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麥子熟了:難忘六七十年代的麥收場景和「三夏」生產

2024-06-04三農

在農業生產管理中,夏收、夏種、夏管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勞累的季節。漢代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說:「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五六十年代繁忙的夏收場面

夏收

夏收是指夏季收獲農作物,即收割麥子。20世紀50—70年代,在生產隊管理時期,麥子成熟後天不亮就組織社員下地搶收麥子。隊長一聲令下,社員們興高采烈,手持鐮刀,腰掛毛巾,踏著銀色的月光,奔向大片麥田,天亮後割麥子幾十畝。

麥收季節農民最怕暴風驟雨,一場瓢潑大雨過後,麥稈倒伏,麥粒發芽,顆粒無收,全年勞動化為烏有。村民有「麥熟一晌、虎口奪糧」的諺語,就是形容小麥收割容不得半刻耽誤,必須與時間賽跑,與老天賽跑。

鐮刀割麥子

那個年代的麥收,很累、很臟、很苦。最早社員雙手拔小麥,舍不得用鐮刀割,因為拔出的小麥根,還要單獨用鍘刀鍘下來,曬幹後當柴禾燒。拔小麥時腰一直弓著,雙手攬過一大綹麥子,用勁一拔把麥棵提起來,在右腳上連續摔打幾下子,把土甩幹凈扔在身後,直到拔下的麥子有一捆子那麽多,隨手用麥稭稈把麥子捆綁起來,豎立在麥地裏,方便太陽曬。如果想把麥捆捆大些,就先捏一小綹麥稈兩手繞個結,順手把割下的麥子攔腰紮結實,扔在身後排成一行。拔麥子傷手很嚴重,頭兩天兩只手就會磨起大血泡,等挨過幾天血泡便成了老繭,一場麥收下來,兩手磨出十幾個老繭很正常。

肩膀擔麥子

為加快收割進度,後來生產隊要求用鐮刀割,夏種時再用撅頭和鋤滅麥茬。割麥子是彎下腰桿,擺開姿勢,兩手配合協調,右手拿鐮刀,先用鐮刀頭把散開的麥子攔住,左手抓住麥桿,右手鐮刀順勢使勁往懷裏一拉,一綹麥子立即被割下。還得註意把鐮刀貼地端平,避免麥茬留得高,影響夏種和稭稈的利用。成片的麥子割倒後捆起來,捆成一個個的麥個子,以便於運送到打麥場暴曬。交通好的地塊,整勞力用地排車拉著麥子進場,羊腸小道地塊,就用獨輪車推著運,進不去獨輪車的山坡地和河溝地,就用肩膀扁擔挑著進麥場。路途遠的地塊,挑著100多斤麥棵,一天下來把肩膀壓腫磨破,社員們十分辛苦、勞累。

地排車運麥子

80年代後,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麥收用上了收割機、打捆機,邊收割邊出粒、邊打捆,減輕村民的勞動強度,提高收割效率,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天氣突變對麥收的幹擾和影響。2000年後,村裏有了收割機專業戶,村民租用按小時或者畝數計費。聯合收割機進場地,地塊小的幾分鐘就完工,地塊大的也就幾十分鐘,最多個把鐘頭結束,農民只等著麥子裝袋回家。脫粒好的麥子透過收割機的輸送管道裝進口袋,村民用農用車直接拉回場院晾曬,或入庫或直接出售給小麥收購戶、面粉廠等。

收割機在作業

打場

打麥場是麥子入場後的關鍵環節,人畜齊上陣,晝夜不停歇。20世紀60—70年代,麥子收割前要壓場,各生產隊確定一塊土地,把土地翻土整平,然後澆上水,等到能夠上去人的時候,上面鋪上一層麥糠,套上牲口拉著石滾子反復地碾壓整實,形成十分堅硬平整的場地。然後準備好碌碡、鞍子、木鍁、木杈、掃帚等打場農具,萬事俱備,只待新麥上場。

牛拉碌碡壓場

小麥運到打麥場裏,有幾道主要程式:一是軋麥根,即先把小麥的根鍘下,堆放在一邊晾曬;用鐮刀割小麥此工序免除。二是碾場,即先把麥子平攤成圓形暴曬後,趕著毛驢拉著碌碡碾場,一圈又一圈,有一路架兩路架的,也有三路架的。三是翻場,即碾場結束後,把碾平的麥子翻動一兩次接著碾,反復三四次,使麥稭與麥粒徹底分離。四是揚場,即把碾好的麥粒推起來揚場,借助風向的力量,把麥粒中的麥糠雜物分離出來。揚場是個技術活,需要一定的技巧,老把式才能幹得好。揚場時右手扭動木鍬把,左手稍微擡高揚起,把麥子高高拋向空中,起落之間麥糠隨風飛揚落在一邊,麥籽則沙沙下落,漸漸成堆,暴曬一兩天,過磅計量交公糧,歸成大堆或者裝入麻袋。五是堆麥稭垛,即用木杈把脫粒後的麥稭鋪成直徑四五米的大圓形,再一層一層地往上疊加,直至做成大圓錐形。

