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高層定調!這次,真的穩了

2024-07-20三農

7月15-18日,二十屆三中全會如期召開。會前,市場結合最新講話,對改革方向做了一系列猜想,普遍認為新一輪改革會圍繞財稅體制、城鄉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素流動與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方面展開,意在革除經濟執行中的梗阻與障礙,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新舊動能順利接替,為未來5-10年的發展奠定基礎。

從會後釋出的公報檔看,上述改革均有涉及,且要廣泛得多。

下面,我們著重從經濟領域和對股市的影響出發,擇其要點做一些針對性解讀,希望能給大家的投資決策帶來幫助。

一、財稅體制改革

關於財稅改革,公報裏出現兩次,「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財稅改革,涉及面廣,關系重大,值得重點剖析。

分析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經驗時,很多學者都會強調地方政府的作用,並將其總結為「地方政府錦標賽」機制。即中央政府透過GDP考核指標考察地方政績,激勵地方政府努力發展經濟,力爭上遊。事後看,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改善營商環境、培育本地產業以及房地產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活動,離不開錢的參與。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有些是制度層面變革,如改善營商環境,更多則涉及到真金白銀的投入,比如招商引資過程中的稅收優惠及減免,以及透過基建投資築巢引鳳並托底GDP等。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稅收收入向中央財政傾斜,地方政府則逐漸探索出了土地財政,解決了錢的問題,在發力GDP方面,始終心有余、力亦足。

過去三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房地產周期下行,地方賣地收入大幅下滑,疊加前期很多基建投資回報率低,難以覆蓋利息成本,財政立馬捉襟見肘,除民生領域剛性支出外,在穩增長方面便心有余而力不足。鑒於賣地收入下滑的長期性,透過財稅改革推動地方財政收支再平衡,重新啟用地方活力,便成為解題的一把鑰匙。

此外,稅收還是調節國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透過財稅改革調整稅收結構,也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建設共同富裕社會的內在要求。

基於以上背景,此輪財稅改革的重心和方向也就容易理解了。

一是最佳化稅制結構,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 間接稅具有累退性質,會加大低收入群體的稅負,不利於調節收入差距。適當降低間接稅稅負,健全以所得稅和財產稅為主的直接稅體系,便成為稅制結構改革的重要方向。

以2023年為例,中國前幾大稅種分別為增值稅(占比38.28%)、企業所得稅(占比22.69%)、進口貨物增值稅及消費稅(占比10.76%)、個人所得稅(占比8.16%)以及土地增值稅和契稅(占比6.19%)。直接稅稅種中,企業所得稅稅負已經不低,個人所得稅改革方向應是減稅而非加稅,增大直接稅比重就落在財產稅上面。

中國財產稅稅負比重不低,但主要對交易環節征稅(印花稅、契稅等),改革方向是增大持有環節征稅比重,重中之重為房產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也是重要補充。

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看,未來,房產稅有望成為地方的主力稅種。現階段,穩房價、穩地產正處於關鍵時刻,推出房產稅的時機並不成熟。但就未來5-10年看,房產稅全面落地是大概率事件。

二是推動消費稅改革。 一方面擴充消費稅征收範圍,將更多高耗能、高汙染產品納入征收範圍,進一步做大稅基;另一方面則是征收環節後移,從生產環節移至消費環節,提高消費所在地促消費的積極性。

鑒於多數國家將奢侈品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隨著中國消費稅改革預期發酵,近期A股免稅板塊迎來了一波上漲行情。

三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 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推進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所述,本輪財稅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全面規範稅收優惠政策,著力清理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公平競爭的各種稅收優惠‘土政策’,消除對不同市場主體差別稅收待遇」。

地方政府靠優惠補貼政策招商引資,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利大於弊,但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變大,優惠政策帶來的一窩蜂建設現象,客觀上造成了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也是中國制造業當前極度內卷的誘因之一。

