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一毛基」背後,誰在「玩火」?

2024-05-09財經

竹籃打水一場空。

兩年時間,1000萬元縮水至180萬元,私募管理人一度「失聯」,保本協定真偽難辨。這是劉女士(化名)買基金的慘痛經歷,亦是部份私募「玩火自焚」的一個縮影。

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2022年2月,多位投資者在某券商長沙營業部總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鼎盛如風一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下稱「鼎盛如風一號」),並與券商營業部簽訂了所謂的保本保收益的補充協定。然而,近日劉女士等人發現,該基金遲遲不能贖回,私募管理人和營業部經理雙雙「失聯」,報案後才得知基金凈值已跌至0.2元以下,基金並非渠道正規代銷產品,補充協定上蓋的章也真假難定。

劉女士的糟心經歷存在諸多疑問:投資者為何對產品凈值變化一無所知?保本保收益的「把戲」緣何屢禁不止?產品為何會成為「一毛基」?對這些問題的深究,或許能夠為更多管理人與投資者敲響警鐘。

黃粱一夢:

8%年化收益變成超八成虧損

對於劉女士而言,購買並持有私募基金的過程是略顯「荒誕」的。

「2022年某券商長沙營業部的總經理帶領其銷售團隊推薦鼎盛如風一號,銷售人員李某說鼎盛如風一號合規運作,而且還會簽訂兜底協定,非常安全。」劉女士回憶稱。

據劉女士提供的資料,雙方於2022年2月和2023年2月簽訂補充協定,約定當產品運作周期結束,產品凈值若低於1元時,營業部將在7個交易日內補足差額,即客戶本金1000萬元以及年化8%的收益。

當初承諾的「穩穩的幸福」,在今年徹底被打碎。

劉女士透露,去年以來市場震蕩加劇,基金表現也一落千丈,因此她決定贖回該產品,但李某卻一直沒有幫自己贖回成功。今年2月下旬,李某稱自己察覺到問題,便到該基金的管理人深圳鼎盛聚富私募的辦公地點詢問,結果發現該私募已經人去樓空,自己所在營業部總經理和私募創始人曾某均無法取得聯系。

「人都‘跑路’了,我們第一時間選擇報警。」劉女士表示,自己與該產品的其他投資者聯系警方和托管方才得知,鼎盛如風一號持倉集中且使用了杠桿。截至3月12日,鼎盛如風一號凈值已經跌至0.1851元。另外,代銷券商回應稱,此產品並非公司正式代銷的私募基金,銷售和承諾保本均為員工個人行為。

記者撥打涉事代銷券商的電話核實相關情況,工作人員表示鼎盛如風一號並未在公司上架銷售。李某則向投資者稱,這一產品是在公司銷售的,但並非「明面上的銷售」。

劉女士感慨道:「現在這只基金已經清盤,最終虧損額尚未確定,虧損振幅應該在80%左右。而且由於代銷券商稱產品並非其正式代銷,且補充協定簽訂是員工行為,我們投資者目前非常迷茫,維權很艱難,感覺像一場‘騙局’。」

基金之惑:

標準化產品怎成「騙局」?

私募基金是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備案的標準化產品,且代銷機構也承擔一定責任,為何部份基金還會上演如此荒唐的一幕?

首先,私募資訊披露「貓膩多」。據劉女士透露,申購私募基金後,代銷方和私募管理人均未向其提供檢視凈值的渠道和方式,而且自己也從未收到過產品運作報告,因此直到今年才發現產品出了問題。

記者采訪獲悉,私募通常每周、每雙周或每月向持有人披露產品凈值。客戶可以透過私募的公眾號、官網、App獲取產品資訊,另外,托管方會設立一個面向投資者的查詢平台,私募管理人替客戶註冊賬號密碼後,投資者即可登入查詢產品凈值和持有份額情況。

滬上一位私募人士直言:「如果私募刻意隱瞞,投資者確實存在看不到凈值的可能性,比如部份管理人不去幫客戶開通托管平台賬戶或中基協的查詢賬戶,也不進行資訊披露,便能‘瞞天過海’。」

該人士還稱,私募在資訊披露方面的「貓膩」還有很多,比如私募產品臨時開放贖回須進行披露,部份管理人為了減少贖回,會在晚上10點後選擇不起眼的渠道釋出相關公告,等到投資者看到時贖回期已經結束。

其次,私募代銷亂象頻出。一位渠道人士坦言,部份私募為了擴張規模,會繞過代銷機構的盡調和監測,冒險與代銷機構的員工私下合作,以保本保收益為誘餌,吸引投資者購買。這種違規行為不僅暴露出從業人員的合規意識薄弱,更折射出部份私募為求規模不擇手段。

最後,激進操作屢見不鮮。從投資者提供的鼎盛如風一號持倉來看,該私募持股集中度較高,組合中僅持有5只股票,而且還疊加了一定杠桿。多位業內人士稱,部份中小私募為了博取高收益,采用「高集中度高杠桿」的激進操作,近兩年來極大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火中取栗:

私募打擦邊球終遭反噬

私募「玩火」終會自焚。

近日,中基協釋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下稱【運作指引】),從募集、投資、運作等各個環節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提出了要求,引導行業在規範中發展。

行業「劣幣」出清的速度持續加快。中基協公示資訊顯示,截至5月7日,今年以來中基協已經對超過50家私募管理人的違規行為進行紀律處分,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共計646家私募管理人登出登記。

「部份私募管理人合規意識相對淡薄,尤其是近年來行業競爭明顯加劇,部份中小私募為了擴張規模便打起了擦邊球,押註式投資、通道業務泛濫、資訊披露‘耍小聰明’、‘櫥窗基金’打榜攬客等問題頻現。」一位信托FOF人士坦言,近年來伴隨著行業監管的精確性不斷提升,此類私募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暴露出合規風險的機構會逐漸失去生存資格。

事實上,去年以來,私募行業洗牌明顯加劇。比如,「網紅」私募建泓時代因違規行為被出具警示函,現如今公司已經公告解散。嘉越投資基金經理吳悅風、天谷資產董事長陳同輝等私募大V也因業績快速下滑備受詬病。

重陽投資總裁湯進喜認為,未來私募基金行業需培養良好的合規和風控文化。「管理人不僅要在合格投資者認定、組合管理、投後管理等方面堅守合規底線,還要在投資層面敬畏市場和周期,為投資者創造穩健收益,方能活下去、活得好。」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