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大家】重倉AI!萬家基金莫海波:一場劃時代的產業革命正在到來

2024-03-25三農

▲萬家基金副總經理、基金經理 莫海波

精彩提要:

偏好追求絕對收益,對於那些太貴的標的,即使知道後市可能上漲,但考慮到風險收益比,也會主動放棄去掙這樣的錢。我認為投資還是要重視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程度,在頂部有可能再漲20%,但萬一轉勢下跌,跌幅可能達到50%—60%,這時候風險與收益並不匹配,最好不要參與。

我重倉行業有四個比較嚴格的標準:一是行業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大振幅下跌,二是行業估值水平無論縱向、橫向要達到歷史底部區間,三是行業裏沒有機構紮堆,四是行業的基本面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滿足這四個標準,我才會越跌越買,買成重倉。我在2019年重倉半導體和消費電子時,就滿足了這四個條件,基本面在最底部,產業周期在最底部,估值處在最好的位置。我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

經常會覺得很孤獨,因為與大多數人不一樣,較少人可以分享或解答自己的很多疑問。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做投資一定要對行業有非常前瞻的研究,有非常堅定的信念。每個基金經理都會有面對壓力的問題,我也有過壓力太大睡不著覺的時候,畢竟人天然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果股價表現不及預期,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時候就會回到產業和基本面,去看看我們的研究、分析邏輯是不是有錯,如果基本面產業邏輯都沒錯,那就要咬緊牙關堅定持有。

技術進步是非線性的,比如ChatGPT出來之前,沒有人能預判它是去年還是今年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做好準備,出來什麽都能做到及時應對。

未來AI將成為基礎設施,像電流一樣,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成為什麽樣子。AI對全球大部份行業都會有深遠影響,勢必深入到各行各業,輔助它們提高生產效率,以後各行各業都會在這個平台上做一些流程的最佳化、效率的提升,AI會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我們的判斷是對的,AI是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各個國家都不會錯過,可以看到,中國政府也在強調要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一定會做出自己的算力、大模型,一定會在AI行業做到自給自足。

正文

2023年春節,萬家基金副總經理、基金經理莫海波從ChatGPT的微瀾之中,敏銳地感覺到一場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革命正在醞釀。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他便一頭紮到AI(人工智能)研究中,邀請專家路演、奔赴北京調研,最終結論非常明確,AI是互聯網之後,全球又一次劃時代的產業革命,可以大幅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行業天花板或許比互聯網更高,顛覆性創新也更加徹底。此後,AI一直是莫海波研究投資的金塊重地。

莫海波有14年研究及投資經驗,其中11年投資經驗。2015年加入萬家基金後,他獲得了優良的投資業績,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萬家品質生活基金為例,從2015年8月6日至今,在他管理期間,獲得了251.05%的回報,年化回報為15.66%。

莫海波為什麽能獲得顯著的超額收益?他有什麽樣的投資風格?為什麽對AI情有獨鐘?日前,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了莫海波,他非常坦誠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有很多幹貨,值得借鑒。

以下為采訪實錄:

做投資要堅守定力

券商中國記者:請講講你的從業經歷。

莫海波:我在2010年入行做研究,曾經在中銀國際資管部做過研究,後來又做了券商自營。在2015年加入萬家基金,一直從事投資工作。

券商中國記者:這一時期的經歷對你的投資理念和方法論有什麽影響?

莫海波:我在投資上以擇時和行業選擇為主,早期券商資管和自營的投資研究經歷,為我自上而下的投資方法打下了基礎。

券商中國記者:剛開始做投資面臨哪些挑戰?

莫海波:剛開始做自營挑戰很大。2013年創業板迎來牛市行情,券商自營要求做絕對收益,熱門的小股票估值都比較高,我也不敢輕易下手。那一年創業板指數大漲,而滬深300卻下跌了,我的持倉主要是藍籌股,在當年略微虧損,這是在結構性市場中最讓人難受的一種情況。但市場風格很快轉換,從2014年二季度開始,小股票開始橫盤,大股票開始上漲,我們提前布局的基建大票漲幅很大,隨之而來的是不錯的投資業績。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做投資一定要堅守定力。

擅長左側交易,不喜歡人多的地方

券商中國記者:2015年你來到萬家基金開始管理萬家和諧混合基金,當時市場正處高位,你怎麽做的?