未來,隨著各種稅收優惠「土政策」被清理,中國制造業產能布局有望更加合理,內卷問題也能得到部份緩解。同時,對於地方財政,也具有增收效果。

四是進一步最佳化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結構,給地方財政適當卸擔子。 從改革方向上看,未來中央財政大概率在社保及其他公共服務支出上承擔更大責任,以更好的推動全國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也能減輕地方財政壓力,為人員跨區域流動掃清障礙。

綜上可知,財稅體制改革對經濟長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不過,從方向提出到改革落地、再到見到效果是需要時間的,而A股可能在短短幾周甚至幾天內把行情走完。對投資者來說,這類行情要麽早參與,要麽不參與,切忌後知後覺追高。

二、金融體制改革

提到財稅體制改革時,公告同步提了金融體制改革。要理解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可以從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尋找答案。

改革因問題而生。對於當前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給了明確表述:

「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關於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推進金融高質素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重點。

金融高質素發展是改革的目的,衡量標準是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素服務。具體表現為,要最佳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碼金融五篇大文章等。

金融供給側改革則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主要圍繞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完善金融機構定位與功能、強化市場規則與金融安全、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提升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等方面展開。

金融監管和防範化解風險則是改革的保障,強調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重點應對中小金融機構、地方債務和房地產三大領域風險,確保金融市場穩健執行等。

從對A股金融板塊影響看,短期看存在不確定性,中長期看,利好治理機制優秀的金融龍頭。

三、統一大市場建設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和去全球化的現狀,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以此啟用內迴圈,帶動雙迴圈,成為中國發展破局的重要突破口。

公報提到,「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其實,早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在2015年8月,「統一大市場」的提法在國常會上得到明確並一直沿用下來;而在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域和戰略高度對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進行了系統性部署。此次公報再度提及相關內容,相當於進一步延續了此前的政策基調。

為何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實作了快速發展,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市場規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如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監管等尚不統一,部份市場存在分割等,影響國內要素資源有序流動與配置效率;另一方面,當前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外部不確定性和風險猶存,在應對外部環境的同時,我們勢必還需要進一步「苦煉內功」,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破除制約經濟暢通迴圈的各種障礙,激發新的市場活力。

也正因為如此,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已是刻不容緩,其本質上是要打破壟斷和地方保護等壁壘,對於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幹預行為進行約束,透過打破各種壁壘與自我小迴圈來促進「國內大迴圈」,進而推動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進一步暢通,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供給與需求更高層次和更加良性的動態平衡,繼而讓各類市場要素都能得到更加高效的運轉,對於國民經濟更高質素發展來說具有深遠意義。

預計在後續的政策導向和具體實踐中,將會采取如下思路:一手抓「立」,從制度建設著眼,明確階段性目標任務,強化公平競爭市場規則建立,壓茬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另一手要抓「破」,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市場壟斷和不當競爭行為,瞄準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等頑疾,加快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全面拆除有形無形的「籬笆」「圍墻」,讓形形色色的封閉小市場、自我小迴圈無處遁形。

在具體實踐中, 隨著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持續推進,預計基建、交運物流等板塊有望先行受益於流通環節的改善。 另外,加快資訊化建設是統一大市場的應有之義,有望推動國資雲和數據中心的發展,相關板塊或將持續受益。‌

四、發展新質生產力

公報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多次提及「科技」、「創新」等關鍵詞,其中用意值得深思。

