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華為拗不過長安

2024-05-13財經

2023年11月27日,重慶長安汽車(SZ:000625)釋出【投資合作備忘錄】稱:華為擬組建一家新公司,主營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長安汽車擬投資該目標公司(持股不超過40%)並開展戰略合作。最終交易檔將於2024年5月25日前簽訂。

2024年初,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公開場合對華為智選模式問出三個「是否」——是否符合產業規律?是否符合產業政策要求?是否保障使用者根本利益?

看來長安汽車不打算選擇余承東最愛的「華為智選」模式。

2023年,長安汽車營收1513億,同比增長24.8%;扣非凈利潤37.8億,同比增長16.2%。

2024年Q1,長安汽車營收370億,同比增長7.1%;扣非凈利潤僅1.1億,同比下降91.8%。

長安汽車形勢有喜有憂,雖有幾分不情願,依然積極推進與華為的合作。

曾經,「三分天下有其一」

長安汽車從微型汽車及發動機的生產、銷售起家。1995年銷量達6.6萬輛(均價3.6萬元),市占率全國第一。

2002年,長安汽車銷量達27萬輛(涵蓋微型廂式貨車、奧拓、羚羊等車型)。居上汽、一汽、東風之後,排名第四。其中,微型廂式貨車銷量達15.2萬輛,均價3.9萬元;奧拓轎車銷量4.88萬輛,均價3.8萬元。盡管檔次不高,但凈利潤率不算低,單車凈利潤約3000元。

2003年,長安汽車銷量達41萬輛,仍居全國第四,其中:

長安鈴木(持股51%)主要產品包括SC7130系列羚羊轎車、SC7080系列奧拓轎車。2003年營收、凈利分別為45.9億、3.8億;

長安福特(持股50%)主要產品包括嘉年華、蒙迪歐系列轎車,2003年營收5.2億;

南京長安(持股63.33%)、河北長安(持股89.8%)的主要產品都是微型貨車/額車(包括SC1013、SC1010、SC6330、SC1011、SC1016等系列),銷售收入合計約15億。

2003年,南京長安、河北長安銷量合計占中國微型客車/貨車市場的三分之一

2004年,長安汽車登陸A股,募集資金約11億。

早已不是同一家公司

長安汽車利潤有兩個來源:一是自主品牌車的生產銷售(實體營運);二是按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投資管控)。

被投公司分兩類:一是合營企業(持股比例大於等於50%),包括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標致已於2000年4月出清);二是聯營企業(持股比例小於50%)。

從長安鈴木、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股權投資損益(權益法)對長安汽車業績的影響舉足輕重,特別是長安福特(長安汽車持有50%股權)。

  • 長安鈴木

  • 長安鈴木是長安汽車投資的第一家合資公司,持股比例為50%,主產奧拓微型轎車。

    1996年,長安鈴木按權益法產生的投資收益為負2126萬元。

    2009年,長安鈴木營收達93億,但僅貢獻投資收益4016萬元;

    2011年,長安鈴木貢獻投資收益沖高到9450萬元後回落,2012年回落至5000萬元以下,2013年僅為91.8萬元;#奧拓賣不動了#

  • 長安福特

  • 2001年,長安汽車投資長安福特,持股26%;

    2003年,長安汽車從長安集團收購長安福特24%股權,持股比例達到50%。

    2009年,長安福特營收達370億、凈利潤16.9億,貢獻投資收益8.35億;

    2014年,長安福特營收達1064億、凈利潤144億,為長安汽車帶來71.5億投資收益, 相當於扣非凈利潤的98.2%。

    2016年,長安福特凈利潤達182億,為長安汽車帶來90.3億投資收益, 相當於扣非凈利潤的95.6%!

    2017年,長安福特貢獻的投資收益超過長安汽車扣非凈利潤!

    2018年,長安福特營收暴跌,凈虧損8億,給長安汽車帶來4.16億投資虧損;

    2023年,長安福特銷量為23.6萬輛,按權益法確認投資損益為負7.12億。年末股權投資賬面余額歸零。

    不過,長安與福特的合作並未終結,雙方新設「長安福特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首款戰略產品CX810正在有序推進。

  • 長安馬自達

  • 2012年,長安馬自達分立新設;2013年貢獻投資收益約5000萬元;

    2014年,按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5.1億;2015年增至8.3億;

    2018年,長安馬自達貢獻投資收益12.6億,緩解了長安福特業績暴跌產生的沖擊,上市公司扣非凈利潤為負32億;

    2019年,長安馬自達貢獻投資收益9.3億,怎奈長安福特負19.3億、長安標致負11.1億……最終,上市公司長安汽車扣非凈虧損達48億;

    截至2023年末,長安馬自達股權投資賬面余額為8.8億;

