主要壩型, 工程主體是粘土芯墻堆石壩,此外還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混凝土重力壩、以及土壩、閘壩等。

其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壩總長度5.8公裏,表面積21.5萬平方米,相當於4到6個中型大壩的用量,還要面臨苛刻的環境條件。

由於蘇丹氣候幹熱,氣溫常年在三四十度左右,普通的面板容易開裂,但這沒有難倒中國技術人員, 他們將聚乙烯養護劑噴塗在面板上,有效防止了水分蒸發和熱脹冷縮,最終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那麽,麥洛維大壩的建成,有什麽重要意義呢?

二、麥洛維工程的意義

西方專家曾斷言,修建麥洛維大壩這樣的超級工程,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但是經過5000多名中國員工和1萬多名當地員工的艱苦奮戰,2009年3月,麥洛維大壩竣工,首批機組開始並網發電,用時僅5年零8個月。

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修建完成, 是因為背後有中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組織能力。

眾所周知,蘇丹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在基礎設施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 首都喀土穆都無法實作柏油路的全覆蓋 ,其它地區基本以土路為主,僅有的鐵路還是英國殖民者留下的,年久失修不堪使用。

更別提麥洛維大壩平均每月需要消耗3萬噸物資,如果後勤供應不上,就會嚴重影響工程進度。

為此中國施工團隊不惜代價,使用昂貴的空運方式運送重要工程器材,又從國內調集了30台載重卡車和20多台水泥罐車,實作每月4萬噸的運力,保證了施工順利進行。

就這樣,在蘇丹國內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中國施工團隊沒有耽誤工期,反而提前交付使用。

在竣工慶祝儀式上,時任蘇丹總統巴希爾激動地宣布,因為麥洛維大壩的建成,蘇丹全國居民和工業用電費用降低25%,農業用電費用降低30%。

而根據規劃, 麥洛維大壩的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能使蘇丹的發電能力提高兩倍以上,極大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

同時,配套的5萬伏高壓輸電路線,形成了一個以麥洛維為中心的國家電網,整個專案持續營運後, 還可以替代此前油耗大、汙染大的火力發電廠,把用於發電的重油節省下來,出口創匯,間接增加了蘇丹的財政收入。

除了發電以外, 麥洛維大壩還具有灌溉和改善生態的作用。

蘇丹是非洲國家中人口較多,也最為幹旱的國家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灌溉體系,此前蘇丹能夠利用的土地僅占全國宜耕種土地的15%左右。

而麥洛維大壩的建成,將大大改善尼羅河上遊的生態環境,給撒哈拉沙漠帶去了寶貴的水資源, 使其變成連片的綠洲和農田,灌溉面積超過100萬畝,促進了蘇丹農業發展,更好地滿足了本國和非洲地區的糧食需求。

至於西方國家一直炒作的環保問題,施工團隊也給出了對策。

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垃圾,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集中填埋,不會汙染土壤和地下水,讓環保主義者們挑不出任何毛病。

那麽,對於中國來說,我們為麥洛維大壩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能賺到錢嗎?

其實算算大賬就明白了,麥 洛維大壩不僅是中國基建的一張名片,也是中國與蘇丹兩國友誼的象征。

麥洛維大壩的成功,贏得了蘇丹政府的信任, 因此他們又把兩個重要的水利工程交給中國來建設,這兩個工程都是什麽呢?

三、羅賽雷斯和上阿特巴拉工程

2010年,中國承接了蘇丹羅賽雷斯水電站加高專案。

這座水電站建於上世紀60年代,由於年代久遠,水庫泥沙淤積嚴重,設計庫容已經大為減少,無法保證充足的水量進行發電。

要解決這個問題,當務之急就是恢復水庫的蓄水能力,而清理水庫淤泥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加高大壩。

但是對一座執行了50年的大壩進行加高,並非易事,加高壩體的同時,還不能中斷現有發電機組工作。

三峽中水電公司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成功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

於2015年完成了加高工程,使羅賽雷斯大壩整體上增高了10米,水庫庫容增加了40多億立方米,發電機組也更換一新。

中國團隊除了專精技術外,還發揚風格, 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惠及當地群眾 ,這在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專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專案也是在2010年開建的,當年11月溢洪道主體工程開工,2011年第一方混凝土開始澆築,2013年的導流截流目標是一個重要節點,關系著整個工程能否按期完成。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全體員工齊心協力完成導流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又進一步細化管理工作,攻克技術難關。

上阿特巴拉水電站

終於在10月9日之前順利實作了二期截流,又經過數年奮戰,2015年1月,大壩開始蓄水,2018年6月,最後一台發電機組透過驗收,並網發電。

而隨著上阿特巴拉水電站的完工,與專案相關的移民新村逐漸通電通路,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觀。

一些沒有搬遷的原始村落,也渴望得到這些,附近的托馬特村就是一個典型,專案部聽到訊息後,二話沒說, 利用工程剩余器材和物資,義務為托馬特村修建了一條3公裏長的石子路,打通了村民們與外界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 專案部在施工過程中推行屬地化管理,在當地創造就業崗位5100多個 ,讓老百姓可以透過自己的勞動,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上阿特巴拉水電站工程作為蘇丹第二大水利樞紐,在緩解電力緊張和改善灌溉條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2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為上百萬人提供了清潔、可靠的電力供應,同時50萬公頃的土地得到灌溉,700萬人口的飲用水和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在以麥洛維大壩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設中,中國與蘇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兩國的經濟技術合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包括石油、礦產、建築、農業等領域, 也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的認可度上了一個新台階。

結語

與第三世界國家展開基建合作,既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步驟,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

中國企業在蘇丹建成的三大水利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也為蘇丹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使兩國人民的友誼,像尼羅河一樣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