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程浩 東莞報道
海明威曾在書中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麽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裏,她都會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東莞也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46年以來,有超2億人在東莞工作過,他們有的留下,有的離開。
日前,原創音樂劇【東莞東】在廣州巡演,獲得了熱烈反響。【東莞東】的主人公王雪英,一個一無所有的鄉村姑娘,上世紀90年代來到東莞,與朋友們一起打拼,從此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這部音樂劇聚焦的,正是這46年裏的2億人。
可以說,東莞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猶如一幅流動的人口變遷圖景。
46年來,東莞從香飄四季的農業縣躍升為GDP破萬億、人口破千萬的「雙萬」城市,城市躍進的背後,依托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這些個體像是歷史洪流裏的一朵朵小浪花,連綴在一起,便匯聚成澎湃的巨浪。
產業工人進階
【東莞東】主人公王雪英的塑造與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三來一補」的歷史息息相關。1978年8月,東莞引進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開啟了近30年密集型加工產業的蓬勃發展。
1989年,33歲的胡華喜從江西九江來到東莞,作為太平手袋廠第一批農民工領隊,他見證了這家企業的發展。
彼時的東莞,生產總值以兩位數增速狂飆突進,工廠裏人頭攢動,處處顯得生機勃勃,「世界工廠」就此起步。幾十年間,林立的廠房代替了稻田和香蕉林,無數產品從這裏流向世界各地。
東莞對於勞動力的大量需求,掀起了1990—2000年間的南下民工潮,無數年輕人從大江南北出發,來到東莞開始自己的打工之旅,個體的命運和城市的命運一同在這個時間點進行著蛻變。
2001年,羅君離開湖南常德家鄉,跟隨南下民工潮到東莞務工。那一年,在東莞的650多萬常住人口中,有不少是從湖南省南下的「打工人」。經老鄉介紹,羅君成功進入高埗一家塑膠廠當上了流水線工人。
同樣作為南下打工大軍中的一員,日後成為詩人的鄭小瓊在【東莞】一詩中寫道:「外鄉人將悲傷與希望嵌入它的軀體/它混亂而嘈雜,糙肉般充滿活力/漫長而溫熱的黑夜,繁華而冷漠的白晝/它的大街遍布各種形狀的夢想。」
隨著「三來一補」模式在東莞鋪開,東莞經濟快速發展充分利用了低勞動力成本、大規模外來年輕勞動力的人口紅利,成就了「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世界工廠」。統計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2年,東莞連續7年出口總值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
七普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密度是147人/平方公裏,而東莞的常住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裏4255人,在全國城市中僅次於深圳,排在第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29倍。
然而「人口紅利」並非永恒,單純的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也有弊端,東莞也加快尋求轉型升級新路徑。2008年金融危機後,東莞透過「騰籠換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降低對外依存度,提升制造業產品附加值。
從最早以勞動密集性為主的「三來一補」,到機械加工規模化的「機器換人」,到如今以技術創新驅動的智能制造。伴隨著經濟騰飛,東莞的產業結構獲得了快速的升級換代,產業發展背後的工人群體也實作進階。
2024年,在東莞紮根了20多年的羅君依然每天在工廠車間裏忙碌著。但現在她是一家老牌服裝廠的技術主管,北京冬奧會一件幾百道工序的運動外套在她的手中從訂單圖片變成了服飾產品,從出紙樣、畫圖紙到設計、制作等全流程負責。從一線普工到技術主管,羅君的蛻變成長是數百萬產業工人在東莞的真實寫照。
晉升全國「第二年輕」城市
2017年,潮汕農村出身的廖潤彬畢業後,進入東莞的吉奧機電從事數控刀具相關工作,並很快成為一名技能培訓師。今年28歲的他已擁有數控車高級技師資格,成為公司技術總監,並入選 2023年東莞首批「東莞技能領軍人才」。
走在匯興精工生產車間、倉庫、辦公室,年輕人的身影隨處可見。匯興智造行政總監袁侃介紹,目前公司員工平均年齡33歲,目前「00後」員工有45人。在袁侃看來,這些「00後」專業基礎知識紮實,動手能力強,有上進心,是企業人才梯隊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作為全國「第二年輕」的城市,東莞人口平均年齡僅33.4歲。16-35周歲的青年人數超575萬,占全市總人口42.13%。
