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英媒述評: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充滿政治考量

2024-04-26財經
參考訊息網4月25日報道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4月23日報道,近來,「產能過剩」突然成為熱詞。先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時說「中國產能過剩」可能會傷害美國,隨後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時也提到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關切。對此,中方各部門多次回應,基本觀點是,從全球範圍來看這些產業並不存在產能過剩,而即便有一定過剩,也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
報道稱,面對美歐的指責,中國的回應聚焦於以下三點:
首先,否認存在過剩。背後的邏輯是,受到指責的產業在全球範圍並不過剩。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其次,即便有過剩,也是正常市場規律。中方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適度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的產能高一些,在其他產業的產能低一些,這是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只要加強合作,就能共同發展。
彭博社評論稱,耶倫這個「如今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正在拒絕經濟學中存在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較優勢……如果某個國家能夠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應該實施貿易關稅壁壘,相反,應該進口商品」。
中文互聯網一名自稱從事外貿的網友表示:「如果國內供大於求就是過剩,那按照這個邏輯,法國紅酒產能過剩,澳洲鐵礦產能過剩,德國汽車產能過剩……」
最後,中方表示,至於有人說中國新能源等產業優勢是靠補貼形成的,這不符合事實,產業補貼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美歐很多國家都有,有的國家補貼專案更多、面更廣、補貼額度更大。
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投資數千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遷,將重點支持電動汽車、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該法案甚至還引起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分析師李子謙表示,貿易緊張局勢不僅源於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源於中國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戰略」領域。
安邦智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在具體問題處理過程中,經濟問題最好不要政治化。
這是2023年9月26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拍攝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