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超40億元國內首例核藥License-out背後:中東基金狂掃中國Biotech

2024-07-19財經

國內核藥領域首現License-out背後,中東基金正在狂掃中國Biotech。

撰文| Qsher

這次潑天的富貴終於輪到中國Biotech核藥領域了。

就在今日, 國內首個核藥領域License-out合作誕生。 成立僅3年的中國biotech輻聯科技,以交易總額5.715億美元(超40億元),授予SK Biopharmaceuticals(SK公司)對於FL-091放射性藥物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臨床研究、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針對靶向神經降壓素受體1型(NTSR1)陽性的癌癥。

值得註意的是,輻聯科技不僅拿下了國內核藥領域License-out首單,還屢次被資本青睞,成立不到半年便斬獲兩輪投資, 同時也摘得2024年中東基金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

在國內核藥領域迎來這一歷史性一刻之際,「中東基金正在狂掃中國Biotech」這一現象也值得關註。

中國Biotech首起核藥License-out

相比中國同輻、東誠藥業等國內老牌核藥企業,輻聯科技則稍顯年輕,成立於2021年8月,至今尚不足三歲。

不過,輻聯科技不僅拿下了國內核藥領域License-out首單,還屢次被資本青睞,曾不到半年便斬獲兩輪投資,同時也摘得今年中東基金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它憑什麽?

一個良好的開局,相當於成功了一半。值得註意的是, 其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孫沛淇是一位連續創始人。

一些投資機構更願意選擇押註有成功經驗的連續創業者。畢竟,創業圈常流行一句話:戰場上永遠是老兵更懂的如何活的更久,何況創業這個殘酷的圈子。

官網顯示,孫沛淇曾作為聯合創始人和行政總裁聯合創立了以電腦驅動新藥研發的公司——矽康醫藥,並於2021年被Roivant Sciences以20億美元收購。更早之前,還曾在多家醫療保健公司和風投公司擔任行政總裁或管理合夥人。更關鍵的是,他於2021年創立了全球生命科學風險投資公司革錠創投(Gordian Ventures),孵化了選擇啃核藥領域「硬骨頭」的輻聯科技。

在彼時行業普遍認為資本寒冬之際,輻聯科技受青睞程度可見一斑。 自誕生以來,輻聯科技接連受到紅杉中國、中東基金青睞,累積融資超過1.1億美元。 尤其是在今年年初再次獲得融資,裏面甚至出現了中東基金——沙特阿美風險投資旗下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身影,這是中東基金2024年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

如此備受投資機構追捧背後,自然也離不開輻聯科技核心能力的構建。

相比國內其余核藥公司,輻聯科技獨特優勢在於, 成立初始便構建了國際化布局和下註出海能力,透過在全球的研發、臨床研究和供應鏈建設,全球化的布局, 使得輻聯醫藥能夠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優勢加速核藥開發,例如比利時在核素生產和供應方面的優勢,德國在核藥臨床研究方面的政策優勢,以及中國在納米抗體和多肽研發方面的優勢等。

這或也是它拿下核藥出海首單的原因所在。

而從技術層面來看,決定核藥發展未來發展的一大關鍵制約因素,往往被認為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和供應。彼時,由於當前生產技術局限性,現有放射性核素的市場供應無法成規模,尤其是依賴於核分裂反應堆生產的新一代的放射性同位素,甚至無法滿足基本臨床試驗需求。

看到這一痛點後, 輻聯科技選擇套用前沿的加速器技術來代替核分裂反應堆, 這是目前放射性同位素生產領域壁壘最高的技術之一,加速器技術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研發、臨床和商業化需求。

當然也不可忽略,近兩年核藥「熱潮」奔湧,也拉伸了整個產業的關註度。GlobalData數據顯示,5年時間,核藥風險投資交易增長了550%。而就在年初短短一個月內,包括輻聯醫藥在內的核藥Biotech發生了3起融資,都有明星風投押註,還有的Biotech更是6個月內連宣兩輪大額融資。