據有關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中國最具95後人才吸重力城市50強名單中,東莞的排名由2021年的第21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4位元,成為了很多95後青年人才就業的優先選擇。越來越多「95後」、「00後」來到東莞,成為東莞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鮮血液。
東莞一位企業家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隨著智能化、數碼化以及新興生產工藝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漸高,越來越多的「95後」、「00後」大學生正在進入東莞工廠,他們的工作不再是上流水線做重復機械勞動,而是以高技能人才的身份被制造業企業所聘用,成為未來產業工人的生力軍。
圖為東莞宇瞳光學生產一線現場。長安鎮宣教辦供圖。
「去年校招,從9月中旬截止到12月底,我們一共收到將近1600封簡歷。」劉忠宏就職於東莞某知名制造業外企,負責人才招聘和員工培訓。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出了35~40名新員工,這也是他所在的企業平均每年對校招生的需求量。
劉忠宏坦言,「這三年來,明顯能夠感覺到求職者越來越多,企業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我們的入職門檻確實也有提高,會更喜好名校畢業生。」
為了拓寬招聘渠道,劉忠宏還在社交平台上營運著個人賬號。在過去的一年,他透過社交媒體,成功招募到了29名員工,其中8名有海外留學背景,也不乏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的碩士生和本科生。
近年來,東莞變得越來越年輕,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和茶飲店,現代時尚的潮流文化活動,頻頻出圈、隨處可見的潮玩元素,過去廣深港才有的「新潮玩意」,如今在東莞也能輕松擁有。
社交媒體平台上,年輕人正用自己的審美、愛好審視著這一座城市。「世界工廠」的東莞已經悄然被年輕人「重塑」,生活氣息與創新因子,讓城市不斷迸發新活力。
從「人口紅利」邁向「人才紅利」
在東莞松山湖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香港青年謝智衡正在對最新研發的骨科手術機器人進行測試。得益於東莞完備的產業鏈,不到一年,他所研發的產品已更新了三代。
近年來,東莞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兩大主線,實作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朝著先進制造方向邁進。
產業在升級的同時,人才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以松山湖片區為例,目前松山湖科學城常年有超50位院士專家和2000多位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松山湖溪流背坡村是華為全球最大的研發基地,2萬名科學家、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在風景如畫的「歐洲小鎮」工作。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東莞人才總量增加120.3萬人,年均增長12.8%;高層次人才增長11萬人,年均增長16.9%。
對比六普、七普數據,東莞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數量,由7103人上升為13241人,翻了近一番。截至2023年年底,東莞全市人才總量315.7萬,占人口比例30.2%,高層次人才23.6萬,擁有各類人才平台1500多個。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表示,東莞人口快速增長的背後,彰顯了這座制造業重鎮的經濟活力。東莞人才強「磁場」的形成,底氣來自於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新動能的培育,東莞正逐步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為了吸引更多人來東莞工作、創業、圓夢,今年6月1日,【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實施。此次戶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點,是對現行穩定居住就業入戶、畢業生入戶和在職人才入戶的年齡限制進行了最佳化和調整,尤其是大幅降低了現行穩定居住就業入戶條件中居住證和社保的年限要求。
在東莞工作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欣看來,東莞在科技創新等領域有著廣闊的前景,而東莞優美的生態環境、高質素的配套設施也是他願意紮根東莞的重要原因。
正如童欣所說,東莞不僅能滿足年輕人打拼發展的「野心」,更能提供宜居宜業的工作生活環境,真正成為年輕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人潮人海,你我皆在。終點的方向,只有自己明白。」在【東莞東】劇中的結尾處,王雪英再次出發,參加在松山湖舉辦的創業大賽,並準備將手袋廠的舊址變成文化創意空間。劇外,還有無數個「王雪英」,正在東莞書寫自己的故事。
(作者:程浩 編輯:於長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