莫海波:我是5月份第一個工作日開始管基金,當時市場火熱,小票估值非常貴。我接手後第一件事就是慢慢賣掉已經估值過高的小票,逐漸買進低估值的藍籌股,當時小股票正在沖頂,我們逆風而行,凈值頗受影響,到6月初萬家和諧混合排名已掉到末尾,當時真的感覺壓力很大。

券商中國記者:壓力之下如何繼續堅持?

莫海波:這可能是我此前做券商自營時養成的習慣,偏好追求絕對收益,對於那些太貴的標的,即使知道後市可能上漲,但考慮到風險收益比,也會主動放棄去掙這樣的錢。我認為投資還是要重視風險和收益的匹配程度,在頂部有可能再漲20%,但萬一轉勢下跌,跌幅可能達到50%—60%,這時候風險與收益並不匹配,最好不要參與。

2015年6月中,市場一路下挫,風格轉向大盤藍籌,到年底,萬家和諧的收益排名逆勢躍進同類1/10,這是我們堅持自己的投資理念得到的正向反饋。就是透過這樣的一些經歷,我逐漸形成了左側交易投資風格,喜歡越跌越買,也傾向選擇在人聲鼎沸時賣出。

券商中國記者:做左側有時會不會很難熬?

莫海波:每種風格都會有其長處,自然也會有其短處,每輪行情通常會有兩個階段我的排名不太好:一是牛市後面最瘋狂的一段,二是熊市的尾端。比如2016年初,上證指數跌到3000點左右,我們覺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加倉,結果上證指數後來到2638點才見底,這個過程我管的基金產品凈值回撤較大。

券商中國記者:你的投資方法是自上而下做行業選擇,請講講你這些年主要配置過的行業。

莫海波:此前有機構歸因分析提到,我的業績60%—70%來自擇時和行業選擇。

我們每年會選擇一到兩個主流行業進行重配,比如2016年一二季度,我們買入了很多跟基建相關的股票;2017年我們預判新能源上升趨勢,開始買新能源上遊;2018年底,我們判斷2019年會是一個波瀾壯闊的牛市開端,把所有防守型的資產換成進攻型資產,主要買入新能源、半導體、消費電子等;2020年全年重倉新能源汽車;2021年三季度,把2017年開始投資的新能源全部賣出,並開始逐漸買入種子等低估值防守類資產;2022年用低估值、抗通脹的行業作防守;2023年以來投資主線是AI。

可能運氣比較好,這幾年我們自上而下的行業判斷總體還算比較準確,特別是重配的行業,基本沒有出現過方向性的錯誤。

當然,也有一些失誤,比如從2017年開始,有一輪消費、白酒、醫藥的大行情,即核心資產行情,我沒有大規模買入,而是在非常艱辛地挖掘其他產業機會。從我個人來講,還是比較喜歡從0到1的行業。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麽做擇時?

莫海波:我做擇時主要包括兩個緯度:一是在判斷市場系統性高估時,會降低整體倉位控制風險,比如2015年8月市場極端行情,我大幅減倉位,在三季度末市場見底後又把倉位加上來;二是如果市場未到系統性高估的程度,但有結構性高估,我們會透過調結構來進行防守,比如在2021年下半年,我們判斷2022年全球通脹將引起市場調整,我們把過去重倉的新能源全部賣出,買入一些防守性的資產,比如抗通脹的農業、低估值的地產股等。

券商中國記者:你重倉行業有什麽標準?

莫海波:我重倉行業有四個比較嚴格的標準:一是行業一定要經過長時間大振幅下跌,二是行業估值水平無論縱向、橫向要達到歷史底部區間,三是行業裏沒有機構紮堆,四是行業的基本面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滿足這四個標準,我才會越跌越買,買成重倉。我在2019年重倉半導體和消費電子時,就滿足了這四個條件,基本面在最底部,產業周期在最底部,估值處在最好的位置。我不太喜歡人多的地方。

券商中國記者:跟大家不一樣,會不會孤獨和自我懷疑?

