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記憶中臨沂鄉下「送祝麥」的風俗

2024-01-24三農

送祝麥,現在叫「送月米」、「剪頭」、「喝糖茶」、「喝滿月酒」。

所謂送祝麥,就是誰家媳婦生了孩子,孩子姥娘家都要去祝賀,並帶著麥制品面粉、掛面,紅糖、雞蛋等營養品作為賀禮去祝賀。送,是「送去」;祝,是「祝賀」;麥,是「小麥制品」。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臨沂費縣鄉下,小麥制品是最有營養、最高檔的食品,能吃上用小麥面粉做成的面條、油餅、水餃、饅頭,那是非常奢望的。

喜盒櫃簡稱盒子

新媳婦從「有喜了」(懷孕了)到「擱下了」(出生了)又稱「月子了」,尤其是「頭生孩」(第一胎),「送祝麥」是一項非常喜慶的事。

下面主要回憶一下費縣農村從「報喜」到「送祝麥」這其間的風土人情。

懸掛吉祥象征物品

小孩出生後的第三天,老婆婆把事先準備好的「紅子」(一塊紅布)、紅筳子(紅高粱稭的頂端)、一雙筷子,男孩再加用紅秫稭筵自制的弓箭,女孩再加蒜頭,一並用紅絨線拴好、系牢、掛在門東旁右上方。

示意圖

左鄰右舍有去道喜的,擡頭看見掛在門旁的吉祥物,便知道這家子生的小孩是「小放牛的」(男),還是「插花描雲的」(女)。

小放牛的

銀山梅花

報喜

竹提籃

小孩出生後的第三天或第二天(選雙日),老婆婆打發「小叔子」去報喜。

報喜,簡言之,就是向她娘家報告生了孩子的喜訊。

報喜的時候,禮品一般是4 ~6斤點心(糕點)或「一刀禮」,再加上具有象征意義的表示男女的物品,小男孩「一般是一書本和一支筆」,小女孩「一般是一束花」,用提籃挎著去報喜。

報喜的時候,先不說他嫂子生了男孩或女孩,當嫂子的娘(一般稱呼嬸子或大娘)接過籃子看見提籃裏的書本或花朵,便知道她閨女生的小孩是男,還是女了。

送祝麥日期的確定

給小男孩送祝麥,一般是十二天,「十二」與「拾兒」諧音;給小女孩送祝麥,一般是九天,「九」與「久」諧音,意為二生孩不再是女孩了。

送祝麥那天

把事先準備好的面粉、掛面,小米、紅糖、雞蛋等禮品放在箢子裏,然後用紅包袱皮蓋上,上面放上給「小月窩孩」做衣服的花布。

去送「祝麥的」的人員多是女性,小孩姥娘、小孩舅,及其他女親戚。去的時候,女性頭發上都要插上根紅線,明白人一看是來送「祝麥的」。到了「喜主家」以後,先是一番客氣話,接著端茶(紅糖水)遞水。因此,「喝糖茶」以及下文提到的「剪頭」成為「送祝麥」的代名詞。

剪頭(頭發)

剪頭,一般安排在酒席散了以後,也有安排在開席喝酒之前的。

剪頭,小孩舅手拿剪子在小孩頭上比劃幾下,謂之剪頭。

把剪下來的幾根短發用紅紙包好,放在升(一種容器)裏,謂之小孩長大後「頭等高升」。

或者選一個高個婦女把頭發掖在門楣上,意為「高高在上,興旺發達」的意思。

最後再說說送「祝麥」「退箢子」(往箢子裏退東西)。在退回的食品中「糖夾子」和紅雞蛋是必不可少的。

後來,時興退「紅包」,裏面裝有糖塊、香煙、曲奇等,意為香甜之意。

再後來,時興退「大禮包」,更上檔次了。

開席上菜

現如今,「送祝麥」沒有一點文化味了,屆時上禮錢、下飯店,吃好喝足,臨走再拿著一袋米或一袋面,就萬事大吉了。

文‖ 元臣

圖‖慶永

2024.1.23 臨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