老把式揚麥場

分配勞動成果,即按照工分和人頭分麥子。每當到了分麥子的時候,隨著過稱人一聲聲響亮的報數聲,家家戶戶把麥子裝到自家的口袋中,又滿臉笑容地用架子車拉回到自己的家中,再一袋袋的倒入糧倉中。麥收結束後,打麥場成了兒童的樂園,打赤腳、翻跟頭、捉迷藏、滾鐵環,都嗨了勁得瘋玩。

生產隊集體打場

70年代後,打場碾場不再用毛驢拉碌碡作業,先是用上了打麥機、脫粒機,生產隊都有打麥機、脫粒機。80年代後,家庭承包戶用脫粒機作業,曬麥粒有的在自家院子裏,有的在寬闊馬路上攤場,生產隊打場結束歷史舞台。2000年後,合作社用上了收割與脫粒一體化的聯合收割機,勞動時間和效率節省了三分之二,真正實作了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傳統的打麥場、晾曬方法自然而然消失。

聯合收割機

夏種

夏種是指夏季種植的農作物。北方農村適合夏種的農作物很多,有玉米、高粱、谷子、豆子、棉花、綠豆、蕎麥、芝麻、白菜、胡蘿蔔、豆角、番薯、赤豆、南瓜、翠玉瓜、油桃、番茄等。山區70年代前以糧食種植為主,蔬菜種植很少。2000年後,村裏發展特色產業,優質品種糧食種植面積逐漸擴大,玉米+豆子+蔬菜間作套種的夏種得以推廣。

因為夏季天氣炎熱,不適合種子的發芽和生長,所以在夏季種植的農作物,耐熱耐旱性,長勢良好。夏種也要搶農時,如農諺「夏種一日早,十日趕不到;夏種前後差一分,每畝少收好多斤。」 特別是70年代前栽種地瓜,育苗、插秧、挑水、灌水、封土等,一個生產隊幾十個勞動力,每天幾乎幹到天黑才能收工。

郁郁蔥蔥的玉米地

田間管理

時節 小麥種植以前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近年來,國慶日過後到10月15日,為種麥適宜節氣。過去種小麥墑情是用手握住土成團不散,摔地上散開,此時播種麥子能出全苗。也有個別改茬種麥是土裏捂,年前不出苗,年後隨氣溫升高才出苗。夏玉米種植以前是夏種無早,越早越好,「春爭日、夏爭時」。2005年後,由於玉米粗縮病的形成,適當晚播,但要控制種子的量,一般定苗量在每畝4000~4500棵左右,註重合理密植對提高產量起到很大作用。

澆水 小麥澆返青水的時間一般在3月下旬,這時氣溫開始回暖,小麥進入返青期。具體時間可根據小麥的生長情況而定,若小麥苗生長較好,可適當晚點澆返青水,以免小麥生長過快造成倒伏;若是播種較晚,且耕地質素不佳,則需及時澆返青水。在澆返青水的時候,可以讓返青水和肥料配合使用,以促進麥苗的生長提高產量。

施肥 1980年前,生產隊冬閑時節,男女青壯年勞力齊上陣,婦女刨土,男勞力推土,飼養院、各家的豬圈旁都備滿黃土,預備開春後填牛欄、豬圈。俗話說,黃土閑三年也有肥力。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改革開放前後,小麥肥料先用底肥、追肥、氮磷鉀為主。近幾年,用小麥專用肥和玉米專用肥,一次性將底肥施足,不再追肥。

噴灑農藥

鋤草 夏種後,一場大雨莊稼地裏生機盎然、荒草叢生,莊稼與野草爭陽光爭肥力。此時此刻,拔草、鋤草、滅草成為田間管理的重頭戲。70年代之前,大夏天生產隊組織社員拔草、除草,一個夏天最少折騰兩至三遍。地瓜地翻秧子一般兩遍;玉米地鋤地兩遍,玉米棵子一米高後,野草爭不過玉米,就不再鋤草;棉花、花生、豆子等,一般在長滿地皮深紮根前,深鋤草一遍即可。蔬菜種植面積少,一般用手拔草。80年代後,村民用滅草劑滅田間野草,效果良好,減輕了村民勞動作業強度。

滅蟲 北方地區氣候較為幹燥,病蟲害相對較少。主要害蟲有蝗蟲、粘蟲、紅蜘蛛、玉米螟、蚜蟲、大豆造橋蟲、食心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等300多種。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如下: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粉病、赤黴病、葉蟎等。防治措施包括選用病蟲害抗性強的品種,定期噴灑農藥,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雜草,保持田間通風透氣,增強小麥的抵抗力。合理施肥,避免過度施肥,防治病蟲害滋生。註意天氣預報,避免大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造成病蟲害的大面積爆發。玉米常見的病蟲害有玉米螟、玉米象、葉斑病等。防治措施包括選用病蟲害抗性強的品種,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定期噴灑農藥等。蔬菜常見的病蟲害有黃瓜霜黴病、甜菜夜蛾、馬鈴薯早疫病等。防治措施包括選用抗病蟲害的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定期噴灑農藥等。

無人機用於田間管理

治病 小麥防幹熱風和條繡病的藥物,在小麥揚花前後噴灑,有良好的效果。玉米在小苗10片葉時,追速效肥加上一噴三防,地面噴灑除草劑,基本上能獲得豐收。2000年後,專業合作社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提高了滅蟲治病的效率,實作了田間管理機械化和自動化作業。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朋友,你們那裏的麥收和「三夏」怎麽過的,請談談您的感受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