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從兩張桌子到4000余家「硬科技」企業

2024-05-27財經

10年前的5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工作,要求上海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如今,上海已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正在向「著力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這一目標邁進。閔行區亦已全面啟動「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著力打造科學、科技、科創「三科之城」。

在這一重要時刻,閔行區融媒體聯合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專題報道。來看「大零號灣」如何勇當新質生產力「弄潮兒」——

在閔行南部,走過夜晚的滄源路、劍川路,路旁目之所及的每棟大樓、每個園區,都可見成片亮著燈的窗戶,身旁匆匆而過的大多是年輕的身影,一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景象。

很難想象,就在十多年前,這裏路燈昏暗,路邊的舊廠房、老倉庫一片漆黑。如今,這裏已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C位」核心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一系列訊號告訴外界,「大零號灣」已成新質生產力的「弄潮兒」。


從兩張桌子到4000余家「硬科技」企業

「那時,我們在零號灣孵化器一個共享的大辦公室裏,三個人、兩張辦公桌,就算開始創業了。」回憶起創業初期,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建政感慨萬千。

十多年前,張建政從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及套用專業博士生畢業,進入一家日本知名工業機器人公司工作。在赴海外留學及公司總部進修期間,國外對高精尖關鍵技術的掌控令他燃起了突破的鬥誌,萌生了要自己做機器人的念頭。

2017年,張建政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學門口的「零號灣—孵化器」建立了上海颯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師弟董易博士、韋鯤博士也拋下高薪工作加入進來,在閔行開啟了創業之旅。


如今7年過去了,颯智智能創新性研發「手眼腳腦」協同的智能移動共融機器人,突破了傳統「圍欄式」機器人在空間、作業能力、作業範圍方面的限制,在多元復雜場景下具備自主決策、自主導航、自主作業的能力。颯智智能還進入強生、蒙牛、上海電氣、立訊精密、瑪氏等海內外頭部客戶的供應商體系,大規模助力使用者加速自動化升級和柔性制造落地。

在某精密制造企業大型工廠內,颯智智能總體配置30台移動操作復合機器人,可以對應管理1000台CNC加工中心器材,無人值守進行高精度上下料。多台機器人搭配颯智智能排程系統,極大減少了搬運次數,整體效率提升50%,不僅能夠匹配強節拍,而且能夠實作多流程、多工位的生產。

從產生想法,到產出成果,在「大零號灣」,像張建政和颯智這樣的故事正在不斷發生。如今,「大零號灣」已匯聚4000多家「硬科技」企業,其中60%—70%均為高校師生校友創辦的企業。2023年全年,「大零號灣」內共有72個高校成果轉化專案落地,甚磁科技、翌曦科技等60余家成果轉化企業完成融資超50億元。


創新策源是市政府交給「大零號灣」的使命,而其關鍵是破除高校「圍墻」,讓科技成果「轉」起來。上海南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倪悅婷介紹,近年來,閔行區在全面深化區校戰略合作方面動作頻頻,與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等6所高校,聚焦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創新、人才引育等領域,簽訂新一輪全面合作框架協定。值得註意的是,閔行還聚焦設立區校合作專項資金來支持高校開展基礎研究,打造基礎研究的高地,進而源源不斷輸送科技成果。「‘大零號灣’的‘零’,就包含著與高校0距離的含義。」倪悅婷說。

目前,閔行區已經與上海交大合作共建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與上海交大、臨港和商湯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市科委共同發起上海前瞻創新研究院,與上海交大、寧德時代合作共建未來能源研究院,未來技術研究院、元知機器人研究院等產業創新平台已相繼建立執行。此外,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核糖核酸重點實驗室、長三角國創中心「大零號灣」創新綜合體、黃震院士「可再生燃料」等重大功能平台專案相繼落地。

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的湧現,助力閔行成為全市唯一的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閔行還與上海交大和華東師大合資成立了平台公司,組基金、出財力、給政策,在「大零號灣」共建高質素孵化器,一期20余個「上海交大系」科創專案、10余個「華東師大系」科創專案正陸續入孵。同時,服務科學家創業的「天工之家」中心建成開放,與上海交大合作的大零號灣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投入營運,幫助學生把奇思妙想變成產品落地。

據統計,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大零號灣」累計估值億元以上企業112家,其中30家企業市場估值超10億元,上市企業10家、「獨角獸」及「潛在獨角獸」企業13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如今,已有寧德時代、歌爾股份、泰爾重工等超30多家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在「大零號灣」設立創新中心和研發平台,人工智能、機器人、合成生物、低空經濟等領域一大批代表新質生產力前沿方向的科創企業正在「大零號灣」加速成長和壯大。

本文刊載於5月23日【解放日報】

來源:今日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