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成都故事丨震後「重新開機人生」的他創業、成為人大代表,「繼續照亮其他殘疾人」

2024-02-08三農

拄著手杖深一腳淺一腳,張澤均走在成都都江堰天馬鎮金勝社區轄區內的果園裏,土地很平整,但他走得很謹慎。行走中,張澤均的腳掌和腳趾無法控制彎曲,只能依靠腿部力量來帶動,有些費力。以前,他還拄著腋拐,後來嫌太麻煩,他幹脆直接用起了手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央,張澤均腰椎爆裂傷、雙下肢截癱,後被送往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治療。原本可能全身癱瘓的張澤均站了起來,但地震還是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跡,他笑著說:「因為走路不便,在果園裏摔角,都是常事。」

2016年,張澤均開始學習種植獼猴桃,成立家庭農場,帶領殘疾人創業致富。他當選為都江堰市人大代表,以及第七屆都江堰市誠實守通道德模範。

今年1月,紅星新聞記者前往張澤均經營的家庭農場進行采訪。這段時期的獼猴桃已經豐收,田地裏一整年的勞作大部份結束,只剩下綁縛在鐵絲上彎彎曲曲的獼猴桃樹枝條需要修剪。但張澤均並沒有清閑下來, 除了經營獼猴桃家庭農場外,這兩年,他還開展了自己的第二項「業務」——承包雲天化特肥在都江堰的銷售。 此外,作為都江堰市人大代表,張澤均還時常到天馬鎮飲茶議事館,與村民們聊一聊、擺一擺,宣傳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或調解矛盾。

經營家庭農場、作為人大代表履職、建設粵享川獼茶社……張澤均是不甘於被困難攔住的人,他總有辦法輕松化解,這些插曲,構成了他40年來的人生。他說:「我想把照亮我的這束光,繼續照亮其他殘疾朋友。」

張澤均在獼猴桃園裏修剪枝條

「重新開機人生」

震後雙下肢截癱 他悟到「責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彼時24歲的張澤均還是都江堰天馬鎮的一位普通鑄鐵工人,「那一天,我正和工友在七八米的鐵架上摻鐵水——將一個巨大容器中的鐵水抖落到模具裏,因此對周遭的震動毫無知覺。」直到房梁上的灰塵抖落下來,他們才發現是地震了,「後來,我來不及躲避,被甩到地面上,肚臍以下被摔得失去了知覺。」

2008年5月21日,張澤均被送往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治療,被診斷為腰椎爆裂傷、雙下肢截癱。「剛剛知道診斷結果的時候,我並沒有覺得我變成了殘疾人,我以為只要我的腿能動,就能走。」直到他發現自己的脊髓損傷,踝關節、腳掌、腳趾頭都不能動,最普通的走路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要是醫不好,我們就去跳珠江」,如果說是什麽契機讓張澤均鼓起勇氣,他腦子裏最先冒出的一定是媽媽這一句,「這句話把我點醒了——如果我就此放棄,那他們老了以後該怎麽辦?我又該如何對那些募款為我治療的人負責?」24歲的他,第一次對「責任」有了具象的感知,他的人生在此重新開機。

張澤均杵著拐杖走出辦公室

從廣州回到成都以後,張澤均加快了恢復的計劃。

在醫院過道裏,他抓著扶手蹲下、站起再蹲下,反復練習;回家了,張澤均就讓媽媽坐在輪椅上,他推著媽媽在村子裏到處走,對自己進行「社會化訓練」,「我觀察到身邊很多殘疾人無法融入社會,就是因為一開始沒有克服自卑的心理,如果剛開始就走不出門,消沈的情緒就會一直積累。」

身體大致恢復後,張澤均就決定要繼續做些什麽事,來重建自己對社會的感知。在都江堰市殘聯的指導下,他在災後重建的小區裏開了一家便民超市。期間,他又瞄準本地獼猴桃產業,一邊經營超市,一邊學習獼猴桃種植技術。

2016年10月份,張澤均在金勝社區內租了第一塊地,種下了第一波獼猴桃樹苗,這就是如今家庭農場的雛形。

每逢豐收季、修剪期等需要集體勞作的時候,張澤均的家庭農場都會僱用不少來自當地的村民。今年1月中旬,正是農場中的忙碌時刻。十多個村民正拿著果蔬修枝剪在山坡上勞作,他們有的是殘疾人,有的是殘疾人父母。張澤均在一旁「驗收」獼猴桃枝條的修剪情況,這是為了人為控制樹體養分、樹體空間,為來年優質高產做準備。

「來,把剪刀給我,你這剪得不對……」他一邊拿起剪刀比劃著,一邊熟練地將手杖作「凳子」支撐在地面上。舉起的雙手上布滿細細的幹紋,這是歲月和勞作給他留下的痕跡。

張澤均在獼猴桃園裏指導農戶修枝技巧

家庭農場

不僅鉆研技術 還帶動殘疾人互助

如今,張澤均經營的家庭農場一共有30多畝獼猴桃田地,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管理——他和老婆、父母。「2023年,農場收成約為8萬斤,零售加批發賣了50多萬元。」張澤均說,他還帶動了天馬鎮轄區內三十多戶殘疾人一起創業致富。目前,天馬鎮轄區內殘疾人經營的獼猴桃產業面積共有400畝。

