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美元降息暗藏玄機,意在收割中國金融資產,外資或成股市最大贏家

2024-10-17財經

近日,當大洋彼岸釋出的非農就業數據意外超出市場預期時,部份聯儲官員對降息50個基點的決策表示了強烈反對,認為此舉並不明智。

針對此,有人提出了大選前經濟數據可能因維穩需求而被造假的觀點,但這一論斷顯然站不住腳:

首先,統計部門隸屬於美聯儲,而非直接受控於聯邦政府或白宮內閣,因此沒有動機為總統選舉篡改數據。數據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是經濟決策的基礎,任何造假行為都將對經濟決策造成阻礙,無異於自掘墳墓。

其次,基金利率的調整對美債和美股市場影響重大,操作風險極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總統選舉而改變經濟執行規則或違背原則底線的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者,美國經濟衰退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源在於全球化利益的分化與脫鉤。降息50個基點即能顯著改善非農就業和通脹數據,說明美國經濟並非如某些國內自媒體所言那般脆弱不堪,反而顯示出其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此次美元降息的真實目的究竟何在?從大國博弈,尤其是金融戰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大洋彼岸對中國發起的一輪精心策劃的攻擊。

01
若美元降息的動機並非阻止經濟衰退,而是收割海外資產,特別是中國的資產,那麽這將對中國產生三方面的影響:

第一,短期內可能迫使中國走上過度金融化的道路,一方面透過貨幣政策如印鈔救市來增加資產儲備的證券化程度;另一方面則可能利用其資本管制政策或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特點,壓制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交易活動,削弱大類資產的價值投資內容。

第二,中期可能迫使中國擴大定向量化寬松和國債融資等透支主權信用的政策面,從而加重居民、企業和行政部門的財稅負擔,疊加人口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基本面結構,全面惡化經濟發展前景。

第三,長期來看,這可能是大洋彼岸在新型全球化體系內執行針對中國的戰略行動的一部份,旨在遏制中國的全面發展。

此次美元降息不僅可能誘使中國以存量資源凈消耗和增量資源零增益的方式擴大形式資產收益規模,而且由於這些資產缺乏長期價值投資內容,其凈回報率很可能低於投入,同時還會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和實體經濟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

在此,有必要反駁「大洋彼岸將對華金融戰打成金融保衛戰」的觀點:

持這種觀點的人缺乏客觀看待事實的能力,僅憑片面現象就斷定真相。他們只看到美聯儲因經濟狀況不佳而大規模降息,卻忽略了大洋彼岸此前一輪加息使美元流動性回流,壯大了新興技術產業投資,並突破了投產瓶頸,現在正急需向海外擴張以占領市場份額。

美元降息的目的從不是單一且靜態的,而是多元且動態的。如果降息的目的始終只是阻遏中國經濟復蘇,那麽對我們來說反而更加簡單明了,因為對方會不遺余力地達成這一目標。但正是因為存在其他目的,我們才能將其轉化為籌碼,增加博弈勝算。

例如,作為世界上除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外消費需求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中國憑借豐富的資源稟賦,可以加速大洋彼岸高新技術產業的普及和經濟規模效應的形成,且成本極低。

此外,無論民粹敘事如何癲狂,都無法改變大洋彼岸與中國在金融實力上的巨大差距這一客觀事實。

以這次美元超預期降息為例,看似給了中國迅速做大金融資產的機會,實則是其收割的一招險棋。這裏的「險」並非指危險或險要,而是指陰險、險惡、別有用心。

大洋彼岸對這場金融戰的重要戰役早已做好了兩全其美的準備:

一是作為北向資金的海外機構主力,其資金流動性和優質股持有量均屬頂級,可以對全球任何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包括中國的A股和港股。據說在「9·26」最高層議事確定救市基調後,高盛、大摩、花旗等美資投行即入場建倉抄底,並於國慶假期前後完成對A股和港股的倉位調整,成功收割了國內股市「快牛」行情的收益。

