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畝產可達5萬元,曾被農民視為「搖錢樹」,為啥如今卻大量棄種?

2024-06-28三農

中藥材市場的發展起起落落,讓人不禁感慨萬千。這些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一些曾經默默無聞的藥材突然成了搶手貨。就拿玉竹來說吧,這個小東西可真是經歷了一番大起大落。

玉竹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一種百合科的草本植物。它長得挺漂亮的,在中國各地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從東北的黑龍江一直到南方的廣東,這家夥都能安家落戶。它喜歡在海拔500到3000米的山林裏悠哉遊哉地生長,成了不少地方的特色草藥。

說起玉竹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去了。早在【神農本草經】裏,它就已經登台亮相了,那時候人們叫它"葳蕤"。古人說它"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異",意思是說這東西到處都能找到,根莖長得有點像黃精,但又有些不一樣。看來,在古代,玉竹已經是個家喻戶曉的藥材了。

到了漢代,【名醫別錄】給它起了個新名字——玉竹,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現在。古代的醫書裏對玉竹的功效贊不絕口,說它能"補中益氣、滋陰潤燥"。簡單點說,就是它能補身體、潤肺止咳。所以,玉竹從古到今都是個不錯的滋補良藥。

隨著現代人越來越註重養生,玉竹這個老古董又重新火了起來。大家都跑到深山老林裏去挖玉竹。雖說中國的野生玉竹不少,但架不住大家挖得太起勁,結果野生玉竹越來越少,價格也是蹭蹭往上漲。

市場需求大,價格又高,野生資源又不夠用,這可讓一些聰明人看到了商機。於是,到了2000年左右,人工種植玉竹的風潮就興起來了。

當時看來,種玉竹確實是個好主意。這玩意兒既能當藥吃,又能當食品吃,而且沒什麽毒性和副作用。不僅如此,它還是醫藥和食品行業的重要原料,甚至還能出口創匯。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種玉竹帶來的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

就拿2010年來說吧,種玉竹的收益簡直讓人眼紅。通常情況下,玉竹種下去2到3年就能收獲。每畝地大概需要300到500公斤的種子。種得多,收的也多。一年生的玉竹,產量是種子的4倍;兩年生的,產量能達到種子的8到10倍。

算算賬就知道有多賺了。假如一畝地種500公斤的一年生玉竹,能收2000公斤;要是種兩年生的,那就能收4000到5000公斤。2010年的時候,新鮮玉竹的收購價是每公斤10塊錢。按最高產量算,一畝地能賺5萬塊!這可比種稻谷強多了,差不多是種稻谷的30倍收入。

難怪當時農民們都把玉竹當成了"搖錢樹"。不少人都不種稻谷了,改種玉竹去了。

但是好景不長啊。從2010年到2014年,玉竹的價格一直在漲,連著幾年都保持高價。這下可把農民們樂壞了,都爭著搶著去種玉竹。結果呢,不僅原來種玉竹的地方種得更多了,連一些以前不種玉竹的地方也開始種了。

到了2016年,玉竹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問題是,玉竹種下去要3年才能收,前幾年種得太多,到2017年到2020年這幾年,產量就猛增,價格自然就嘩啦啦往下掉。

更糟糕的是,在行情好的時候,很多藥商都囤積了大量的玉竹。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響,玉竹的出口也基本停擺了。平常年份,玉竹的出口量在7000到8000噸左右,現在可好,產量上去了,囤積的又賣不出去,出口又停了,玉竹市場一下子就萎靡不振了。

收購價格比種子的價格還低,賣也賣不出去,農民們的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打擊。原本很多人還想再堅持一下,看看能不能好轉,沒想到這低迷一下子就持續了好幾年。到了今年,很多地方都不種玉竹了,甚至有些農戶把前兩年種的、還沒收獲的玉竹全都鏟了,改種水稻或者其他作物了。

其實玉竹本身挺不錯的,無論是吃還是當藥材都很有價值。問題出在大家都盲目跟風,看到行情好就一窩蜂地去種,最後供過於求,市場崩潰了。

現在又到了玉竹新貨上市的季節,因為種植面積減少,今年的產量比去年低了不少。新鮮玉竹的價格比去年同期高了一些。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又被這點兒漲幅給蒙住了眼,再次盲目跟風去種。要是那樣的話,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回頭看看玉竹這個例子,真是讓人感慨良多。它的經歷其實反映了整個中藥材市場的問題。這些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註重養生保健,不少傳統中藥材突然成了香餑餑。除了玉竹,還有天麻、黃精、白芨、半夏和艾草等等,都經歷了從野生藥材到經濟作物的轉變。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國的藥材種植市場還不夠規範,出現了不少亂象。有的人為了賺快錢,搞投機炒作;有的為了讓藥材看起來更好看,用硫磺熏蒸;還有的囤積居奇,想等價格高了再賣。這些做法不僅導致市場混亂,還讓不少農民蒙受了經濟損失。

玉竹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從"搖錢樹"到"雞肋",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市場周期。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以及人們對市場變化反應的滯後性。

當玉竹價格上漲時,大家都看到了商機,紛紛投入種植。但是,由於玉竹從種植到收獲需要2-3年的時間,當大量玉竹產出時,市場需求已經飽和了。這種供需失衡的情況,導致了價格的暴跌。

這個現象其實在很多農產品中都存在。當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時,農民們就會大量種植;等到收獲的時候,由於供應過剩,價格又會大跌。這種"豬周期"現象在農業生產中屢見不鮮。

對於農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血的教訓。盲目跟風,不考慮市場容量和長期需求,最終只會導致自己受損。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農民。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行業協會、農業專家等都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市場資訊和指導。

同時,這個例子也提醒我們,在發展中藥材產業時,需要更加科學和理性。我們不能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視了長期發展。比如,在開發利用中藥材資源時,要註意保護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采挖導致資源枯竭。在種植過程中,要註重質素管理,避免使用有害物質。在市場銷售中,要建立健全的質素標準和價格機制,避免惡性競爭。

此外,我們還需要不斷創新,開發中藥材的新用途,拓展市場空間。比如,除了傳統的藥用,我們還可以開發中藥材的保健品、化妝品等新產品,以增加市場需求。

在農業生產中,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要有長遠眼光。我們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場資訊系統,幫助農民做出正確的種植決策。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實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透過玉竹的例子,能讓更多人認識到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共同努力,推動這個行業健康、持續地發展。畢竟,中藥材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產業,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關系到國民健康和中醫藥事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