莫海波:經常會覺得很孤獨,因為與大多數人不一樣,較少人可以分享或解答自己的很多疑問。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做投資一定要對行業有非常前瞻的研究,有非常堅定的信念。

每個基金經理都會有面對壓力的問題,我也有過壓力太大睡不著覺的時候,畢竟人天然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果股價表現不及預期,也會產生自我懷疑,這時候就會回到產業和基本面,去看看我們的研究、分析邏輯是不是有錯,如果基本面產業邏輯都沒錯,那就要咬緊牙關堅定持有。

喜歡挖掘從0到1的產業,成功狩獵新能源機會

券商中國記者:你為什麽喜歡投資從0到1的行業?

莫海波:我比較喜歡前沿科技,在讀書時就喜歡去了解很多原創性的科技成果。事實上,人類很多研究成果的原型,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在實驗室就有了雛形,當時有一批非常牛的科學家,包括量子通訊等,幾十年前模型都做出來了,只不過缺乏條件,沒有進一步細化和大規模商用。

一旦科技進步到某一臨界點,它就可能從實驗室走出來。比如,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電動車的原理,大家覺得鋰電池是可行的,但當時成本非常貴,鋰資源也沒那麽充足,就擱置了,直到後面有新的技術突破,可以降本增效,大規模推廣,套用就開始起來。

券商中國記者:請講講你們對新能源的投資,怎樣發現的新能源汽車投資機會?

莫海波:我在學生時代就看過很多汽車方面的論文和資料,腦子裏一直有這根弦,也一直在關註,一旦發現這個領域某些節點得到突破,就會加大研究力度。

電動車面世後,我非常關註,2017年初,我們花了將近一個季度深度系統性學習、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包括專家訪談、上下遊調研,以及全球新能源格局的深度研究。當時我們判斷,這確實是全球都不會錯過的科技革命浪潮,第一步是電動化,第二步是智能化,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善的電池產業鏈,在第一階段是最受益的。市場對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一個逐漸推進的過程,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當時實業的投資已經非常火熱,但二級市場還沒反映,股價還是一直在下跌。2017年二季度,我們開始大規模重倉買新能源產業鏈的股票,因為是新興行業,市場還半信半疑,波動非常大,當時只要有新聞報道哪裏的電動車起火,市場就暴跌。

券商中國記者:從公開資料看,你對新能源做過波段。

莫海波:2017年9月底,很多新能源股的股價經過大幅上漲,已經很貴了,鋰、鈷等實體價格也從每噸五六萬元漲到十五六萬,我們判斷價格見頂,就全部止盈。2018年市場下跌,新能源股也大跌,我從三季度開始慢慢把新能源股買回來,越跌我越買,當時回撤也很大,但越跌越買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策略。之後我一直重倉配置新能源,可能中間有過上中下遊產業鏈的切換,但整體保持了很高的倉位。直到2021年下半年,大家對新能源的未來極度樂觀,很多東西已經漲得非常貴了,而且我們判斷市場可能會進入調整,於是止盈了新能源,買入了種子等低估值股票。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麽看當下新能源的發展?

莫海波:新能源競爭比較激烈,經歷一波慘烈的洗牌後,行業會好起來。

券商中國記者:投資從0—1的行業會不會難度更大?

莫海波:從0—1其實更考驗你對行業的認知,市場是充分有效的,市場漲得最好的階段,就是大家對行業認知的階段。當行業都已經走出來,大家都看好時,它就進入一個平穩上漲的階段。

不過,0—1可遇不可求,我做投資十幾年,參與過的0—1的大的行業只有新能源汽車和AI。人類已走到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的路口,未來很多新興科技都會出現。

券商中國記者:還有哪些技術正在突破?