    當年,旗下一個合資企業(長安福特)貢獻投資收益就占凈利潤的九成。今天的長安汽車已不是同一家企業。

    自主品牌的崛起

    1)銷量觸底反彈

    2016年,長安汽車銷量沖高到306萬輛後,開始走下坡路;2017年下降6.2%至287萬輛;2018年大跌27.8%至214萬輛;2019年跌至谷底,銷量176萬輛。

    2020年,長安汽車銷量開始緩慢回升;2022年銷量235萬輛。

    2023年,長安汽車銷量255萬輛,同比增長8.8%,約為2016年峰值的83.3%。

    2024年Q1,長安汽車銷量69.2萬輛,同比增長13.9%。

    銷量達峰後斷崖式下跌,根源在合資品牌;近年的觸底反彈,原因是自主品牌的崛起。

    2)自主品牌崛起

    長安汽車旗下有長安啟源、長安重力、長安凱程、深藍、阿維塔五大自主品牌。

    2021年Q3,自主品牌銷量為38.5萬輛,占總銷量的72%;其中新能源車3.4萬輛,占自主品牌銷量的8.9%;

    2022年Q3,自主品牌銷量42.3萬輛,占總銷量的76%;其中新能源車7.1萬輛,占自主品牌銷量的16.9%;

    2023年Q3,自主品牌銷量52.9萬輛,占總銷量的81%;其中新能源車13.1萬輛,占自主品牌銷量的24.7%;

    2023年全年,自主品牌總銷量達210萬輛,總銷量的82.2%:其中新能源車銷量47.4萬輛,占自主品牌銷量的22.6%。

    2024年Q1,自主品牌銷量58.9萬輛,占總銷量的85%;其中新能源車12.9萬輛,占自主品牌銷量的21.9%。

    新能源轉型初見成效,但落後於大盤——2024年4月,中國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已達40%;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更是達到53.6%。

    與華為的合作

    長安汽車顯然打算雙管齊下:一邊努力做好自己的啟源、深藍;一邊積極推進外部合作。例如,與華為、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

    1)阿維塔難言成功

    2017年,長安與蔚來達成戰略合作,2018年長安蔚來正式成立合資公司。

    隨後幾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2021年合資公司更名為阿維塔科技。引入寧德時代,簽約華為,確立了「CHN」模式(長安、華為、寧德)。

    2023年,阿維塔銷量不到3萬輛,距10萬輛的銷量目標相差甚遠。全年營收56.4億、凈虧損36.9億(2022年凈虧損20.2億)。按權益法,長安汽車確認投資虧損15.8億。

    2023年,長安汽車售出47.4萬輛新能源車,阿維塔占比不到6%。

    銷量不理想,虧損未收窄,阿維塔難言成功。但在2023年,長安汽車向阿維塔追加投資12.3億。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斥資13.3億增持深藍汽車,股比達到51%。2023年2月1日至年末,深藍汽車營收達258.8億,約為阿維塔的4.6倍。

    長安汽車一面保持與華為合作的誠意與耐心,一面全力培養自己的品牌,特別是深藍。

    2)相互遷就

    2024年1月16日,華為斥資10億註冊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望智能」)。

    華為擬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包括核心技術、人員)註入新公司,同時承諾「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範圍相競爭的業務」。

    智能汽車不是華為的「主航道業務」且「閉環」無望,剝離意味著不再為其燒錢。新公司必須自負盈虧、自己找米下鍋。

    2024年4月24日,華為汽車BU獨立後首次亮相,釋出名為「華為乾崑」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新公司最重要的股東也是戰略合作夥伴是長安汽車。根據雙方在2023年11月25日簽署的【合作備忘錄】,長安汽車及其關聯方股權上限為40%。

    長安汽車2016年達到的高度,十倍於江淮、小康的歷史最高紀錄,連比亞迪都要到2024年才有可能打破。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長安汽車是根正苗紅的央企,華為選擇長安汽車為主要合作夥伴,搭建合資公司非常理性。

    2024年5月6日,長安汽車釋出公告稱:「雙方正就關鍵條款進行進一步協商」,預計不晚於8月31日簽訂最終交易檔(較原計劃推遲三個月)。

    眾所周知,華為智能汽車BU與車企有上、中、下三種合作模式:上策是智選車模式,賽力斯、江淮、奇瑞等與華為深度合作;中策是HI模式,唯有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采用;下策是零部件供應商模式。

    但是,長安汽車只接受中策,即HI模式,華為必須遷就。因為,成立引望智能是華為汽車業務的勝負手,但卻不是長安的。

    據余承東透露,賽力斯、江淮、北汽、奇瑞均收到參股邀請,東風、一汽也是潛在投資者。但上述車企至今沒有明確投資意向。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