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寧遠縣毛頭坪村:「小紅薯」做成「大產業」

2024-01-11三農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李宇來

元旦剛過,陰雨天就來了,濕冷的天氣絲毫沒有對紅薯粉的晾曬造成影響。在寧遠縣冷水鎮毛頭坪村的太陽燈晾曬室裏,村黨支部書記張石平正在仔細翻看紅薯粉的掛曬情況。

「冬季是紅薯粉生產銷售的旺季,天氣越冷,紅薯粉越好賣。」張石平笑著說,「這一個多月,客戶跟我們預定了7500公斤紅薯粉,我們正在加班加點生產。」

毛頭坪村紅薯粉制作距今已有130余年歷史,老師傅們的純熟技藝,多得益於代代相傳與幾十年實際操作的經驗沈澱。

提起毛頭坪村的紅薯粉,連對食材一向挑剔的袁阿姨都要贊嘆一聲「柔韌爽口」。問及今年紅薯粉的儲購情況,袁阿姨嘆氣擺手:「還沒買到,下單的人太多了,我這個老客戶都被排到下一批了。」

毛頭坪村的紅薯粉年年被搶購一空已是常態,前年卻明顯產能不足,剛到年底就沒了貨。張石平一打聽,原來是老師傅們年紀大了,又沒有新幫手,導致產量年年下降,無法穩定供應市場。看到傳統手工藝沒落,張石平心裏慢慢轉出一個念頭:辦廠,把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紅薯粉制作工藝復雜,難度大,授徒時,新手學習期會造成大量的材料損耗,老師傅們往往都不願意承擔這部份損失,不願意在家裏帶徒授課。

工廠建立起來後,張石平邀請老師傅們到廠裏教授技藝,承諾學習的材料由廠裏提供,耗費的材料由廠裏承擔。沒有了後顧之憂,老師傅們安了心,教學也更盡力,一批新的傳承人就這樣誕生了。

「學習期間材料損耗是正常的。」張石平說:「身為村黨支部書記,不能總算經濟賬。我最在意的是這個專案產生了多大的社會效益,不能總盯著眼前這點損失。」

加工廠建起來了,技術團隊有了,那原材料從哪裏來呢?

「毛頭坪村倒是世世代代都種些紅薯,但是如果要大規模生產紅薯粉,單靠村民們零散種植的量是不夠的。」張石平不願意從外地「進口」被人「卡脖子」。

轉悠了兩個月,張石平很快確定了原材料種植基地:村裏山腳的黃土沙地不適合種糧食蔬菜,被村民閑置拋荒,雜草叢生,還極易引發山火。但黃土沙地卻是紅薯的最愛,種出來的紅薯,個頭大、澱粉多、腐爛少,做出來的紅薯粉柔韌絲滑無異味。自從張石平動員村民們在這裏種紅薯後,土地拋荒問題、原材料供應問題解決了,又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預防了山火。

2023年,毛頭坪村種植紅薯80余畝,加工制成紅薯粉條1萬余公斤,產值突破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