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重慶在外打工的人有點多少?有多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如何才能讓他們不再離井背鄉,實作就近就業?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成渝地區轉移又將帶來什麽機會?
根據公開資訊,重慶總人口約為3200萬左右,四川總人口約為8700萬左右,兩者合計近1億2000萬。
關於打工人數所占比例,四川近年約有1670萬人選擇外出務工。重慶約有1290萬人選擇外出打工。至於打工人數在各自總人口中的占比,四川約為19.2%(1670萬÷8700萬),重慶約為40.3%(1290萬÷3200萬)。這些數據會隨時間有所變動,但能大致反映出四川和重慶的人口流動情況。
- 留守兒童:2018年11月的資訊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四川省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為76.5萬。但隨著經濟發展、政策推動以及父母觀念的轉變等因素影響,留守兒童的數量處於動態變化中。對於重慶的留守兒童數量,缺乏最新的全面準確統計數據,但在2018年重慶曾開展紅櫻桃「冬日針愛」誌願行動,關註了部份深度貧困鄉鎮的留守兒童。
- 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同樣缺乏整體的、確切的官方統計數據。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數量與當地外出務工人員的規模、家庭結構等因素相關,四川和重慶地區因外出務工人數眾多,相應的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比如一些農村地區,青壯年男性外出打工後,家中的婦女和老人便成為留守群體。
東部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給四川重慶帶來的機遇和影響如下:
1. 機遇:
- 就業機會增加:產業轉移帶來了大量的企業和工廠,為四川重慶地區的普通老百姓創造了豐富的就業崗位。原本需要外出打工的人可以在家鄉找到工作,減少了人員外流,同時也吸引了其他地區的人才流入。這不僅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還增強了人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 產業升級和技術提升:隨著產業轉移,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生產模式也隨之引入。當地企業和勞動者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到這些先進的東西,促進本地產業的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升。例如,一些沿海的高端制造企業在四川布局,開發新型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領域,為當地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技術支持。
- 創業環境改善:產業的聚集和發展會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興起,如物流、金融、餐飲等服務業。這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會,激發了人們的創業熱情。同時,政府也會加大對產業轉移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改善創業環境,降低創業成本和風險。
-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為了承接產業轉移,四川重慶地區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能源、通訊等方面。這將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質素。例如,高鐵、地鐵等交通網絡的加密,將方便人們的出行,縮短地區之間的時空距離;物流網絡的完善,將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 影響:
- 競爭壓力加大:產業轉移帶來了大量的企業和就業機會,但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本地企業和勞動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對於一些傳統產業的從業者來說,可能需要面臨轉型和升級的壓力,否則可能會被市場淘汰。
- 環境壓力增加:產業轉移過程中,如果不加以嚴格的環境監管,可能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一些高汙染、高耗能的產業如果轉移到四川重慶地區,可能會導致環境汙染問題的加劇。因此,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
- 社會管理挑戰:產業轉移帶來的人口流動和聚集,會給當地的社會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例如,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需求會增加,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以滿足居民的需求。同時,社會治安、文化融合等方面也需要加強管理和引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要解決四川重慶地區就近安居樂業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產業發展方面:
- 承接產業轉移:積極爭取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專案,利用四川和重慶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以及政策優勢,吸引更多企業入駐。例如,發展電子資訊、汽車制造、裝備制造等產業,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減少人口外流。同時,註重產業鏈的完善和升級,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增強地區經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 培育本地特色產業:挖掘和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如四川的川菜產業、重慶的火鍋產業、宜賓的竹產業等。透過品牌建設、技術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等方式,將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不僅可以提供就業機會,還能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強居民對本地經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支持創新創業:政府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本地居民創新創業。提供創業培訓、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場地租賃等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和眾創空間的建設,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和支持,降低創業門檻和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
2.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 交通基礎設施: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內的交通便利性。加快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域交通等的建設,縮短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方便居民出行和貨物運輸。例如,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交通一體化建設,使得兩地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為居民的就業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 公共服務設施:加大對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素和水平。建設更多的學校、醫院、文化場館等,滿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加強城鄉之間公共服務設施的均衡配置,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
3. 住房保障方面:
- 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住房保障。政府可以透過建設公租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同時,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申請、稽核、分配等制度,確保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 穩定房地產市場: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穩定房價,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同時,鼓勵房地產企業開發多元化的住房產品,滿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推動住房租賃市場的發展,培育專業化的住房租賃企業,為居民提供更多的租房選擇。
4. 教育與培訓方面:
- 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素。加強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縮小教育差距。合理規劃學校的布局,方便學生就近入學,減少學生的通勤時間和成本。
-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整合政府、企業、培訓機構等各方資源,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透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居民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為他們的就近就業創造條件。
5. 政策支持方面:
- 就業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就業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對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政策支持,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同時,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監管,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 人才引進政策:出台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素質人才到四川和重慶發展。提供優惠的待遇、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人才回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對於返鄉就業創業的人員,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獎勵,鼓勵他們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