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影片|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申城如何先行一步?

2024-06-08財經
眼下,第二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成為業界關註的焦點。
相比首屆碳博會,本屆碳博會更加聚焦「綠色供應鏈」,從能源到加工制造再到銷售物流,可以說現場的減碳技術已經基本覆蓋了經濟最前端到最末端的所有環節。主辦方介紹,希望透過發揮鏈主企業的引領作用,推動供應鏈整體綠色低碳轉型。
作為東道主,上海集聚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低碳鏈主企業,並率先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積極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那麽,申城如何在綠色轉型中先行一步?東方衛視【今晚】特別欄目「看懂上海」邀請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與上海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張艷,一起探討。
綠色供應鏈「抱團」鏈主亮出獨門「武器」
作為「雙碳」目標下國內規模最大的綠碳發展平台,本屆碳博會吸引了來自600余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圍繞「走向碳中和之路」這一主題,他們紛紛展示低碳領域的最新技術與綠碳發展計劃,亮出了自家的「秘密武器」。
比如,特斯拉首次展示了從電池到電驅等動力系統的內部構造。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技術、不斷最佳化電芯的結構設計、獨特的冷卻技術、高效精準的電池管理系統等,使得特斯拉電動車有效降低能耗。數據顯示,得益於動力系統的創新,一輛特斯拉全生命周期(平均17年)可實作碳減排51噸。
除了特斯拉為鏈主串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康明斯氫能產業鏈、動力之源「空天陸海能」等五大動力領域產業鏈也攜手亮相,現場展示綠色產業協同發展成果。
此外,「風儲氫網」技術系統正選,低碳管家數智平台亮相,還有能將地溝油轉化為車用級生物柴油的油水分離「神器」等,都讓人看到了更多低碳生活可能性。
吸睛的還有巴斯夫聯合下遊三家企業共同研發的新型紙杯,自主研發的水性塗層使得紙杯變得容易碎解,可直接送入造紙器材中回收利用,對於紙質資源的回收再生有著重要意義:高效使用森林資源,減少碳排放。
東方衛視記者金普慶觀察到,碳博會聚集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為碳中和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了一個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透過展示各場景下的落地產品創新實踐,為各行各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真實性高、可靠性高、操作容易的解決方案。」
在上海市能效中心副主任秦宏波看來,盡管距離上屆碳博會僅過去一年,但是參展企業無論內資還是外資,展出的最新技術或解決方案都「令人眼前一亮」,也反映出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值得註意的是,本屆碳博會還展現了,中國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在各方面與各環節都取得豐碩的成果。比如,能源企業實作了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過去碳排放「大戶」的傳統能源行業正變得越來越綠;除了做好自身能源轉型,不少參展的能源化工企業也開始為下遊產業鏈低碳轉型賦能。從中可以看出,供應鏈下遊協同發展、「抱團」綠色轉型已經成為新趨勢。另外,從事綠色咨詢等服務型的企業越來越多,還出現了碳足跡、碳核算、碳管理等細分領域。有了「綠色服務」參與其中,可以幫助供應鏈更好地實作整體綠色低碳轉型。
上海能源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院雙聘研究員、復旦大學教授張艷認為,中國要實作「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其中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就在於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等於從全生命周期來考慮‘綠色化’,從產品設計到原材料采購再到生產制造和物流運輸,各個環節都要求節能減碳,事半功倍,對於我們實作雙碳目標無疑具有重大意義。這也是本屆碳博會以「走向碳中和之路」為主題,聚焦「綠色供應鏈」的緣故。
聚焦「雙碳」目標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
6月7日,在本屆碳博會主旨論壇開幕式上,CN100綠色低碳供應鏈鏈主企業聯盟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推進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的又一大重磅舉措。