就「新質生產力」一詞來說,近兩年一直都是政策高度關註的方向,在多次高級別會議上都被高層反復提及,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將其放在2024年政府重點工作中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所謂新質生產力,即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形式,具體是由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之所以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國內層面,當前中國經濟在不斷復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按照國際經驗,對處在更高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國家來說,經濟增長必須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包括技術創新與進步、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改善、生產效率提升等等。而在新的發展形勢下,中國迫切需要挖掘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泉,這就勢必需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逐步擺脫傳統的要素驅動經濟增長模式,依托創新的力量來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這亦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作更高質素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際層面,近年來,海外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擡頭,經濟全球化行程受阻。而面對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進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焦慮和不安日益加劇,而自身的衰落又無力扭轉,於是不惜采取一系列不公正的手段來加以遏制。比如,美國不斷以「去風險」為由,持續加碼「小院高墻」,對於中國高科技產業實施封鎖威脅,包括帶領日本、荷蘭等國家嚴格限制高端半導體器材對華出口,繼而推動與中國科技的脫鉤。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升產業鏈韌性和供應鏈安全刻不容緩,同時迫切需要著力補齊短板、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難題,唯有如此才能夠早日實作科技產業鏈自主可控,贏得發展主動權。

正因上述種種,「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等關鍵詞才會在此次事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會議上被反復提及,這也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築國家新優勢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指引。

預計接下來,圍繞「卡脖子」技術攻關(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重大創新領域戰略和前瞻部署(人工智能、量子資訊、先進制造、生命健康等)、高端制造(人形機器人、量子電腦、超高速列車、下一代大飛機等)等領域,還會有一系列政策不斷出台,而 相關板塊的景氣度有望持續提升,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作業績提升與估值修復的「戴維斯雙擊」,中長期上漲行情可期, 感興趣的投資者不妨沿著上述思路加以挖掘,逢低布局。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

會議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對現行的事關民生的領域進行改革。正所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改革就是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落腳點就在於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醫藥醫療、人口發展。

在收入分配方面,要縮小收入差距,在效率和公平之間進行再平衡,實作「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對於中低收入群體,要多種方式促進增加收入,實作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擴大。對於低收入群體,要透過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保障好他們的收入。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完善重點群體的就業支持政策,如高校畢業生群體、農民工群體、就業困難群體等人群,透過產業政策、城鄉融合、公益幫扶等多種方式完善就業制度。同時透過健全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好勞動者的權益。

社會保障是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既要公平公正,又要可持續發展,還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改革的重頭戲在於協同高效的推進制度。要持續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全面推開個人養老金制度,同時進一步提高個人養老金的覆蓋率和繳費水平。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推動更多有條件的集體經濟組織等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鼓勵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在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領域,鞏固完善實作省級統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根本。三明醫改經驗是重要的指引方向,透過縣域醫共體、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等方式,實作「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等小病在鄉村解決」的目標,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透過醫藥集采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在人口方面,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面臨的全域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要實作人口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最佳化、分布合理的目標。透過在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改革發展,提高人口綜合素質;透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促進人口長期總量的發展;透過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推動人口老齡化行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透過城鄉融合發展,實作人口的合理分布。

六、關於今年經濟

對於今年經濟,會議也做了相關表態,強調堅定不移實作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今年中國GDP增速目標為5%左右,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4.7%,不及市場預期。

結合二季度情況看,要達成全年目標,仍需要政策繼續發力。而「堅定不移實作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要求,也表明,投資者依然可以對下半年的「政策增量」充滿期待。

結合上半年情況看,財政支出有所退坡,基建投資同比僅增長5.4%,對經濟的拉動效果明顯下台階。下半年,隨著前期發放的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逐步轉化為實物工作量,以及財政支出適度趕進度,財政發力依然值得期待。

就貨幣政策來看,國內實際利率偏高,降息在啟用內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隨著美聯儲大概率在9月份降息,中國降息空間隨之開啟,下半年,降息依舊值得期待。

此外,地產仍是內需的主要拖累項。當前,517地產刺激政策效果有所衰減,新一輪刺激政策亟待出台。

就A股市場來說,當前仍處於底部位置。隨著新一輪刺激政策發力,市場情緒有望明顯好轉,帶動指數走出新一輪行情。結構上,地產鏈及其他內需板塊有望取得超額收益,值得重點關註。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薛洪言、付一夫、黃大智、武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