莫海波:技術進步是非線性的,很難說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出來,比如ChatGPT出來之前,沒有人能預判它是去年還是今年出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做好準備,出來什麽都能做到及時應對。

實際上,幾年前全球有很多技術路線都在研究人工智能,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其中一個技術路線是最可行的,從而放棄其他技術路線,然後集中所有資源朝一個方向努力,當然,首先要證明它未來是可大規模推廣的。

重倉AI,一場劃時代的產業革命正在到來

券商中國記者:請講講你在AI板塊的投資。

莫海波:2023年春節假期,我就開始在家裏研究AI,節後上班第一天,我們立刻請專家來路演,全面了解認識AI行業;之後,我和公司十幾個基金經理、研究員去北京調研了一周,得出的結論非常明確,AI是互聯網之後,全球又一次劃時代的產業革命,可以大幅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天花板可能比互聯網更高,顛覆性創新也更加徹底,這又是一個從0到1的行業。

券商中國記者:去年下半年AI大幅下跌,你是否做過波段?

莫海波:新興行業的波動比較大,2023年二季度,AI大幅上漲,後來又一路下跌,如果有能力做波段當然好,但我個人覺得,在這種級別的產業浪潮面前,波段不那麽好做,於是選擇了堅守,所以去年下半年我管的基金回撤比較大,在此也真誠向持有人道歉。雖然波動很大,但我們認為AI行業只是由於短期漲幅過大而回呼,不是產業本身出現了問題,我們堅定看好行業發展,因此在底部反而加了倉位。

券商中國記者:有一種聲音,認為國內AI相對落後,你怎麽看?

莫海波:AI起源於美國,最快的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第一梯隊公司。AI及其延伸的產業鏈,有三個重要元素,一是數據,二是人才,三是算力。中國有廣闊的市場,比較全的產業鏈,數據方面也有優勢,隨著國家日益重視,相信目前人才和算力方面的短板將會陸續得到完善。一旦突破,套用就是中國的長項。

未來AI將成為基礎設施,像電流一樣,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會成為什麽樣子。AI對全球大部份行業都會有深遠影響,勢必深入到各行各業,輔助它們提高生產效率,以後各行各業都會在這個平台上做一些流程的最佳化、效率的提升,AI會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我們的判斷是對的,AI是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各個國家都不會錯過,可以看到,中國政府也在強調要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一定會做出自己的算力、大模型,一定會在AI行業做到自給自足。

券商中國記者:在AI產業鏈上,目前最值得投資的是什麽?

莫海波:首先是算力,算力有點像新能源汽車的上遊,做大模型必須要有大量的算力做基礎,必須有算力才能訓練模型、做推理,算力可能最先受益,特別是光模組、進入輝達產業鏈的公司會比較受益。

我對AI整個產業鏈都比較關註。就跟新能源一樣,新興行業天然波動比較大,AI的波動也會比較大。但我管理的基金的持有人還比較穩定,感謝投資人對我的理解支持。

券商中國記者:AI會否成為今年的投資主線?你今年在AI上持倉跟去年有什麽不同?

莫海波:目前看來AI很有可能會成為今年的主線。去年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我們在AI板塊的關註點上做了一些切換,加大了對估值低增速高的算力配置的深入挖掘,增大了組合的彈性。

要在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麽應對大起大落的市場?比如今年春節前市場十分低迷,你有什麽動作?

莫海波:我天生相對比較樂觀,在市場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樂觀精神在支撐。今年春節前我降低了防守型資產比例,把一些彈性更大的資產調進來。我們已經歷過幾輪低迷,包括2015年下半年的恐慌、2018年的悲觀,因此,還是要牢記巴菲特那句經典名言:在別人恐慌時要貪婪。

券商中國記者:大家都知道,但很難做到。

莫海波:人的本性就是要從眾,在大家都恐慌時,本能地也會恐慌,因此,需要慢慢摸爬滾打,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復盤一些成功經歷,慢慢克服人性。

券商中國記者:你自上而下選行業,是所有的行業都看,還是有所取舍?

莫海波:我對所有的行業都不排斥,但也有所取舍,市場是極其有效的,想要獲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就一定要有超越市場對行業的研究和認識。我對自己重倉的行業,都要求自己要有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理解。所以,有很多行業我沒有買,也是認識到了自己的局限性,比如醫藥,這個行業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我即使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可能也不如醫藥博士理解的深刻。因此,花同樣的時間,我寧願研究我更熟悉和擅長的新能源、AI,可能更深入一些。在相同條件下,我會選擇花時間更少,能夠研究得更透徹的行業,然後重配。

我習慣左側買入,這更需要對行業有非常前瞻且深入的研究,如果沒有深刻的研究,行情一波動就扛不住。所以,我會選擇我能比別人看得更深入的行業進行重配。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麽選公司?

