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如何實作「稻魚鴨」共生?侗鄉人極致的土地利用智慧

2024-05-25三農

貴州省從江縣

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

苗嶺山脈在這裏向廣西山地丘陵過渡

橫峰側嶺、層巒疊嶂

1615座大小山峰間

聚居著苗族、侗族、壯族

漢族、瑤族、水族等多個民族

山多田少、地塊散碎、田畝蔭蔽

為了將稀缺的土地資源用到極致

先民們向山林問道

從動植物習性中獲取靈感

在同一塊土地上

種一季稻

放一批魚

養一群鴨

養活了一方百姓

形成了獨特的稻魚鴨共生系統

在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中

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糯稻采收在當地有個詩意的名字

「摘禾」

一根竹柄上橫嵌一片彎月形刀槽

長不過3厘米的刀片鑲嵌其中

這樣一把摘禾刀

是侗鄉人采收糯稻的唯一工具

侗鄉的田魚

人放天養,在水田中自由覓食

人們在養殖田魚上花的心思

都在魚苗繁育期

山林中自在生長的石松

被賦予孕育水中生命的重任

這是一場妙趣橫生的水陸奇遇

小香鴨幾乎是為稻田而生的

小巧的它們能在水稻間自由穿行

鴨群透過高頻的跑動、啄食

能夠破壞水稻植株上萌發的菌絲

大部份易腐爛葉鞘也是它們喜愛的食物

這些活潑的田間小獵手

增加了稻田的通風透光性

即使加以馴化

動物的天性 在生存面前也不會泯滅

在同一空間

稻、魚、鴨本是生來相克

對魚和鴨來說,稻谷是上等美味

對魚來說,鳥、禽是天敵

侗鄉人又是如何讓三者

由相克轉為相生的呢?

他們在稻魚鴨共生的空間裏

打起了時間差

秧苗下田之時,魚苗才開始孵化

稻田中初放魚苗的時節

小香鴨又處在孵化期

待到田魚長到一定大小

水稻也開始抽穗拔高

這時候,雛鴨才會被放入稻田

隨著魚和鴨在長大

水稻也茁壯成長

夠不到稻穗的田魚和小香鴨

只能在水裏找食物

它們以蟲害、雜草為食

減少了稻谷生長過程中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

它們來回遊動翻攪起淺層田泥

又為稻田松了土

它們的糞便更是稻谷上好的有機肥

而稻香引來的各種昆蟲

也為魚和鴨提供了豐富食物

三者構成了一個生生不息

自我完善的食物鏈模式

空間上

節約了土地和水資源

生態效益顯著

時間上

不幹預動植物自然生長

幾乎無肥無藥

土地得到了最好的保護

造物者鬼斧神工

幻化出一方逶迤疊嶂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從江

珍稀的土地資源被利用到了極致

稻魚鴨共生、魚米鴨同收的

生態復合系統

哺育了這一方天地的和諧共生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檔

【農耕探文明】持續播出

讓我們跟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探尋生生不息的中華農耕文明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7699705756306093181&toc_ 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track_id=e62e2ffe-d475-472e-969c-117c96b6a7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