CN代表中國和碳中和,100表示100家鏈主企業,同時也代表完整供應鏈100%碳中和。該聯盟將充分發揮重點行業鏈主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共同打造行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標準和認證規則,建立重點行業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培育碳足跡認證、服務、評估等第三方機構,協同推進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
值得註意的是,上海正在積極布局、加緊行動,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1+8+15」政策體系。
其中,「1+1」是指兩份頂層設計檔,「8」對應的是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區域碳達峰實施方案,"15"則包括科技支撐、綠色金融、財政等各項保障方案。
與此同時,上海也在組織各領域加緊實施推進能源、工業、交通、城鄉建設、迴圈經濟、科技創新等碳達峰十大行動。
近期,上海還重點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截至2023年底,上海光伏裝機達289萬千瓦,風電達107萬千瓦。二是在探索節能與碳排放目標的協同管理,上海建立了重點單位用能和碳排放綜合管理制度,以及綠電、綠證交易激勵約束機制。
而為推動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上海今年3月率先出台了「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行動方案,提出強化全社會參與機制,在生產制造、物流運輸、資源迴圈利用、電力供應等供應鏈重點環節,加大綠色低碳轉型力度。
外界註意到,過去一年間,「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產品碳足跡」成為政府檔中的高頻詞。對此,秦宏波認為,這個細節反映出中國碳排放管理重心已經「從一個點轉向全生命周期,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
秦宏波進一步指出,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對於打造綠色供應鏈既必要又緊迫。因為,只有碳足跡管理能夠使企業全面掌握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情況,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動來降低整個供應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作為制造業「重鎮」,上海的規上企業達到萬家以上,供應鏈覆蓋面廣、涉及環節多,只有建設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才能實作供應鏈的綠色整體轉型。
在張艷看來,盡管上海出台的「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行動方案是全方位的,「非常立體」。不過也要認識到,目前我們在打造綠色供應鏈方面仍然存在技術水平、資金成本壓力、傳統能源依賴等障礙。事實上,在綠色低碳標準制度和基礎數據體系建設方面,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未來我們需要圍繞綠色供應鏈加強綠色金融、制造業技術水平革新和相關制度建設,力爭突破壁壘。。
開展國際合作當好「雙碳戰略」排頭兵
近年來,世界多地極端天氣頻發,敲響了氣候變遷警鐘。應對氣候變遷,遏制全球暖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顯示,已有超過150個國家作出碳中和承諾,覆蓋了全球86%的人口、91%的碳排放量。其中,絕大多數國家將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作為長期減排戰略重點。
在控制消費總量方面,則主要透過提升各行業能效、發展工業迴圈經濟模式等實作。比如,美國明確2035年率先實作電力行業凈零排放,日本計劃到205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全國電力供應占比提升至60%左右。
為構建綠色供應鏈,歐盟制訂了強制性法令,針對原材料采購、生產、運輸、分銷及回收等環節提出嚴格的環保要求。在【歐洲綠色協定】的頂層指導下,歐盟還致力於驅動各國企業共同構建更低碳、透明的供應鏈,將可持續監管延伸到了符合監管條件的第三國企業。
在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歐美國家和地區很多企業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在服務於自身碳排放履約、補齊碳排放權缺口的同時,也能有效盤活碳資產,實作經濟收益。
與上海締結友好城市的日本大阪府也攜城市相關低碳案例亮相本屆碳博會,其展示的場館節能化能源管理系統、氫氣供應鏈模式、二氧化碳回收裝置等套用將在明年大阪博覽會期間進行實踐驗證,引發現場觀眾的極大興趣。
秦宏波指出,盡管上海在低碳產業、迴圈經濟和生態城市等方面積累了很多優良經驗,但仍需要不斷向已開發國家汲取碳減排的做法經驗,而大阪與日本在制度保障、綠色金融支持和以市場化機制引導綠色供應鏈建設方面有可學習、借鑒之處。
與此同時,爭當國內「雙碳戰略」優等生的上海,也應積極發揮先行先試作用,積累經驗後再透過政策引導、平台分享機制,將打造綠色供應鏈的創新經驗向長三角區域和內陸城市推廣輻射,助力「雙碳」目標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