莫海波:選公司對我來說比較簡單,我自上而下把行業選出來後,再自上而下選行業龍頭。

券商中國記者:在你的投資生涯中,是否有對你影響比較大的同行?

莫海波:黃海總是我師父,我的投資理念、投資哲學很大部份都受他的影響。當然,在他的投資研究基礎上我做了一些個人化延展,我個人喜歡選新興的、從0—1的行業。

券商中國記者: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

莫海波:我個人感覺,基金經理首先要有非常強的抗壓能力,同時略帶一些樂觀精神。牛市,大部份人都能做得比較好,而投資要真正做得成功,真正見功夫,主要是看怎麽應對熊市以及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

券商中國記者:萬家基金整體業績不錯,請問你們如何做團隊建設?

莫海波:過去幾年,我們在團隊建設上花了不少時間,初步建成全面差異化、多元化的投研團隊,每位基金經理都有差異化的投資背景、投資理念,收益來源也不同。我們基金經理大部份是內部培養,確保大家價值觀都很正,能夠在投資研究中勤勉盡責、相互補充。

對於新晉的基金經理,我們也會透過老帶新來持續傳承我們的投研文化,給他們分享自己過去投資中的經歷,曾經的困惑、痛苦和壓力。剛開始做投資都怕做不好,越是這種心態越難做好投資,要放下包袱,堅守自己的投資方法、投資理念,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看什麽東西掙錢就去跟風,不要看別人很輕松地掙錢,就覺得自己也能掙到。投資還是要堅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並不是每輪行情都能掙錢。我們對基金經理是比較包容的,不責於人,求之於勢,有機會時要盡力去抓住,但會把眼光放的更長遠。比如2017—2021年的核心資產行情,很多基金凈值曲線都很漂亮,波動小、漲幅大,近乎於躺贏,但我們基本上沒有參與,壓力也不小,我們事後會檢討,但不會簡單跟隨。

中長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

券商中國記者:你怎麽看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

莫海波:從中長期角度,我非常看好中國資本市場。中國現在居民的財富大部份還是在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實物資產裏,在高質素發展、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未來資源配置方式可能會出現比較大轉變,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能夠支持科技創新、支持經濟高質素發展的重要載體可能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未來資本市場或成為居民非常重要的財富配置場所。

券商中國記者:今年以來,A股市場先抑後揚,走出絕地反攻的行情。A股的反彈之路究竟能走多遠?

莫海波:A股反彈我們認為具有較強的持續性。一方面,金融高質素發展持續進行中。監管機構在提升企業質素和加強金融監管方面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公平、高效、透明的市場將吸引更多的中長期資金入市;另一方面,國內經濟穩步復蘇,海外貨幣政策有望轉向,A股整體估值也相對較低,我們認為盈利估值戴維斯雙擊的修復過程尚未走完,後續A股將走出慢牛的行情。

券商中國記者:目前風險偏好是否出現明顯改善?後續有哪些不確定性因素值得關註?

莫海波:目前市場風險偏好已經有所改善。一方面,穩增長政策不斷發力。降準降息、地產限購放開、財政刺激加碼等措施已經逐步落地中,後續經濟復蘇的跡象將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市場在經歷前期大幅調整後,杠桿資金的風險已經基本出清,目前估值低、股價低,再下行的空間有限,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在升溫。

券商中國記者:2月以來,港股有所回暖,恒生科技指數上漲超17%,港股通科技指數漲近20%,對港股後市怎麽看?

莫海波:港股後市繼續企穩回升的概率相對較大。一方面,隨著穩增長的政策發力,經濟復蘇的跡象將更為明顯;另一方面,美聯儲在Q2—Q3貨幣政策轉向的概率較大,有利於緩解港股流動性壓力。此外,目前港股的估值處於歷史極低水平,配置的安全邊際較高。綜合來看,港股配置性價比較高,指數將呈現震蕩上行的趨勢。

責編:汪雲鵬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