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回流是趨勢嗎?除了富士康,還有哪些國際企業有類似的回流現象?

2024-07-26財經

除了富士康,確實還有多家國際企業正在或考慮將生產線從海外遷回中國。以下是一些具體遷回企業:

蘋果公司: 根據調研結果,蘋果公司已確定在中國建立新的研發中心,用於研制高端網絡攝影機等手機部件。此外,谷歌Pixel6系列智能電話在越南疫情暴發期間已將產能回遷中國,美國家具品牌LoveSac的生產也從越南轉至中國,美國鞋類生產商沃爾弗林集團已將部份Nike運動鞋的產能重新轉回中國 。

微軟和高通: 加快了在中國布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這可能涉及到將部份研發和生產活動遷回中國 。

聯合利華: 位於江蘇蘇州太倉的聯合利華以及路雪生產基地,成為當地「智能制造」的標桿,這可能吸引更多企業回歸中國 。因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智能化車間套用極高,用人少,效率高,已經不再像以往具有優勢。

智能化車間基本看不到工人

這些回流現象表明,盡管全球化帶來了國際產業轉移,但中國在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政策環境、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優勢,使得一些國際企業重新評估並調整其全球生產布局,選擇回歸中國市場。

產業回流: 中國的選擇與策略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正常對待產業的遷移與回流,這是常態。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制造業大國來說,某些產業和企業的外遷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影響極大,如產業鏈供應鏈割裂、或者貿易轉移效應等。因此,鼓勵產業回流並為其提供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 我們來看一下產業回流的必要性。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全面生效,東盟國家之間的產業關聯更加密切,企業脫離投資母國的意願與能力也會進一步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不采取措施鼓勵產業回流,就可能會失去在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甚至可能面臨貿易轉移的風險。

其次, 一些國家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布局中著重別有有用心,主張「去中國化」,企圖對中國制造業「抽血」。例如,日本政府鼓勵本國企業在華投資的企業從中國撤離,轉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這種趨勢如果得不到遏制,將會對中國的就業機會和行銷渠道造成嚴重影響。

如何鼓勵產業回流呢?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美國透過「回流計劃」組織釋出的報告指出,雖然 美國制造業回歸本土後生產成本依然比德國高15%,比中國高40%,但為了增加就業機會,美國近年來在積極促進產業回歸。 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的就業崗位中,透過回流新增的崗位占了62%。而 日本則透過自動化行程的推進和制造業成本的下降,使得松下、大金、夏普、日產等企業有了回歸本土的條件。
美國和日本都有強烈回歸本土意願,特別是可以推行人工智能代替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

機器人浪潮:釋放未來勞動力的新紀元

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自動化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曾經昂貴的機器人技術,如今正在變得更加親民,它背後的經濟邏輯和文化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機器人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史丹福大學的一項人工智能指數調查顯示,過去五年中,機器人手臂的價格已經下降了46.2%。這一顯著的價格降低,為全球範圍內的機器人密度激增提供了動力。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負擔得起機器人技術,從而推動生產效率的提升。

以美國為例,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自2016年以來,美國機器人密度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8%。現在每萬名員工操作的機器人數量為117台。這一數據不僅顯示了機器人技術的普及程度,也反映了企業對於提高自動化水平的迫切需求。

對於那些仍然對機器人投資持觀望態度的公司來說,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在興起——「租用機器人」。服務商如Formic提供的這種模式,允許企業以小時為單位租用機器人,用於自動化處理重復性的工作。這種靈活的使用方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初始投資門檻,也為勞動力的重新分配提供了可能。透過將重復性任務交給機器人,員工可以被解放出來,轉而從事更加復雜和創造性的工作。

機器人技術的普及,正在逐步改變我們對工作的認知。它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為員工提供了更多的成長空間和職業發展的可能性。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工作環境將會更加智能化,員工的角色也將從單純的操作者轉變為管理者和創新者。

在這個變革的浪潮中, 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利用新技術提高生產力,更要考慮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人的價值觀和職業尊嚴。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重新定義工作、技能和教育的內涵。

總之, 機器人技術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正在開啟一個釋放未來勞動力的新紀元。在這個新紀元中,我們不僅要擁抱技術帶來的便利,更要積極探索人與機器共存共榮的新模式

不可忽略的是,不僅僅是某一領域智能技術取得領先優勢,還要看 全球產業供應鏈優勢

中國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擁有多方面的優勢:

完整的工業體系: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與維護者 。

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中國正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提高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

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壓力,持續保持恢復增長態勢 。

創新能力: 中國正逐漸成長為知識產權創造大國,在創新產出如無形資產、知識的創造等方面表現突出 。

區域化合作: 中國在推動區域化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在東亞建設中國主導的區域價值鏈體系 。

數碼化轉型: 中國供應鏈的數碼化發展趨勢顯著,5G、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

綠色化轉型: 中國正積極響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

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強大的工業化基建,為全球設施互聯互通提供有力支持 。

多雙邊經貿規則: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堅持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努力推動雙邊和區域合作

供應鏈促進政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從戰略層面重視供應鏈建設,發揮自己優勢,提出全球供應鏈合作倡議,加快供應鏈金融創新 。

全球化中這些優勢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促進全球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和暢通提供了堅實基礎。

當然,對於有意願回流中國的企業,中國已經不能像改革開放初期,來者不拒,目前中國已經具備相當完善的產業供應鏈,所以需要「限」「引」並舉區別對待。我們可以采用回歸版模式,即「負面清單+鼓勵發展」模式,即對於與國內產業政策「不搭界」的專案適當設定門檻;對於因自身經營水平有限、技術含量低,並且存在誠信問題的外遷企業,即使有意願回歸,也應予以勸阻;

總之,鼓勵產業回流並為其提供幫助是中國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的必要選擇。我們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引導和管理好這一過程以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