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能賣的全賣了不能賣的全質押了年過古稀的李太傑夫婦套現10億離場

2024-10-29財經

年過古稀的資本遊戲:一場「大器晚成」背後的豪賭

A股市場從不乏造富神話。有人年少成名,意氣風發;也有人厚積薄發,最終成就自己的傳奇。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李太傑,無疑屬於後者。七十多歲的他帶領達剛控股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A股最年長的創業者,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這段看似勵誌的創業故事,在幾年後卻逐漸走向了另一番境地。年近百歲的李太傑夫婦,這對攜手創業的搭檔,選擇在公司虧損時「套現離場」,留下滿地狼藉,疑問重重:這是功成身退,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運作?

李太傑從一位退休教授搖身一變,成了上市公司創始人,他的故事堪稱一部創富傳奇。若要探究這出資本大戲的真相,還得從李太傑的財富故事談起。早年間,他曾在西安公路交通大學任教,研究方向是築路機械。如今,這所學校已更名為長安大學。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便開始為陜西和四川的築路機械廠提供技術支持,還自主研發了穩定土拌合機等器材。退休後,他並未打算安享晚年,反而與前妻陳達剛一起投身創業浪潮。

1992年,在陳達剛的支持下,李太傑創辦了達剛公路機電廠,專註於瀝青脫桶器材和液態瀝青運輸車的研發。

依靠紮實的技術實力與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達剛路機廠的生意蒸蒸日上,李太傑因此獲得了國務院津貼,並贏得了多項省級專利獎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陳達剛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去世,這對李太傑造成了深重的打擊。

他曾一度萌生放棄的念頭,但在第二任妻子孫建西的鼓勵下,他最終重新振作起來。2002年,達剛路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標誌著李太傑的公司邁入了資本化發展的道路。

2010年,達剛控股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李太傑因此成為A股市場上最年長的創業者,一時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從退休教授到上市公司創始人,李太傑的創業歷程表面上看似勵誌而傳奇。然而,隨著達剛控股在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運作,這層「神話」的光環逐漸褪去,背後暗湧的資本邏輯也逐漸顯現。

二、斥資5.8億豪賭,套現10億:一場精心布局的「結束」

達剛控股自上市以來,業績始終平平,每年凈利潤不過幾千萬元。也許是為了尋求突破,抑或難以抗拒資本市場的吸重力,2019年,達剛控股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策——斥資5.8億元收購一家名為「眾德環保」的公司。在外界看來,這筆收購更像是一場重大的賭註。

眾德環保的主營業務與達剛控股差異顯著,收購後能否順利整合,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這場豪賭最終以失敗告終。眾德環保非但未能為達剛控股帶來新的利潤增長,反而成為拖累公司業績的沈重負擔。2022年,達剛控股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虧損,而這僅僅是噩夢的開端。

面對公司業績的不斷下滑,李太傑夫婦並未選擇迎難而上,反而啟動了他們的「套現離場」計劃。就在一個多小時前,他們早在2014年便將部份股權轉讓給陜西鼓風機集團,當時獲得了6.3億元。

2018年,他們再次質押了大量股份,獲取了一筆可觀的資金。而真正的「終極操作」發生在2023年底——李太傑夫婦將手中16%的股權全部轉讓,並委托了13.2%的表決權,徹底結束達剛控股。至此,李太傑夫婦透過兩次股權轉讓及股份質押,累計套現約10億元。

2023年,達剛控股虧損達到1億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至2700萬元。昔日的「創富神話」不再,如今留給投資者的唯有質疑與無奈。

眾德環保低價回購:利益輸送的隱憂

若說李太傑夫婦的套現離場是這場資本遊戲中早已策劃的「劇本」,那麽2019年的那次收購,或許正是整場戲碼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環。

達剛控股以5.8億元收購眾德環保,曾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新能源領域一展宏圖。然而,這場看似「門當戶對」的聯姻背後卻疑雲重重。首先,收購價格顯著高於眾德環保當時的市場估值,引發外界對溢價收購的質疑。其次,眾德環保在並入後業績不增反降,始終未達預期,最終成為拖垮達剛控股的「罪魁禍首」。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眾德環保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李太傑夫婦竟決定以「低價回購」。2023年底,達剛控股釋出公告,宣布將以2.8億元的價格將眾德環保出售給由李太傑夫婦控制的關聯方。

眾德環保當初的收購花費高達5.8億,然而如今卻以「白菜價」出售,這其中的「貓膩」顯而易見。證監會對此事件表示關註,並向達剛控股發出了問詢函,質疑其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情況。盡管如此,這筆交易仍然順利完成。

2023年底,眾德環保完成了工商變更,李太傑夫婦再次上演了一場「空手套白狼」的資本操作。

年過古稀,圖什麽?

李太傑夫婦的「套現離場」在A股市場引發了不小的波動。有人批評他們「吃相難看」,認為他們為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公司及投資者的權益;也有人為其辯解,認為二人年事已高,選擇「落袋為安」並無不妥。那麽,這對年過古稀的創業伴侶,究竟為何要上演如此一出「資本大戲」?

是貪婪?是無奈?還是另有隱情?或許,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真相。然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李太傑夫婦的「結束」為A股市場敲響了警鐘。即便是那些已然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面對資本的誘惑,保持初心同樣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於那些追逐「造富神話」的投資者而言,更需要保持警惕,清醒地辨識那些披著「創業夢想」外衣的資本遊戲。

資本市場不會因你的淚水而有所觸動,而李太傑的故事,更像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在這個機遇與誘惑並存的時代,資本的力量被無限放大,創業的門檻不斷降低。許多人懷揣夢想湧入股市,渴望自己也能如那些「一夜暴富」的人一般。然而,資本市場一向冷酷無情,它不憐憫眼淚,只認可實力與規則。

對於那些只想著「快速獲利」的人而言,最終往往會淪為資本的「韭菜」,被徹底收割。而對那些真正希望在創業道路上走得更長遠的企業家來說,更應當堅守初心,踏實做好產品,專註於用心經營企業。唯有如此,方能贏得市場的尊重,獲得投資者的信任,最終實作企業與個人的共同成長。

李太傑夫婦的「套現離場」或許只是A股市場上微不足道的一幕,但卻反映了資本市場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逐利心態。

A股市場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而非玩弄資本遊戲的投機者。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市場,使更多人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