管理層的創業孵化經驗加持、全球化的戰略布局、攻克放射性同位素生產領域壁壘最高技術之一、資本的青睞……天時地利人和,讓成立還不到三年的輻聯科技走得還算順利。

回到該事件的另一主角,被授權方SK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南韓的生物醫藥公司,專註於中樞神經系統(CNS)和抗腫瘤療法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2017年,該公司為了向腫瘤學領域拓展,特別成立了研究中心。將輻聯FL-091放射性藥物收入囊中後,SK公司打算將其開發成一款創新型抗腫瘤藥物。與此同時,它還對輻聯科技其他預選的RDC專案擁有優先談判權。將FL-091並入自身管線,是2023年SK公司宣布進軍放射性藥物領域戰略路線以來,落下的重要一子。

中東基金在國內「玩」瘋了

資本,往往最能敏銳反映風向變化。近幾年,雖然美元基金在中國市場有所「退潮」,但中東基金卻異常活躍。

據公開資訊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近10家中東基金投資了中國Biotech,如沙特阿美風險投資、阿布扎比投資局(ADIA)、Investcorp、穆巴達拉投資公司、Sphera Global Healthcare Fund、卡塔爾投資局、Chimera Investment、科威特投資局投資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不一,有些是長達70年的老牌基金,有些是近十余年方才成立,時間跨度較大。

中東豪門密集下註,積極「掃貨」背後特點各異。梳理來看, 不少被中東基金投過的藥企浮出水面,除了輻聯科技,還有通化東寶、海森生物、翼思生物、艾博生物、藥明合聯、京新藥業和方盛制藥等多家藥企,中東基金成為它們背後的「隱秘投資人」。

以投資輻聯科技的中東基金為例,領投方是沙特阿美風險投資旗下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該基金還在2023年底操刀領投聚禾生物B輪超億元人民幣融資。一大共性是,兩筆投資均聚焦中國腫瘤生物醫藥領域。

科威特投資局是投資中國Biotech歷史最為悠久的機構之一,成立於1953年,至今已超70年。翻開其投資布局中,可見京新藥業和方盛制藥兩家國內藥企身影。

而位列全球第四,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第一的阿布扎比投資局,與中國更緊密的結緣是在2021年,彼時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並建立一支本地化團隊。隨後投資了國產重組人胰島素的龍頭企業通化東寶企業,並一舉躋身該公司前十大股東。

除了這幾家老牌企業,更多在中東下註的中東基金於2000年後成立,如成立於2002年的穆巴達拉投資、成立於2005年的卡塔爾投資局等,成立於2007年的奇美拉投資公司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穆巴達拉投資兩次大手筆投資中國醫藥企業,均創造融資紀錄。 2021年11月,作為投資者之一,穆巴達拉投資了專註於中樞神經系統(CNS)領域的翼思生物,彼時,1.8億美元的A輪融資額重新整理了當年中國生物醫藥領域A輪融資的最高記錄;2023年又與康橋資本共同領投了海森生物,憑借3.15億美元融資額,也一舉成為當年國內醫療健康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

另外,卡塔爾投資局曾聯合RTW Investments,領投了創新藥企原啟生物完成4500萬美元的B1輪融資;同時還是藥明合聯七大基石投資者之一;奇美拉投資公司則參投了mRNA企業艾博生物。

回過頭來看,中東基金如此在華密集大規模投資, 與當地政策不無相關。

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巴林已組成了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GCC),制定了多項政策鼓勵生物醫藥技術轉移、投資以及本地化制造。以沙特政府為例,提出了「沙特2030願景」計劃等,其內容之一便是希望將國民平均壽命從74歲提高到80歲,因此引入新興前沿醫療資源是其重要戰略。

中東基金接連掃貨中國Biotech,起碼傳遞出了一種積極的訊號: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的投資環境正在不斷改善和最佳化。

一審| 黃佳

二審| 李芳晨

三審| 李靜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