二是大洋彼岸近期專門針對美資流入中國資本市場的情況出台了【愛國投資法案】,這既體現了其對海外美元流動性的強化管控能力和手段,也保障了其在大國金融博弈中的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充分兜底的作用,避免了打成金融保衛戰的窘境,還能為大國間博弈的整體形勢源源不斷地貢獻利好彼方的籌碼。

由此可見,在這場金融戰中,究竟是哪一方在進行資產保衛戰,已經一目了然。由於雙方金融實力差距懸殊,中國甚至連出台政策的效果都要視對方降息與否而定,更別提在核心大類資產價值投資方面的較量了。

02
那麽,大洋彼岸對華發動金融戰的真實動機和終極目標又是什麽呢?

我認為,其真實動機源於雙方在當今經貿全球化體系內的關系範式逐漸從互補型合作演變成同質化競爭。千禧年初,由於列根主義思想作為後冷戰時期全球化秩序的重要理論支撐,以及代表全球化合作利益的延續,大洋彼岸允許中國加入國際制造產業分工體系,形成了相對互補的經貿關系。然而,隨著白宮換人和全球地緣格局的變化,雙方逐漸形成了各自為營的利益鏈。

大洋彼岸延續冷戰思維,對中國的態度從金融危機後的「綏靖」,演變成川普時期的「鬥爭」,再到拜登時期的「競爭」,其真實動機就是不斷打壓競爭對手,使對方完全喪失獲勝籌碼。

至於其終極目標,可分為上、中、下三個結果導向:

最上乘的結果是不僅成功阻遏中國當前的發展勢頭,還利用中國的制度劣勢,使中國長期基本面陷入無法恢復正常執行的態勢,並將中國從其主導的全球化利益體系內完全剔除出去。

中等的結果是只能短暫遏制中國當前的發展趨勢,卻無法阻擋中國長期基本面持續向好的態勢,並且無法與中國在利益關系上做到完全脫鉤。

最糟糕的結果則是非但不能阻止中國快速崛起的架勢,反而淪為中國所主導的新型全球化利益體系內的弱勢方。

除了美元暫緩降息外,大洋彼岸還會采取哪些措施在金融戰局內遏制中國呢?

我認為,僅美聯儲暫緩降息這一招就已經讓中國吃不消了。中國好不容易拉升起來的資產價值瞬間失去了後續投資者的資金支持,因為美元流動性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而是稍有風吹草動就又回到了美股、美債等資本市場進行對沖交易。

其實,大洋彼岸並非沒有預料到金融戰的走勢會是如今這般模樣,只是此前在評估風險時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國對資本市場的扶持力度竟能如此之大。由於中國早前對資本市場的政策支持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導致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幾乎所有投資者都產生了誤判,沒有將這一行動可能帶來的變量納入風險評估範圍。

結果自然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用俗話說就是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並使大家意識到了資本市場對中國宏觀經濟後續執行及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然而,對於大洋彼岸而言,值得慶幸的是:美資投行在中國資本市場深耕已久,具有極強的行動力。在「9·26」最高層議事結束後,它們即湧入市場大規模建倉,並在短時間內完成倉位調整,甚至兵分兩路前往港股和納斯達克中概股進行做多再拋售的操作,賺得盆滿缽滿。

除了美元暫緩降息和資本機構執行力強外,大洋彼岸還能在金融戰局內對中國采取以下三個措施:

一是訴諸【愛國投資法案】,對流入中國資本市場進行大規模投資的美資投行機構征收懲罰性交易稅,這將大幅減少美元資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情況。

二是大力削減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使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順差增量大幅回落。由於大洋彼岸需要在國際期貨或現貨市場購買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這將持續消耗其存量的美元外匯,導致其主權貨幣不斷貶值。而為了遏制貨幣貶值勢頭,大洋彼岸可能會指控中國「匯率操縱」,從而阻止中國在國際期貨交易市場上購入美元實物資產。屆時,中國可能只能選擇購入美債來穩定主權貨幣的匯率。

