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山東科技成果邁步「生產線」 「落地生金」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2024-07-22財經
中新網濟南7月22日電(孫婷婷 周藝偉)「我們公司研發的聚苯硫醚離心母液溶劑回收工藝包,一年能為企業節省成本3000余萬元(人民幣,下同)。」22日,在位於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智永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素娟介紹說,研究院為180多家企業提供工藝、安全、環保技術服務。
上述研究院先後開發了甲基異丙基甲酮、一氯丙酮合成新工藝技術及廢水中高沸點溶劑的回收工藝包,並全部實作了科技成果轉化,生產裝置穩定執行,解決了產業鏈上的系統難題。
在山東,像溶劑回收工藝包一樣的科技成果,正加速從「實驗室」邁向「生產線」 ,「落地生金」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液流電池膜是液流電池儲能裝備的核心部件,被稱為液流電池的「心臟」。位於淄博市桓台縣的東嶽集團自主研發大寬幅質子膜加工塗布工藝技術,並投產了電解制氫膜和液流電池膜專案。該專案建成後,將實作電解制氫膜和液流電池膜大體量產業化生產。
位於泰安市新泰市的山東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制品研發、生產、方案服務為核心業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趙潔攝
「我們選育出氨糖高產菌株,將玉米變成氨糖,生產過程綠色化,成本降低一半以上。」位於泰安市新泰市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建成發酵法氨糖生產線。該公司董事長盧健行介紹,公司圍繞食品生物制造難題聯合高校開展系統研究,實作了相關工業生產菌種的國產化。
科技成果轉化同樣在農業領域「開花結果」。「透過裝袋紮口一體機、發酵半熟料打孔接種工藝,蘑菇種植可節省用工50%、節省菌種60%。」聊城市東昌府區蘑菇種植大戶許萬昌向記者講述了采用新技術帶來的變化。許萬昌致力於平菇高產高效栽培、新栽培材料的利用等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以「新農技」實作蘑菇高產。
使用育秧棉培植出來的水稻秧苗。董玉芳攝
在位於淄博市沂源縣的淄博華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廳內,一托盤嫩綠的水稻秧苗長勢喜人,其根系深深紮入育秧棉裏。「相比傳統土質育秧,使用育秧棉每畝地可節約60元成本。」該公司產品生產事業部總經理徐營介紹,這款水稻育秧棉重量僅75克,價格約1元。「育秧棉生產過程對環境汙染小,且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可直接在土壤中降解,是無環境汙染的綠色健康纖維產品。」
「播種時,育秧棉長時間保濕,能保護水稻根系,縮短返青時間。」公司副總裁嶽耀輝說,在使用過程中,農民只需將種子播撒在育秧棉上,無需額外的土壤和復雜的田間管理。「這一創新不僅大幅降低了育秧的勞動強度,還提高了秧苗的質素和成活率。」
從實驗室走出的農業微生態制劑,能減少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還能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質素。泰安市寧陽縣將農業微生態制劑技術推廣到設施大棚、農業種植中,實作了從土壤修復、微生物防控、植物營養到面源汙染治理「四位一體」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生物制劑同樣是臨沂市蘭山區李官鎮玫瑰湖農業產業園內的研發重點之一。產業園工作人員楊凡表示,該產業園目前已研發成功免疫誘導制劑、降酸提糖美果制劑、授粉精華素3款生物制劑,均為微生物發酵的天然產物,屬於綠色環保產品,可大幅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記者了解到,山東自2016年起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政策,同時配套給予貸款企業實付利息40%、最高5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今年,該省安排省級風險補償資金1184.71萬元和貼息資金7829.3萬元,支持力度創歷史新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