但他的創業故事,一開始並沒有這麽順利。

一方面,真正的下地種植不是紙上談兵,如何疏枝疏蕾、授粉處理、肥水補給等都影響著獼猴桃果樹的狀態,「起初種植獼猴桃時,我沒有考慮到它是多年生的植物,一旦栽下去就無法再進行翻地。因此,應該在栽種之前將谷殼與土壤混合,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為此我還花了一些‘冤枉錢’。」技術方面,張澤均經常借著各種研討會的契機詢問農業專家,再將學到的經驗進一步運用在農作中。

如今,張澤均正在和四川農業大學的龔國淑教授一起合作試驗獼猴桃潰瘍病綠色高效防控技術,「如果獼猴桃出現病害而去打藥,就會影響果實的品質,也會造成土地的重金屬超標,果樹就會慢慢老化。所以現在如果獼猴桃出現潰瘍病、褐斑病之類的,我們就會做生物防控。」

另一方面,獼猴桃種植也是體力活,「我們和正常人的身體素質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幹活站久了,腳、膝蓋和踝關節就很痛,還會抽筋、肌肉痙攣。」每站4個小時,他都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張澤均一般負責技術上的活,比如修枝、授粉、夏剪等。

張澤均帶著千斤頂去「救援」農戶的翻土機

從獼猴桃的種植技術到殘疾人的社會訓練,他從中摸索出了一些經驗。比如,用手杖支撐身體,在保持身體平衡的同時還能解放雙手來勞作。而這些經驗,他都悉數「傳授」給了自己身邊的殘疾人朋友,帶動他們一起創業,打造殘疾人獼猴桃「朋友圈」。

「我帶動都江堰原生的殘疾人建立了互助團隊,進行‘打包幫扶’。技術方面,都江堰市獼猴桃協會經常邀請專家教授來做培訓,我會邀請團隊成員一塊來聽,節省了他們自己請專家的經費。種植遇到難題的,也能夠趁這個機會去請教專家,尋求適合自己家果園的種植方式。」他笑著說,這也是他總結出來的學習經驗。

在銷售方面,張澤均為團隊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從原來成立殘疾人獼猴桃種植合作社,到推動每一戶殘疾人家庭農場打造自己的獼猴桃品牌,「有了品牌意識之後,大家種植更有信心和責任感了。」張澤均算了一筆賬,天馬鎮大多數殘疾人都采取的是小規模種植的方式,面積一般為4-5畝地,「如果種好了的話,一年也有15-18萬元的銷售額。這對於殘疾人家庭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收入。」

照亮他人

創業中不斷進取,他說是「愛和幫助

而張澤均的規劃遠不止於此,他希望把更多的殘疾人都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抱團取暖。

「除了天馬鎮及附近已經在種植獼猴桃的40多戶外,都江堰和周邊城區至少還有一百多家殘疾人經營的家庭農場,我打算逐個走訪,看他們是否有意願加入到我們的團體來。」

另一邊,張澤均還在不斷學習新的銷售方式,「去年12月,我參加了廣東的‘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殘疾人公益賽決賽,獲獎專案就是‘都江堰市好爸爸家庭農場-粵享川獼茶社’。」在他的布局中,粵享川獼茶社不僅是殘疾人就業創業、互相交流的場所,還將成為都江堰殘疾人獼猴桃電商直播交流的重要場地,「依托茶社,我打算組建一個電商團隊,涵蓋供貨、直播、拍攝、賬號營運等方面。」

目前,張澤均正在對接資源,2024年12月份左右,茶社將會正式營運。

在張澤均的采訪中,愛與幫助是他高頻提及的字詞。他的話語很質樸,「從治療到就業、創業,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太多幫助我的人。我想把照亮我的這束光,繼續照亮其他殘疾朋友。」

張澤均提到,去年9月,廣東省人大調研組來天馬鎮實地調研基層人大代表工作,天馬鎮人大主席團為調研組安排了一場與張澤均的會面,不僅圓了他見「廣東親人」的夢,還促成了他參加2023年廣東「眾創杯」創業創新大賽殘疾人公益大賽,期間,天馬鎮黨委政府和鎮人大聯動成都市黨代表、成都市人大代表、都江堰市人大代表組建20人智囊團為他參賽「出謀劃策」,最終,張澤均獲得了團隊組獎項。

張澤均正在整理飲茶議事館的紀要

如今的張澤均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都江堰市人大代表,這也為他繼續傳達愛與幫助提供了一個絕佳契機。「每個月的第一個趕場日,我們天馬鎮片區的成都市、都江堰市、天馬鎮三級人大代表都會輪流去鎮上的胥家場、駕虹場、金馬場飲茶議事館和村民們聊一聊,看看他們遇到了什麽困難、矛盾。」張澤均翻開自己的筆記本,上面清晰地記錄了村民們的訴求,每次趕場結束回到家,他都會重新整理,形成合理、完整的建議。

此前,張澤均、嶽華建等人大代表在飲茶議事館收集到群眾反映的「駕虹場到天馬鎮無公交車,群眾到鎮政府辦事不方便,且存在出行安全風險高」的問題,並整理上報。經多方努力,今年1月3日,從駕虹場到天馬鎮的首趟公交車正式開通。自此,都江堰快鐵站至天馬衛生院的202A路公交車往北增加了駕虹社區和南店社區(仙果寨小區)兩個站點,單邊延伸6.6公裏,步行時間從1小時縮短至15分鐘,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出行困難問題。

張澤均告訴記者,他經營家庭農場數年,對土地、果樹、獼猴桃最為親近。他說:「我最喜歡的並不是年底的豐收,而是每年5月份,授粉完成、開始掛果的階段。」

這時候,農場的一切都準備好了,土地、果樹也準備好了,他能感受到小小的、青綠果實中蓬勃出的生命力,一如他的人生。

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於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