三是盡管中國采取了與他人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定、構建上合組織或金磚國家等區域性多邊合作的貿易結算框架等措施,但仍然無法擺脫對美元全球金融體系的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專案的依賴。隨著經貿全球化體系的不斷更新叠代,中國對SWIFT、BIS、IMF等金融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反而越來越深。屆時,大洋彼岸可能會利用其主導權和地位對中國發動一系列金融制裁。

03
為什麽說本輪牛市最大的受益者是「9·26」後入局的外資機構?它們是如何進行收割的?

前文已經提到過一些相關內容。以美投行為首的外資機構憑借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資本市場深耕多年的優勢,積累了大量與優質股交易相關的資訊,擁有強大的情報收集和交易決策能力。這些構成了其資本長期增值或保值的競爭力,並構築了堅固的利益護城河。

而作為第一主力的「國家隊」,雖然理論上應該是本輪牛市的最大受益者,但由於此前在年內首次拯救股市時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結果要麽被套牢,要麽遭遇減持,幾乎全打了水漂。如今這波牛市雖然幫助它們「解套」,但想要在高位套現卻難上加難。況且由於市場信心不足,牛市行情難以持續,即使推出更大規模的強刺激救市舉措也難以滿足復利需求。

然而,外資機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在美元加息引發的資金潮汐效應和國內投資標的荒的背景下,外資機構並沒有大舉進入樓市或A股進行交易。直到「9·26」以來,它們才開始隨著北上資金大舉建倉,並在國慶假期後作為外資主力流出A股市場,實作了在高位套現走人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外資機構才是本輪牛市的最大受益者。它們透過假裝參與央行的互換便利操作來擡升早前購入的股票價格,並在合適時機及時出售乃至大規模拋售,從而實作了精準收割。

審視當前牛市趨勢,是否可視作表象上中國把握住了提升資產價值的契機,而實質上卻是海外力量誘導中國步入過度金融化歧途的戰略性錯誤?

對此,我的回答是:確實,完全可以這樣理解。

究其原因何在?

暫且不論海外是否存在蓄意引導中國陷入困境的行為,僅觀察本輪牛市的最終走向便可見一斑:初衷或許是想促使中產階層及企業家釋放儲蓄,卻未料到一群無所畏懼的年輕群體利用小額貸款和信用卡套現的資金湧入股市,這難道不是在加劇可能觸發次貸危機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嗎?

如果這樣的結果還不算失誤,那麽利用國債融資資金進行大規模救市刺激,又豈不是在埋下長期經濟萎靡的伏筆?

因此,無論是過度金融化還是資產泡沫化,這些後果都與最初的救市目標南轅北轍,且成效大打折扣。

此時,或許有人會問:為何定義為戰略性失誤,而非戰術性失誤?

原因在於,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使得政策驅動的救市行為,無論作用於哪個市場,其效果都會顯著減弱。

然而,明知成效有限,卻仍堅持采取此類措施,不僅違背了常識與邏輯,還會對市場信心造成致命打擊。

此舉的唯一解釋,便是觸動利益比觸動思想更為艱難,而其連鎖反應將波及整個經濟基本面,而非局限於某一市場之內。

因此,從全域戰略來看,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失誤。

而從戰術層面分析,提升資產價值這一策略本身並無過錯,甚至值得稱贊,但卻忽視了具體執行方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國債融資長期對整體主權信用的過度透支。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僅認識到此前美元的降息策略是一步旨在收割中國金融資產的險招,還深刻理解了美元暫緩降息同樣是一種收割手段,以及外資成為本輪牛市最大受益者等客觀事實。

總而言之,中國若欲壯大資本市場,必須依靠制度性變革,而非依賴行政部門釋出政策來推動市場變動的方式來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